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渗入研究

2017-07-06 21:23滕菲
艺术评鉴 2017年9期
关键词:乐理视唱练耳信息化

滕菲

摘要:近些年来,在信息化的改革浪潮中,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自媒体、慕课、微课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但大部分的优质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在制作上都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并且在应用上也并未获得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很多都是为了职称评定、各级各类比赛及精品课优质课的制作而完成,在其后的应用中,很少获得普遍的使用,无法形成体系化。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只是一些点,而未形成广泛的覆盖面。那么如何降低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成本与制作周期,形成信息化手段的深化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将是教育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就在乐理视唱练耳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渗入所做的新尝试作阐述。

关键词:乐理 视唱练耳 教学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74-02

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把信息及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到:“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为广大师生、管理者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进一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充分彰显。”规划中还指出:“积极组织推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那么如何降低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成本与制作周期,形成信息化手段的深化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将是教育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新的研究方向。

一、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面临的教学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是乐理与视唱练耳零基础,职业性较强,以就业需要为导向,实训为手段,重视相关音乐学科的有效衔接,以能力及素养提高为目标。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较高,普遍学生认为乐理的学习比较难,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课堂内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常情况下,课下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和练习,在课上非常吃力学会的内容就会变得生疏,继续学习就会存在很大难度。

学生在练习视唱练耳部分时,由于学生在钢琴方面多数为零基础,所以在钢琴弹奏上还存在很大难度,而课下的练习缺乏钢琴等标准示范及辅助练习,无法保证学生练习的准确性,缺乏规范的练习就会很难建立良好准确的音准及节奏感。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大多数课程仍停留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形式上。教学信息化应用于教学中还有其他一些形式,例如慕课、微课、手机app应用开发、自媒体等多种信息化应用手段的应用成果,但此类优质资源的开发耗时耗力,从开发、设计到实施及应用,都需要很长的过程与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一节优质的微课制作,費用上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制作时间上少则数周,多则数月。很多教师都会请专业的录制人员,使用专业的摄像设备进行录制,还会请专业的公司进行后期的制作。

二、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尝试

组织学生成立乐理与视唱练耳工作室,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过程性指导学生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与示范微课,并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进行内容发布。乐理方面的具体做法:由教师撰写脚本,学生以教师的脚本为主,共同探讨修改方案,以最终方案为脚本,进行微课的录制。录制的过程全程由学生完成,录制设备以手机为主,辅助节拍器、教学白板、钢琴键盘、教具等设备。录制完成的视频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用较简单的软件进行后期的处理。乐理方面主要制作重点及难点的知识节点,由学习内容及学习知识节点分析、具体知识节点讲解及演示、实例讲解及演示等过程组成,学生只需将每一部分单独录制出来,后期由教师引导辅助学生进行微课制作,配以字幕、谱例等内容,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视唱练耳方面主要录制节奏与曲谱视唱的示范,重点或难点节奏及音高练习,分解进行录制,并配以节拍器等辅助设备,后期制作配以谱例等内容,重点环节放慢速度,观看的学生可以跟随并反复练习。

具体安排:

脚本撰写: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将知识内容节点化,一个微课只讲清楚一个问题即可,突出展示实训及演示的过程。

视频与音频录制人员:学生用手机进行操作。

谱例制作:学生可以用手机进行拍摄,用一些例如扫描全能王的软件进行图片处理,或者由学生用overture等打谱软件进行打谱制作。

讲解员:由学生进行讲解,如果内容较长,辅助一名学生进行讲解词提示。

习题演示:学生用手机进行录制,利用教学白板等工具进行演示。

后期制作: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用camtasia、PowerPoint、美图秀秀等图片、视频处理软件进行后期的微课制作。由于本过程专业性较强,主要由教师完成。

三、教学信息化手段新尝试后的思考

学生参与性极高。全程基本上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极高,全程参与到微课的撰写、制作和学习中。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讲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内化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的灵活和深入。学生们开始都认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觉得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经常会出现很多错误,教师对录制效果的反复修改、整改的过程,学生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成熟,最终录制成一个比较满意的效果。在这个过程性指导中,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获得极大的信心及成就感。微课的撰写、录制和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职业素养能力的实训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语言及讲课风格更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共鸣。学前高专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女生,正是青春美好的年华,无论从形象、语言还是讲课风格都更加的轻松、愉快、活泼,看到自己的同学出镜录制的微课,观看的同学更加有兴趣来进行学习和训练。

学生在过程中也提升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力。教学信息化并不单单是教师的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培养具备一定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的学生。学生在微课的撰写、录制及制作的过程中,很多软件从不会使用,到使用的非常熟练,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化手段应用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如果单单学习这些软件及设备的使用,学生往往畏难情绪较高,认为难度太大,自己无法完成,但是在工作室的工作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逐渐的掌握了很多信息化应用的手段。这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渗透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

这种新的尝试,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完善,例如工作室的时间、地点安排还不固定,这就为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多随机性和不固定性。此外,还需要一些资金与设备的支持和投入。在撰写、录制和制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学生对于自己完成的作品,都欣喜不已,爱不释手,这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开始,待成熟以后,将向更多的学生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以上,就是笔者在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成熟,将制作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学校与社会。这将大大地降低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成本与制作周期,形成信息化手段的深化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猜你喜欢
乐理视唱练耳信息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乐理教材编写出版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画说乐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