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书琴
摘要:舞蹈美学是一门分析舞蹈审美特质的学科,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到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每个舞蹈种类的美学思想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主要通过“形、神、气、韵”四个方面来谈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深度剖析舞蹈动作本身所包含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古典舞 美学 形 神 气 韵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55-02
舞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仍处于初创阶段,学科建设有待发展,厚积而薄发。舞蹈美学简单来说就是关于舞蹈“美”这一特征的探究,例如:孔子在《乐记》中提出“尽善尽美”,认为“善”是美的主要标准,柏拉图也曾在《法律篇》中把“美”和“善”等同起来,认为表达好的身心德行或善意的精神品质的形象或曲调都是“美”的。这些都是通过舞蹈的内容来分析它的美,其实探究舞蹈(动作)本身也可以挖掘出其潜在的“美”。
古典舞讲究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它能将人细腻的内心情感表达到极致,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了解到古典舞动作的审美特征,笔者将从形、神、气、韵四点来进行深度剖析。
一、形之美
“形”,简单来说就是“形象”,指的是一切外在的、直观的动作、姿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它是古典舞舞魂之依附,是古典舞舞韵的传达中介。换言之,只要我们看舞蹈时所观察到的任何舞蹈动作或舞蹈造型就是舞蹈的“形象”。比如《爱莲说》里面舞者多次用到小五花的手型动作,其实就是想给观众展现莲花的外形状态;还有《太阳鸟》里面,也有一些弯肘、曲腿或手臂展开做波浪型的动作,不正是鸟儿准备起飞到飞翔的整个过程地模仿吗?
就“形”而言,通过对宏观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分析得出了:要想符合东方审美观,就要解决体态上的“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还有“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在行云流水的肢体语言中,我们的前辈早已将古典舞形象地定位为“圆”的艺术。比如古典舞中的“風火轮”“探海”“云手”“小五花”等等,都离不开“平圆、立圆、八字圆”这三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和轨迹,它看上去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是古典舞所独具的流动的线形之美。
在舞蹈中,“圆”的运动轨迹蕴含着深刻的古代哲学思想。“圆”代表着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圆圆满满的心理诉求,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情感以及人生轨迹的美好愿望。所以不管是单一的舞蹈动作还是群舞舞蹈的队形,都离不开“圆”的形式形态。
二、神之美
京剧艺术家钱宝森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与总结,叫做“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即达到了“形、劲、心意(即神)”融会贯通的“化”的境界。在他看来“形”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却占八分。“形”对于舞蹈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意(即神)。如果一段舞蹈只是将动作做好而舞者面部表情僵化,眼神空洞,那么这段舞蹈是失败的。因为没有做到画龙点睛,没有将舞蹈跳“活”。就拿现在热播的《欢乐颂》中关雎尔跳肚皮舞的那段戏来说,关关的动作是标准的,但是面部神态依然是之前的“呆萌”状,没有肚皮舞风情万种的神韵,所以总觉得很奇怪。我们这里所说的“神”是一种眼神的传达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它来源于生活,并通过艺术的改造才能活灵活现。
在舞蹈《青蛇》中,编导用身体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舞蹈版本的“青蛇传”。舞蹈开始是青蛇初入人世,那迷茫与好奇的神态,略带警惕防备的眼神,扭动摇摆的身体,与地面的贴合,将蛇的形态、运动习惯和妖的性格完美地刻画了出来。舞蹈中,徐佳(表演者)通过眼神,一连串的原地掖腿转,娴熟地板正腿变旁,和手臂、肩部、腰肢、颈部、头部的灵动来展现青蛇的妩媚和妖娆。突然,音乐变得急促,灯光也转为昏暗,柔美的氛围一下被打破,舞者在地上拼命地挣扎,用并腿后翘和下腰躺地让我们看到了她因痛苦而被迫扭曲的身体,她眉头紧锁,表情痛苦,显得既无奈又可怜。舞者本身跟演员的性质无异,用身体、神情来传达编导和导演对人物的要求,如若想要将(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除了肢体语言到位之外,更需要神韵的衬托。在舞蹈里,这叫“走心”。
三、气之美
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气”有一种特殊的讲究。舞蹈的活动主体——人与其活动空间,这两者的基础都是“气”的不同形态的律动。从运动的角度来讲,就是人体之“气”感应宇宙之“气”的“力”的律动。通过人体四肢投射出来而产生的“力”与空间的“气”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
在做舞蹈中,人物性格的转变及情绪的变化都要通过“气息”来展现,例如:一个闺中女子与心仪的男子对视时,是含情脉脉的、害羞的,此时的气息是舒缓的,细腻的;而要表达一个愤怒的或者极其悲痛的人物形象,气息肯定是急促紊乱的。在这一意义上,“情”决定“气”。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就是说情感是由内心而散发的,但仅仅是在内心里,只有通过肢体动作配合气息才能将情感外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甚至有时需要用一些夸张的动作来放大情绪,产生更好的舞台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表现力。吴晓邦先生指出:“气”与“情”的结合是意 ,只有“气”与“情”二者相通了,我们的艺术才有了活路。所以 ,当我们欣赏《庭院深深》时会被里面塑造的人物形象触动,感受到她的寂寞与无奈,怜悯她的处境;《点绛唇》也成功刻画了一个期待爱人归来的闺中女子,她的期待之情、失落之感以及对镜点绛唇之后的羞态都丰富了观众对于这个题目的想象。可以说,舞蹈比诗歌更直观地表达了主题,并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韵之美
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身体外部的技法称为“身法”,而舞蹈的艺术内涵则属于“韵律”,二者只有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我国古典舞的艺术精髓。歌德曾经说过:“美丽属于韵律。”舞蹈的韵律可以理解为舞蹈基本的律动形式和动作的运动轨迹,它形成于舞蹈动作的开合、起落、上下左右之间,是一种内在节奏。当代中国古典舞十分强调“刚柔并济、迂回婉转、轻重缓急”的舞蹈形态,要想突出古典舞的审美风格,必须舞出身体的内在韵律来区别其他舞种。
“律”在中国古典舞中具有重要意义。动作连接动作必须要通顺,这“顺”就是“正律”,要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连绵不断的感觉。“反律”也是身韵律动中不可或缺的特征,如:欲向前碎步快走,会先慢慢立脚后跟“起范”后再往前走,这样使得整个动作更加圆润,也给观众一个视觉上的冲击。更具典型的审美规律是:“欲开先合、欲左先右、欲冲先靠、欲沉先提等”,无一不是遵循“反律”的规律。在古典舞动作中,正是因为这种又顺又逆的特殊规律才产生了动作强烈的对比性,给予观众一个情感上的反差感。
五、结语
古典舞是一种程式性很强的中国传统舞蹈,是我国的国粹,在凝聚了祖祖辈辈老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的同时也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神、气、韵”看似简单,却饱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需要舞者用一生的经历去感悟、去发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庄.论中国古典舞的灵魂——身韵[J].大舞台,2014,(06).
[3]李成林.谈中国古典舞的“韵”之美[J].大舞台,2011,(12).
[4]邓志芳.浅谈古典舞身韵的“形”[J].通俗歌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