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非遗”背景下的废旧牛仔服装设计研究

2017-07-07 13:06陈晓玲
关键词:湖湘手工艺技艺

夏 添,陈晓玲,赵 晶,彭 迪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湖湘非遗”背景下的废旧牛仔服装设计研究

夏 添,陈晓玲,赵 晶,彭 迪

(湖南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瑰宝,在节约资源、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通过实践案例深入探究环保牛仔服装设计与“湖湘非遗”民间手工艺融汇方法,研究废旧牛仔服装循环再利用与湖湘非遗民间手工艺环保升级途径,以推动湖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的保护、传承、传播迈上新台阶,弘扬濒临失传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环保服装设计;手工艺;循环再利用

湖湘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比如湘剧、花鼓戏、武陵戏、祁剧、辰河戏、巴陵戏、花灯戏、傩堂戏、侗戏、苗戏、木偶戏、皮影戏。湖南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个左右的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11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和畲族,全省14个地州市,及其122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人口,这些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相应地也就留存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急需传承与发展。[1]

深化民间艺术,从民间手工艺切入点来探求环保牛仔服装设计活动具有创新实践的现实意义。现代服装设计活动中的环保诉求在东西方民间艺术的语境之下均有体现,并充分尊重“时间投资”在手工艺体系中的存在价值。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作的大型拼布百衲被面作品,为了悼念感染艾滋相关疾病的受害者缝制,该作品由20064块百衲被构成,单独作品由亲朋好友组成的团队手工制作,以纪念他们已故挚爱亲友。这一件作品将手工艺的视觉语言运用在当代语境下,直接通过手工技艺与环保审美表达情感。西方民间手工艺把时间投入视为一种现代社会范畴下的商品,并应积极鼓励人们基于此种观念的实践活动。[2]

一 “非遗”民间手工艺跨界合作

环保服装设计从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服装产品价值的提升,柳宗悦曾说“从价值学的角度来看,民艺学是以民艺美为中心的,理所当然是美学的。”传统民间手工艺作为工艺美术的重要内容,外延较宽泛——囊括了金艺、漆艺、剪纸、年画、陶瓷、首饰、刺绣、染织、雕刻、竹艺等等,蕴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智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东方审美意趣和心理诉求。

受消费主义影响,消费者对于废旧服装的处置倾向于直接丢弃。长沙晚报2015年8月28日载:湖南省长沙市每天的生活垃圾产量近7000吨,其中纺织品类占7.2%,约为500吨,旧衣服是废弃纺织品的主要成分,目前长沙市采用的是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在国外,早在1978年,瑞士就设立了专门的公司来回收和利用旧衣物。在美国,旧衣服也会翻新捐赠和再生利用,在英国同样也有许多“Charity Shop”销售经过翻新处理的旧衣。英国政府已提出“零废弃经济”的社会发展目标。英国政府倡导全民将垃圾看做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废旧织物,已被视为可回收、可再利用资源,不再被当做垃圾看待。将湖湘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关民间手工技艺与湖南地区废旧服装循环再利用有机结合,跨界合作,既能解决“湖湘非遗”的保护性开发传承问题,又可避免废旧牛仔服堆填产生环境污染。[3]

跨界合作在纺织服装行业并不鲜见,环保服装设计行为不能囿于设计师独特个性表达,在节约资源、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充分调动所有可能领域的协同合作,形成有价值的环保服装设计系统。民间手工艺最精粹的部分均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先后批准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收录1372项)。[4]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最适宜和环保服装设计相融合的就有天生适宜纺织服装材料表达的刺绣织造技艺(顾绣、苏绣、湘绣、挑花、云锦、缂丝、侗族织锦等),也有少数民族传承面料印染技艺(南通蓝印花布、苗族蜡染、白族扎染、阳新布贴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于2016年1月14日发布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办非遗函〔2015〕581号),我国57所高校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使民间民族手工艺不仅仅实践保护于“非遗”技艺传习所,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合作,以协同创新方式引入高校资源、提供学术、智力支持,是践行传承民间手工艺的有益尝试。

