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哲臻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自身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新举措,非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推行在其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非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应用型 教学改革 非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248-02
一、前言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风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即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1]。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改革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即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即教学中去。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这一目标应更明确为培养具备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结合实际运用相关知识的人才。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消除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三者之间的隔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建立多层次、复合型、务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改革
1.形成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是构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是对理论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的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引入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行业中的专业人士,从社会实际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学科发展多个视角,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占比,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在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接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最后将学生毕业标准与行业需求对接,鼓励学生将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结合非课堂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
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传统教育活动的中心,不论是公共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其主要教学方式都是课堂教学。但学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学习时间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是由学生在參与非课堂教学活动或项目的期间完成的。要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统筹兼顾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使两者有机融合,才能消解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实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三、非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1.非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非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能力、励志和人格培养为中心,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时期,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是一个全面的递进型教育体系。非课堂教学中既应当包括专业性、职业性或特殊能力等专业知识技能的拓展培养,也应该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协作和演讲能力等个人素质能力的培养。
非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学院对学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等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学科前沿讲座、社会实践、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等拓展活动,还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读书角等文化活动。学生在参与非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以何种身份参与,都应从中获取到一定的能力培养。
2.非课堂教学的实施
非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非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实施环节既无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又无固定的施教内容,学生在参与非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其参与的活动主题下,结合其在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发展其自身的能力。实施非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参与研究能力和促进自我规划意识的觉醒,因此它与普通的课外活动不同之处在于,不管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组织者,教师是必须参与其中的,参与的形式可以是指导也可以是旁观,教师的参与可以引导着学生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总结积累。
3.非课堂教学的评价
非课堂教学也是一类课程,任何课程只有通过一定的检查手段,对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和最终结果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这一课程才具备了完整的实施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在非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既是考评学生在非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收获的依据,也是对非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及有效性的检验。因此,要从学生的现状、学习情况及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等级及原则在内的评价体系[3]。
在非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中,应该明确区分参与活动(旁观者)和非课堂教学(参与并学习,获得知识或能力)的分界线,实行过程性评价,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性检验,对结果的评价方法应重点采用质量跟踪评价法、质量增值评价法等方法,确保学生在非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有所收获,并且其收获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评价。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受到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办学条件的制约,在这一前提下,要保证教学改革能够推行并且教学改革能够成功,国家政策和社会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决不可忽视的是高校的内部作用力,如何将这一内部作用力引导为改革推动力而不是使之变成阻力,需要高校自上而下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
非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全新路径,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结果都取决于直面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事实证明,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通过构建非课堂教学体系这一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实现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开拓型、创新性人才的目的,必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事业发展,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许明月、梁领胜.完全学分制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教学刊.2016年l6期
[2]李子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34卷第1期
[3]王莉、刘军.非课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探索.教学与管理.201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