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兵兵
(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教育学区,甘肃 通渭 743321)
摘 要:梁漱溟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对现代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文章对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进行全面分析,力求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其思想实质,思考其现代价值,挖掘一些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以促进乡村教育沿着有效课改的方向发展,提高乡村教育培养人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现代价值;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9;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21-01
梁漱溟将一生中最为宝贵的20年时间投入到乡村教育中。多年的教育实践,使他形成了具有个性并内涵丰富的“乡村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以及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下面,本文就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现代农村教育的启示进行探讨。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梁漱溟通过教育实践得出的经验,再加上他个人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育的独特见解,形成了对于后人产生深远意义的乡村教育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本研究主要涉及有关于乡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可将梁漱溟的教育内容归纳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各乡的公共功课,第二类是根据实际灵活设置的地方课程。第一类主要有基本的识字、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音乐教育等。梁漱溟特别重视精神教育,希望由教员对学众进行思想引导,并进行价值观教育,挖掘学众的创造潜力,基本步骤是“大概起先要顺着他的心理,以稳定他的意志,将中国旧道德巩固人们的自信力。然后再输入新的知识道理来改造从前不适用的一切,以适应现在的世界”。第二类是为实际生活需要而开的功课,也就是劳动课。
梁漱溟的教育方法反对强制灌输,主张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呆板机械教育,他感到忧虑而伤心:“可惜人类直至于今,仍然忽视创造,亦就不看重教育,人类生命的长处,全被压抑而得不到表现。”在他看来,教育的意义在于开启人们的智慧,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更好地去改造世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基于他对教育意义的深刻认识,他提出了“教育应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教育最忌是机械”的论断。他想打破严格的师生界限,让双方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钻研,从而来开启农民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乡村生活真正活起来。
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启示
梁漱溟关于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纵观现在的学校教育,仍然倾向于较为明显的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轻创造力培养,这不利于实现国家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学校教育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今天的新课改,改的就是原有的教育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因素。在课改以前,教学方式的核心是灌输知识,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就是所谓的“工具性”,而对于学生情感方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则少得可怜。以前有些人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天除了语文、数学外沒有别的课程,这主要是一来缺少师资,二来没有设备。而在新课改这面旗帜的号召下,虽然学校都在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但是个别学校仍然追求考试高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保证学生的兴趣及创造力不被埋没。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基本的就是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对自主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由于学生的兴趣千差万别,要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采取学分制,让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通过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来完成在某一学段的学分,保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心情愉快的过程中学到他们该学的东西。
三、结束语
总之,纵观社会的方方面面,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要想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这个作用就应该是像梁漱溟所说的帮助人创造,对学生进行精神陶冶,使他们变得灵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育策略,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而农村的新课改,需要大量的具有新课改理念的人才,这对于已经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或者即将要从事农村教育的准教师来说,既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完备的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要善于结合本地特色进行课程改革,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宋恩荣.梁漱溟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3]刘爱景.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2.
[4]定光平.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哲学渊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5]刘秀江.梁漱溟的生命哲学观与乡村教育理论述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