对“经济转型期”的界定:基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

2017-07-07 12:14杨光普
关键词:增长速度转型期界定

杨光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研究部, 北京 100010)



对“经济转型期”的界定:基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

杨光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研究部, 北京 100010)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运行特征的变化多呈现阶梯状。同时,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变化并非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这些不同阶段的过渡期被称为“经济转型期”。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经济增速、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3个角度对这5个经济体的转型加以界定。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第一,经济转型往往都开始于危机——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变化和问题多是在危机时期被诱发并集中表现出来的。第二,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对转型期的界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经济体制、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的改变,最终都会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

转型期;日本;“亚洲四小龙”

随着中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变化越来越显著,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决策者,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各种经济问题时都喜欢冠之以“经济转型期”。然而,我们不得不说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经济转型期的问题。

在经济学文献中,目前尚没有对“经济转型期”的统一界定。不过,从通俗意义上来讲,一个经济体的“转型”通常意味着这个经济体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运行特点。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运行特征的变化多呈现出阶梯状——在不同的阶段,经济运行特征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同时,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变化并非一夜之间完成的,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将这些不同阶段的过渡期称为“经济转型期”。同时,考虑到经济转型的方向性,本文将围绕经济着陆阶段的转型展开讨论,而有关经济起飞阶段的转型将另文讨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三个角度对日本与“亚洲四小龙”这五个经济体的转型加以界定,其中的香港、台湾指的是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下同。

一、从经济增长速度角度对各经济体转型期的界定

经济的转型可能是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运行模式的改变、资源配置机制的改变,也可能是由于市场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的改变、区域结构的改变,甚至是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最终都会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因此,基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发生了转型是一个最直接的选择。

图1汇总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五个经济体在1961—2015年的GDP增长速度,以及中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在1971—2015年的GDP增长速度。其中,实线为每年的实际GDP增速,虚线为十年移动平均增长率,红色线段为对应的经济运行阶段的平均GDP增速——每一段红色线段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增长平台。我们将经济的转型期界定为经济增长速度从一个增长平台到另一个增长平台的过渡期。

首先,从日本GDP增速变化来看,1960年之后的日本经济经历了三个时期以及两次转型。第一个时期是1960—197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日本GDP平均增速高达10.14%。但是,由于“尼克松冲击”*按照日本的说法,“尼克松冲击”分为前后两次:前一次是金融界常说的“尼克松冲击”,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从而导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日元出现巨幅升值;后一次是政治上的“尼克松冲击”,1971年基辛格来华访问,为尼克松访华做铺垫。这一事件直到公布前的最后一刻才通知日本政府,日本人深感被美国抛弃。这次事件导致佐藤内阁在外交上进退失据,被迫总辞。日本政坛和外交政策因此受到巨大冲击。导致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出口大幅度下滑,日本经济增速由1970年的10.28%直接下降到了1971年的4.39%,随后两年出现了一定的反弹;然而,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采取石油武器战略,一方面将石油价格提高了70%,定为每桶5美元12美分,同时决定针对支持以色列的各国采取禁止和限制石油出口的措施。1974年1月,OPEC进一步将每桶石油的价格提高到11美元65美分。这给90%的石油都是从海湾国家进口的日本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冲击,1974年日本的GDP出现了战后的首次负增长,为-1.23%。之后,日本经济经历了两年复苏之后稳定在了一个中高速增长平台,GDP平均增速为4.13%。然而,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在四年间由中高速增长平台下降到了一个低速增长平台,1995—2015年的GDP平均增速只有0.88%。

其次,从新加坡的GDP增速变化来看,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并不是很明显。由于新加坡的经济体量比较小,波动比较剧烈——其GDP增速可以在一两年之间从两位数跌到负值,也可以在一两年间从负值拉升至两位数,这样巨幅的波动(超过10个百分点)在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以上。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2007年新加坡的年度GDP增速尚在9.11%,到2008年的时候就降到了1.79%,到2009年更是变为-0.6%,然而2010年的GDP增速则迅速提高到了15.24%。不过,通过计算十年移动平均GDP增长率,我们发现,新加坡的经济增速从一个比较高的平台降到比较低的平台是发生在1998年,并且是在2004年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平台。此外,经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发现,55年来新加坡的年均GDP增速为7.43%,其中1960—1997年37年间的平均增速高达8.62%,而1998—2015年18年间的平均增速仅为5.01%。

