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展 周桂香
摘 要:「シカシ」虽为逆接接续词,但并非任何情况下均可被译为“但是”等。本文基于「シカシ」的意思分类,借助汉日对译语料库,考察了其汉译倾向。同时借助汉译倾向,探讨了“但是”等连词在转折强度上的区别,并对副词“却”进行了语用分析。
关键词:「シカシ」 对译倾向 转折连词 “却”
一、文献综述
关于「シカシ」的意思分类,各大日语辞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类语例解辞典》(2003)提到,「シカシ」不仅表示单纯的逆接关系,还可以用于前后事项并列、对比同类事项以及后项暂且非反对前项等情况;《大辞林(第3版)》(2006)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分类,即划分为逆接、话题转换和引出话题等三类;《广辞苑(第6版)》(2008)虽列举了三类,但不同的是将其分为逆接、对比以及引出话题。除日语辞书外,国内学者唐云(2016)结合了各种意思分类,对其细分为逆接、话题转换、引出话题和对比等四大类。
关于「シカシ」对应的汉译词汇“但是”“可是”“不过”“然而”等,张健军(2010)认为它们的词义并无差异,但在转折强度上却有不同,并得出了一个强弱顺序,即“但是”≥“然而”>“可是”>“不过”。此外,邢福义(2001)提出,上述四个连词倾向于客观描述,而副词“却”有所不同,其存在强调对立关系的用法,并且能够传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
「シカシ」分类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细分程度的不同。本文为尽可能详尽地解析「シカシ」的用法,采用唐云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下面将基于四大意思分類,并结合语料库中的汉译倾向,以验证汉译词汇转折强度顺序以及“却”的用法为目标展开讨论。
二、「シカシ」用法分类
(一)逆接
逆接指的是,即使在前项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后项也不受此条件约束,依然成立。此外,唐云(2016)提出逆接句常表现出说话人的失望或意外之情。如例(1),由前项可常识性预测学校会收留“我”,但事实却违背了常理。故四类意思中该情况的转折语气最为强烈。
(1)私立の方が障害者に対する理解があるとの情報もあった。しかし、結果は全滅。(乙武洋匡『五体不満足』)
据说私立学校会照顾身体残疾者。但是结果却是没有学校收留我。(路英勇《五体不满足》)
(二)话题转换
该情况下,后项并非完全反对前项条件,而是对前项发表见解,故后项一般会涉及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如例(2),后项仅仅是对前项条件作出的评论,并未反驳前项的成立。即,该语文下的前后项之间“对立”关系并不强烈,甚至毫无“对立”关系。
(2)もちろんテレビを見たり、遊んだりすることはある。しかしそれはまさに息抜きだった。(東野圭吾『秘密』)
当然有时也会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可那些也只是稍作放松而已。(章程《秘密》)
(三)引出话题
一般地,引出话题是指提起另一个话题,多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如例(3),可以说前后项并非“对立”关系,甚至两者之间毫无直接联系。
(3)嘘ではない。しかし、私は家に帰りたい。(井伏鳟二『黒い雨』)
我没说谎。不过,我想回家了。(宋再新《黑雨》)
(四)对比
对比表示后项从相反的角度反驳前项条件,可谓逆接的细化分支,不同之处在于,“对比”前后项的主体是同一范围的事物,而主体的性质、状态或行为等却又是正相反的。故前后项的转折语气同样强烈。
(4)絵は上手だ。しかし字は下手だ。(《广辞苑(第6版)》)
绘画很擅长,但是写字却很糟糕。(自作译文)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知道“逆接”以及“对比”两种意思的转折语气最为强烈,“话题转换”次之,“引出话题”可以说并不蕴含转折含义。
三、对译倾向及汉译词汇分析
(一)对译倾向及连词转折强度分析
本文借助北京日本语研究中心制作的CACJ中日对译语料库共检索到842个例文,依据上述四大分类以汉译句式作出了图1。
图1:汉译倾向图
如图1所示,关于四大意思分类中“但是……(却)”或“然而……(却)”译文占各自的比例情况,“逆接”同“对比”类别的合计比例达到了70%,而“话题转换”及“提出话题”类别的比例分别为少于50%及不足30%,占比最小的是“不过”(除“……却……”之外)。如上所述,在“逆接”与“对比”中,前后项的转折意味最为强烈,而“话题转换”的转折意味大幅减弱,“提出话题”的转折意味甚至完全消失。依据四大类别转折强度的关系,可以说图1所示的汉译形式比例佐证了连词的转折意味强度关系,即“但是”≥“然而”>“可是”>“不过”。
(二)副词“却”的分析
(5)a.この後も私は部下に聞き込みを命じたり、時には怪しそうな人間を警察に呼びつけて尋問したりした。しかし収穫はゼロである。(東野圭吾『名探偵の掟』)
b.接下来,我命令部下展开了查问。偶尔也有可疑的人被警方扣查,但结果却还是没有任何收获。(岳远坤《名侦探的守则》)
c.接下来,我命令部下展开了查问。偶尔也有可疑的人被警方扣查,但结果还是没有任何收获。(自作例)
一方面,例(5)的客观信息就是“我”命令部下进行了调查并逮捕了嫌疑人,最终都未发现有用线索,而译文b和c都能够传达给读者该客观信息。另一方面,原文a强烈表达出了“我”失望的主观心情。相比译文c,译文b虽仅多出一个“却”字,但其转折语气不仅强烈,还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说话人的失望心情。究其原因,就在于“但是”仅仅能够在整体上表示一种前后转折意思,读者在读到“却”字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停顿或上扬语调,如此能突出强调转折的焦点,结果便是增强了转折语气。此外,“却”字有表示对立关系的作用。如例(5),句中虽未明示,但隐含了一种说话人“我”的期望(发现有用线索)同现实(未发现线索)之间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所引起的落差勾起了译文b中所蕴含的失望心情。也就是说,“却”字也有传达主观情感之用。
因此,汉语中的连词“但是”“然而”“可是”以及“不过”在转折语气上基本是呈逐渐减弱趋势的,而副词“却”有加强转折语气以及突出说话人情感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シカシ」并非单纯地表示汉语中的逆接关系,在汉译时应基于其具体意思分类,即前后项之间的具体关系,并参考“但是”≥“然而”>“可是”>“不过”的转折强度关系,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汉译词汇。此外,转折副词“却”有增强转折语气以及传达说话人主观情感的作用,故应根据原文中前后项之间的转折强度,以及原文是否需要表达说话人主观情感来抉择是否在“但是/可是/不过”之后加“却”。
(本文为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D20160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森辰則,中川裕志.接続詞「しかし」の意味論[J].情報処理学
会第46回(平成5年前期)全国大会,1993:175-176.
[2]刘清平.“却”与“但是”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比较[J].学术研
究,2000,(10):122-125.
[3]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张健军,吴长安.“但是”与“却”的转折强度[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10,(3):57-63.
[5]唐云.日语接续词「しかし」的意义用法分析[J].青春岁月,
2016,(3):62-63.
[6]遠藤織枝.類語例解辞典[M].小学館,2003.
[7]松村明.大辞林(第3版)[M].三省堂,2006.
[8]新村出.広辞苑(第6版)[M].岩波書店,2008.
(徐宝展 周桂香 辽宁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1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