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贵�お�
[摘要]数学课堂导入环节极为重要.可以运用数学史料导入、运用多媒体导入以及动手操作导入.
[关键词]课堂导入;初中数学;史料;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1801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多教师从课堂导入环节便精心设计,希望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快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更加積极的姿态参与课堂学习.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对课堂导入进行简要阐述.
一、数学史料导入
在漫长的数学研究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史料.数学史料是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的.为满足学生的史料探究欲望,提升课堂导入环节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可有效运用史料导入课堂.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之前听说过勾股定理吗?”问题抛出后,很多学生均表示之前曾听说过.基于此种情况,数学教师接着娓娓而谈:“勾股定理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发现的.在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将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而在我国,数学家对勾股定理也早有研究,如《周髀算经》中就存在‘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的记载.”听到数学教师这样说,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更感兴趣,纷纷问毕达哥拉斯究竟是如何发现勾股定理的.听到学生这样问,数学教师随即便阐述毕达哥拉斯是在朋友家做客时,通过观察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而最终发现勾股定理的.就这样,成功实现课堂导入.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史料普遍感兴趣.通过史料导入,不仅可让学生了解相关数学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也是数学教师一直不懈追求的结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可适时运用史料导入.
二、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运用于课堂正式教学,在课堂导入环节同样可起到积极作用.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导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导入质量.
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用多媒体呈现若干组图形:两把三角尺、两个碟子、两本数学课本.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上述图形均为两两重合.学生发现这一规律后,数学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图形吗?”由于之前学生预习过该课,因此很快有学生答道:全等图形.于是顺利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即是全等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对全等三角形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
经过多次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之后,我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他们均表示多媒体导入极具吸引力,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广泛运用.
运用多媒体导入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给学生创设出一个直观情境,这样的直观情境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有的放矢地采用多媒体导入方式.运用多媒体导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动手操作导入
对学生而言,他们在数学课堂中极喜欢进行动手操作.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用动手操作进行导入.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导入同样可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数学教师可这样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请你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然后和我一起这样对折.用剪刀或小刀剪去或裁掉一半(教师演示如何斜剪或斜裁纸张),再展开.这样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学生顺利进行动手操作.纸张展开后,发现得到的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次小小的动手操作即给学生带来很多愉悦,他们对等腰三角形学习亦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经常运用动手操作导入课堂.动手操作不仅可让学生手脑并用,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能运用动手操作导入时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应积极运用动手操作导入,提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丰富课堂导入方式.
四、结语
事实上,在数学课堂导入环节,除了可以运用上述三种课堂导入方法之外,还可运用故事导入法、新闻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只要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做到科学运用,严格做到以生为本,上述课堂导入方法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课堂导入环节更具吸引力,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产生更多的数学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