数据来源:台湾的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日本的数据来自日本内阁府数据库,其他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再次,从香港的GDP增速变化来看,香港经历了一次比较明显、历时较长的经济转型。这次转型始于1987年10月的股灾。在此之前,从1961年到1987年的27年时间里,香港GDP平均增速为7.71%,股灾前的1986年和1987年经济增速分别高达11.06%和13.40%,然而1988年香港GDP增速较上一年下降4.9个百分点,1989年再度下降6.2个百分点,此后十年(1990—1999)香港的经济增速再也没有回到先前的平均水平。1988年至今,香港的年均GDP增速仅为3.9%。

再次,从韩国的GDP增速变化来看,1960年之后的55年间共经历了两次巨幅波动(超过或接近10个百分点),分别发生在1980年和1998年。不过,我们可以发现,1980年前后的巨幅波动*导致韩国经济1980年巨幅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朴正熙总统的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等等。并没有改变韩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1981年韩国经济增速迅速回到了7.4%,1983年甚至达到了12.18%,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95年。相较于1995年,韩国1996年的经济增速下降了1.8个百分点,1997年再次下降了1.4个百分点,1998年GDP增速直接由5.77%转为-5.71%。即便1999年韩国经济增速反弹到了10.73%,但是之后继续下行,至今没有稳定到一个新的平台。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韩国的经济转型始于1996年,只是这一转型过程至今尚未完成。

再次,从台湾的GDP增速变化来看,台湾至少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1979—1982年,其起点是政治与外交上的危机*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当天,美国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伴随着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其GDP增速从六七十年代年均10.58%的高增长平台下降到了年均8.12%的中高速增长平台,年均降幅达到0.6个百分点;第二次转型始于1995年,由于台湾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积累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的GDP增速一路震荡走低,除了2010年GDP增速反弹到了10.63%之外,没有任何一年的GDP增速再回到7%以上,并且至今没有稳定到一个新的平台。

最后,我们在表1中汇总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五个经济体的转型次数、转型的时间跨度、转型期间GDP增速的平均降幅、转型起因和典型特征,以及学术文献中对各经济体转型期的界定。

二、从人均收入角度对各经济体转型期的界定

我们界定各经济体转型期的第二个角度是人均GDP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总结的国际经验,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GDP超过11 000美元时,基本可以认定这个经济体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并且通常会伴随着增速的放缓。图2汇总了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这六个经济体在1961—2015年的人均GDP变动情况。

首先,日本的人均GDP是在1984首次突破11 000 美元的,但此时日本并未立即进入转型期;相反,图2显示日本的人均GDP水平在1984年之后仍在快速增长,直到1994年达到42 522美元的阶段性历史最高水平。这个时间点对应的恰恰是第二个转型期的结束——日本经济由中高速增长平台转型到了低增长平台。之后,日本人均GDP开始调整,至今20年来经过几轮波动之后又回到了32 477美元。

其次,新加坡的人均GDP是于1990年超过11 000 美元的,但其增长速度并没有明显放缓,而是一直增长到1997年阶段性峰值26 386美元;紧接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其人均GDP剧烈降至21 824美元,降幅达到17.3%。后来直到2004年,新加坡的人均GDP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因此,从人均GDP水平的变动来看,新加坡的转型期应该界定在1998至2004年间,这与上文的判断也是一致的。

数据来源:台湾的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日本的数据来自日本内阁府数据库,其他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图2 历年来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的人均GDP(1961—2015,现价美元)

再次,我们可以发现,香港的人均GDP与新加坡的人均GDP在2004年以前高度相似:香港的人均GDP于1989年突破11 000美元,之后一直增长到1997年阶段性峰值27 330美元,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的人均GDP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并且也是到2004年才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不过,从人均GDP的角度对香港转型期的判断与上文基于GDP增速的判断是不一致的。这一点我们会在后文中予以讨论。

再次,韩国的人均GDP自1961年开始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在1994年首次超过10 000美元之后,1995年突破了11 000美元。然而,紧接着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直接导致韩国的人均GDP从1996年的13 254美元跌落至1998年的8 134美元,降幅接近38%。一直到2003年,韩国人均GDP水平才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从时间点上判断,韩国人均GDP的调整与上文对韩国经济转型期的界定是吻合的。