二 非遗手工艺与废旧牛仔服装设计方法

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成为了消化民间手工艺最好的途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融合了地域与民俗文化,成为了最畅销的商品。刺绣、织锦类民间手工艺制品因色彩纹样丰富、装饰性强,民族韵味浓等特征被机械化生产与复制,大量价格低廉的同质化产品投放市场,贬低了民族手工艺文化价值。

武汉纺织大学王小雷副教授团队从湖北省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出发,将阳新布贴这种湖北省黄石市的汉族传统民间手工艺融入环保牛仔服饰品设计过程中。阳新布贴是当地农村妇女巧妙地利用缝衣时裁剪的边角材料,在深蓝色或黑色的底料上经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它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2008年,阳新布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发掘该民间手工艺的文化艺术价值?利用阳新布贴与艺术装饰画融合是保护濒临失传的古朴手工技艺的有益尝试。艺术家根据美的形式法则和主题将残碎的牛仔面料进行有机重组、不仅使无用的固体废弃物(边角料)焕发出了生机活力成为装饰艺术作品,而且体现了牛仔服装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设计生态价值。[5]

(一)非遗手工艺与现代服装设计融合

民间手工艺的发扬与继承需要与现代服装设计方法相融合,江南大学梁惠娥教授和崔荣荣教授团队在2014年APEC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方案中融汇提花万字纹面料、海水江崖纹、宋锦,提炼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中“宝相花”和“缠枝牡丹”纹样,并现代化运用。

环保牛仔服装设计涉及牛仔面料的有机组合。多元组合设计方法的前身是古代的拼凑技术,例如兴于中国明朝的水田衣就属于这种设计。现代设计中较为流行的“解构”方法是其典型代表,例如通过利用同一面料的正反倒顺所含有的不同肌理和光泽进行拼接,或将不同色彩、不同质感、大小不同的面料进行巧妙拼缀,使面料之间形成拼、缝、叠、透、罩等多种关系,从而展现出新的艺术效果。[6]

图1 左:阳新布贴童玩; 右:牛仔布贴肖像画创作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美术、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3]其中能够与废旧牛仔服装环保升级相结合的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湖湘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有。

表一 湖湘地区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部分)

(二)湖湘地区传统手工技艺实践

马林诺夫斯基说过,文化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不管这种文化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牛仔服装作为服饰文化载体中最重要的一项具象品类,它的设计与生产制造工艺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将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手工艺与废旧牛仔回收再设计课题相互结合,是一次探索创新跨界融合的实践研究,笔者希翼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土家族、侗族织锦技艺。湖南省少数民族织锦工艺2008 年 6 月 7 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自治县的侗锦织造技艺名列其中。下乡古文化“大荒遗址”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湖南境内就有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侗族古歌《远祖歌》中唱道:“鱼骨做梭织花绵,骨针用来缝衣裙。”说明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侗锦的雏型。通道侗锦以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繁复的织造工艺,独有特色的纹样,和谐鲜亮的色彩搭配, 彰显其鲜明的民族艺术特点。利用侗锦中的彩锦、素锦表现的植物纹、动物纹、景物纹、抽象几何等纹样与粗犷牛仔面料进行反差分割与重构,表现少数民族风景、绘画主题等,在构图上利用美的形式法则将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完整艺术表达。

2.湘绣。湖南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刺绣之一,可发掘的原材料也比较丰富,其中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如图2所示,作为牛仔服装面料的构成元素之一的牛仔纱线也可以作为湘绣素材,废弃的牛仔面料由纱线构成,而艺术创作中点、线、面,三位一体艺术构成视觉语言,使其也能够作为湘绣基底的基本纱线来使用。湘绣“以针代笔”,“以线晕色”,70多种针法工艺能够使朴素的牛仔纤维升级成为装饰艺术品。两者结合能使湘绣的发展和废旧牛仔服装的回收再利用实现双赢和创新。

