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毅
(富安中学,广东佛山,528300)
摘 要:目前中、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尚未成熟阶段,特别是体育后进生,但他们的可塑性强,针对他们开展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还能大幅度提高他们的体育身体发展水平,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小学体育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以及心理表现开展讨论,分析体育锻炼增进后进生身心健康的四大功能,探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后进生可行性的几点做法:转变错误思想,提高正确认识;制定目标,获得成功体验;提供锻炼机会,激励鼓励并举;主动接近,耐心施教,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实施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进步。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关注 后进生
一、前言
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暂时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一般体育后进生,对自己在体育方面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不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常逃避练习,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经常被同学们瞧不起,甚至被歧视,因而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自卑心理甚至有对抗心理。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尚不成熟阶段,特别是后进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对他们开展具有创造性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还可以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情商及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能,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保证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及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体育健康课的乐趣,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体育后进生形成原因
1.智力因素。有的学生智力发育较迟缓,接受能力不够,学习动作时障碍多,练习时退缩,不积极。
2.体质因素。个别同学天生的体弱多病,体型过胖或过瘦、过于矮小等,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运动产生厌烦心理。
3.性格因素。有的學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他人交往,很少与他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恐惧运动,害怕同伴嘲笑、讥讽,表现出胆怯和害羞。
4.学习态度因素。对体育运动产生错误的认识,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态度消极,不配合老师,尤其是女同学上怕苦、怕累、怕脏,不愿参加练习或很少练习。
5.家庭因素。家长的溺爱,过度的保护,造成独生子女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有难度的运动。他们有的弱不禁风,有的任性妄为,有的自命清高。
6.学校因素。有的学校仍然坚持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的生理规律和运动能力的特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造成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多地体验到失败的滋味。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怀疑,丧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体育后进生常有的表现
由于各种原因,体育后进生在体育活动中较少感受到成功与快乐,更多的是痛苦与失败,加上同学的嘲笑与挖苦,被老师与同学瞧不起,因此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以下问题。
1.胆怯。有的学生由于身体太胖或太瘦,在体操的双杠、单杠、跳马等较难技术动作的体育课上,他们在练习中表现出瞻前顾后、优柔寡断,难为情、紧张,迟迟不敢尝试练习,就容易产生害怕的心理。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考核中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加大了他们学习的畏难心理。
2.自卑。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孤僻,与大家一起参加锻炼的机会较少。恐惧运动,害怕同学嘲笑、讥讽、胆怯和害羞,在足球、篮球等集体运动项目的学习中,不被其他同学接纳参加教学和比赛。这样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经常成为同学的笑柄,遭到同学的嘲笑,甚至会被老师遗忘。
3.嫉妒。有的学生以为自身条件不好,又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性格偏激,对体育尖子生产生嫉妒的心理。因为嫉妒的心理使他们找出各种借口不参加集体活动,容易与其他同学关系疏远,没有知心朋友,心理总处于压抑状态。
4.无所谓的心理。认为自己的体育已经是这样,无法改变现状,对体育运动失去信心,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就会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平时练习更加不认真,经常偷懒,我行我素,不重视体育锻炼。
四、体育学习对于后进生发展具有的价值
1.增进身体健康。最直接、最显著的是促进后进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教师指导参加体育活动,后进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变化方面,通过运动实践和体验,后进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表现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及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后进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3.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体育后进生因为没有一个较好的自我概念,不能受到同学的理解和尊重,还经常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获得较强壮的身体、健美的身材,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充分提高自信心,消除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一般体育后进生在个人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通过在体育锻炼中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后进生
1.转变错误思想,提高正确认识
体育后进生多数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有的认为身体强弱是先天决定的,也有的把体育锻炼和文化学习对立起来,有的只求不生病就行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在教室上健康课的时机,以及大量的课余时间主动接触后进生,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体育是有力量的运动,温文尔雅的活动代替不了体育;体育是讲规则的运动,规则则是为了人的力量得到更自由、更奔放的表现才设置的;体育是为争第一、是超越的运动;体育是一种好的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用生动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调动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教育他们体育锻炼重在参与,以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2.制定适宜目标,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开始阶段,必须为他们制定简单的、快乐、能够轻松达到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调动体育后进生内心的积极因素,改变其消极的自我认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逐步树立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例如耐久跑教学中第一次课只要他们能跑完全程就给予表扬,第二次课再要求学生比上一次课提前一点跑完,以后几次课能坚持练习,逐步提高跑步成绩。如果个别学生还不能完成任务,我就为他安排他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如跳绳等身体练习代替耐久跑。通过以保持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体验,保持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
3.提供锻炼机会,激励鼓励并举
教师要保护体育后进生,避免他们被人笑话,即不要使他们处与被人遗忘的“角落”。教师要大胆放手地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示范动作,多给他们参与表现的机会,即使有了失败的表现,也要提议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赞扬他们的勇敢顽强、不怕失败的良好的精神品质。当他们获得成功的时候,教师更要进行大力地表扬,激励后进生的上进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我能行”。
4.主动接近,耐心施教,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什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对儿童的爱。”体育教学的过程,也是体育教师对孩子们实施关爱的过程。体育后进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情感,他们在学习体育技能时,往往较其他同学慢,教师必须不厌其烦地、耐心地进行帮助和教育,并鼓励体育尖子生多帮助他们。当他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学会了一些技能,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逐渐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后进生由于长期处在“恶劣环境”导致地位低下,教师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的内心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欲望,从思想情感上和教师亲近起来。“亲其师,信其道”,若教师对他们付以真情,在教学中引领他们,和他们一起运动、一起分享,从心理上接近他们,就会使后进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他们愿意和教师交流,愿意成为教师的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其他学生逐渐认识到后进生在个体上存在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愿意接纳他们一起进行体育运动,以此建立良好的友伴关系。
5.实施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进步
“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体育对于很多后进生而言,即使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如愿达到原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课只能不及格。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实施发展性和个性化评价。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但要了解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习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要求所有学生达到的同一标准,还应包括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心理等等多方面。发展性和个性化评价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體育后进生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让评价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S].2001.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11.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