再次,台湾的人均GDP是在1992年突破10 000 美元的,并在1993年超过了11 000美元。与新加坡类似,台湾的人均GDP在达到11 000美元之后也没有明显放缓,而是一直增长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于1997年达到阶段性峰值14 040美元。不过,亚洲金融危机对台湾的人均GDP冲击没有对韩国、新加坡的影响大,2000年的人均GDP水平就已经超过了前期峰值。但是,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1997年之后,台湾的人均GDP增速明显放缓了很多,并且波动性也提高了很多。从这一点来看,人均GDP及其增速的调整与上文基于GDP增速判断的第一次转型并不相符,但是与第二次转型是吻合的。

最后,对比我国与其他5个经济体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与日本1978年、香港1987年、新加坡1988年、台湾1990年以及韩国1992年的人均GDP水平相当。但是数据显示,当这些经济体的人均GDP处于8 000美元时,都没有发生人均收入增长的停滞,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从经济结构角度对各经济体转型期的界定

根据国际经验,经济的转型一般都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也尝试了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本文以产业结构为重点)对各经济体的转型期进行界定。

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这四个经济体①由于香港的数据缺失,我们只汇总了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这四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的三次产业比例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随人均GDP的变化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所有的经济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是逐渐下降的,当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时候,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也开始下降,而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是逐渐上升的。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例,这两个经济体的农业比例早在1960年代时是高于工业比例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降到了5%以下。

四、结语

基于以上三个角度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五个经济体转型期的界定,我们有两个重要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经济转型往往都开始于危机。日本的第一次经济转型始于尼克松冲击导致的日元升值、石油危机及“公害事件”,第二次经济转型始于平成泡沫的破灭;香港的经济转型始于1987年的股灾;台湾的第一次经济转型始于其政治与外交危机,第二次转型始于1995年,并伴随着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转型;新加坡和韩国的经济转型均始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虽然经济转型多是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变化和问题所导致的,但是这些变化和问题多是在危机时期被诱发并集中表现出来的。

第二个发现是相对于另外两个角度而言,根据经济增长速度对转型期的界定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基于人均GDP经济结构对转型期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对基于经济增长速度对转型期的界定予以印证,尽管并不完全一致。对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虽然经济的转型可能是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运行模式的改变、资源配置机制的改变,也可能是由于市场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的改变、区域结构的改变,甚至是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些变化最终都会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

此外,从经济增长速度角度来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五个经济体的转型期都发生在GDP增速连续2~3年低于十年移动平均增速之后。对比我国的情况,如图1所示,我国的GDP增速自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9年持续低于十年移动平均增速——尽管2010年GDP增速有一定的反弹,但也没有超过十年移动平均增速。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中国的经济转型始于2008年,而什么时候到达中高速增长平台以及中高速增长平台的平均增速为多少,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张季风.日本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浜野洁,井奥成彦,中村宗悦,等.日本经济史(1600—2000)[M].彭曦,刘姝含,韩秋燕,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栋梁.日本近现代经济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4] 杨建伟.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之路[M].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15.

[5] 冯邦彦.香港产业结构转型[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

[6] 郑德龟.超越增长与分配——韩国经济的未来设计[M].金华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 贺涛.台湾经济发展轨迹[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8] 池田哲夫,胡欣.台湾经济结构重组及其发展前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9] BAUMOL W 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415-426.

[10]KRUGER J.Pro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8,22(2):330-363.

(责任编辑 魏艳君)

Identification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Japan and the “Four Asian Tigers”

YANG Guangpu

(Department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lways exhibits ladder-like features. And it always takes a period of time to complete the change 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but not overnight. The interim periods between stages are referred to 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Focus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the “Four Asian Tigers”, this paper tries to identify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five economi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income per capita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Main findings include: firstl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ypically follows some crisis-the underlying structural changes and problems are always triggered at the time of a crisis; secondly,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perspectives indicates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the most practical-changes i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the economic mod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the market structur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regional structure, are all reflected by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Japan; the “Four Asian Tigers”

2017-06-01

杨光普,男,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宏观经济、金融市场、货币政策。

*本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重大课题“经济转型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的部分成果。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一鸣副主任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魏加宁、陈昌盛、王莹莹等人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杨坤在数据收集与整理方面的出色工作。文中观点仅为作者个人的学术观点,文责自负。

杨光普.对“经济转型期”的界定:基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6):1-8.Citation format:YANG Guangpu.Identification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Japan and the “Four Asian Tiger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6):1-8.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6.001

F015

A

1674-8425(2017)06-0001-08

猜你喜欢
增长速度转型期界定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高血压界定范围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的界定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