图2 左:牛仔百衲布拼贴; 右:牛仔纤维山水缝绣②

3.湘西苗族蜡染技艺。蜡染实际上应称为“蜡防染色”。制作第一步“点蜡”,用融蜡将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第二步“靛蓝染色”,即将绘制图案的面料放入在低温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这样有融蜡附着的地方就会染不上颜色。第三步“退蜡整理”,冷水漂洗却除浮色、热水煮脱去蜡质,使染色后的附着蜡融去。随后便会现出因融蜡保护而产生的蜡染图案。第四步“整理晾晒”,将蜡染面料晒干,然后一幅完整的蜡染面料就会制成。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践操作工艺却是非常复杂繁琐。牛仔服装面料也是使用靛蓝染料加工制成,所以就色彩的和谐统一来说,回收的废旧牛仔服装在经过清洁、消毒之后既可以进行蜡染的二次染色与二次花型图案设计,使回收牛仔面料在蜡染的映衬下重新焕发艺术色彩,又可以将蜡染轻薄丝质面料作为拼布牛仔的服饰配件,进行组合陈列搭配,丰富蜡染表现技法,探索更新牛仔面料二次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三 结 语

随着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存续和发展,蕴含其中的深远的湖湘文化与精神必将有更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其博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赋予了废旧牛仔服装再设计嫁接民间手工艺的高尚文化审美,运用先进的循环回收手段来设计牛仔服装、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的有效方式。环保概念可以提高设计的可按受性,不难看出,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好的设计理念为产品奠定了价值基础,良好的设计必须与现代社会呈现无缝衔接并满足其内在和外在的需求。[7]笔者希望通过对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手工艺跨界融汇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环保牛仔服装设计提供创新的思路,废旧牛仔服装循环回收再设计实践活动也改变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式。在环保设计中,传统手工艺资源也变成无限发展、互动共享和可重复再生的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湖湘非遗”的表现形式,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8]

注释:

① 牛仔肖像画,创作者: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罗琴。

② 牛仔装饰画,创作者:湖南工程学院防织服装学院夏席龄(右),许心悦(左)。

[1] 黄新宇.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22-23.

[2] 左 靖.碧山06:民艺复兴[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4-15.

[3] 谢春年.长沙旧衣物循环行业深度调查[EB/OL].http://hn.qq.com/a/20150828/183774.htm.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Z].国发〔2014〕59号.

[5] 百度百科.阳新布贴 [EB/OL].http:// baike. baidu.com/link?url=JaNnD5YXjdfkHpfpoUcangVG67TaS GhXuLEdX4L5pG6D3-SKf8T3dmHHyOQtu93O6yFq gAdSIj1LcTimUd48da.

[6] 梁惠娥,张红宇,王鸿博,等.服装面料艺术再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93-94.

[7] 顾辰琛,梁惠娥.浅析废旧牛仔服装的“无用”设计[J].服装学报,2016(1):60-63.

[8] 夏 添.低碳环保牛仔服装设计原则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4).

Study on the Worn-out Denim R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 Hu X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XIA Tian,CHEN Xiaoling,ZHAO Jing, PENG Di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Hu X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treasure of Hunan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thods to integrate arts and crafts for the recycling of worn-out denim for the purpo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practice, we can expect an upgrade method to combine “Hu X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recycle&reuse of worn-out denim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y way of rescu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st Chinese traditional skills, saving them from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co-friendly fashion design; handicraft; recycle&reuse

2016-09-11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湖湘非遗’背景下的废旧牛仔服装环保再设计研究” (湘教通〔2016〕395号,16C0411);湖南工程学院校级青年科研项目“环保零浪费牛仔服装生态设计研究”(校办字〔2014〕07号)。

夏 添(1986-),男,湖北咸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传统服饰文化。

TS941.7-9

A

1671-1181(2017)02-0105-05

猜你喜欢
湖湘手工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