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熟语的隐喻认知与翻译

2017-07-06 10:46:34贾玉凤范祖奎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喻义熟语原语

贾玉凤 范祖奎

(新疆警察学院语言系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汉英熟语的隐喻认知与翻译

贾玉凤 范祖奎

(新疆警察学院语言系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熟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熟语的结构稳定,意义丰富,其内涵意义通常不能从字面意义推测。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熟语。汉英熟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给语言学习和翻译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通过分析汉英熟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和认知本质,阐述熟语意义的理据性,提出了基于传统翻译策略的汉英熟语翻译原则。

汉英熟语;隐喻认知;翻译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熟语是语言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民族智慧与经验的结晶。熟语因其结构简洁凝练,含义丰富而在日常交际中广为使用。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与深入,从出国留学到旅游,从广告到招贴,从中国文化的宣传到公开出版物的发行,无一不涉及到熟语的使用和翻译。汉英语言中存在大量的熟语都带有隐喻性,反映出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熟语的产生与发展均根植于其不同的文化土壤,有着各自的历史哲学渊源,是汉英互译的难点所在。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今天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跨越了修辞学,意识到“我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1]因此,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剖析熟语,了解熟语产生的背景和理据,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翻译,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二、熟语的界定

“熟语”是来源于俄语的借词,汉语和英语的熟语(idiom)范畴在大体上是一致的,包括成语、谚语、典故、俚语、惯用语等。汉语《辞海》里对熟语的解释为: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它在使用中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成分,并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把熟语定义为“An idiom is a group of words which have a different meaning when used together from the one they would have if you took the meaning of each word separately”。在《韦氏美语英汉双解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An idiom)is an expression or phrase that dose not follow regular rules of gram⁃mar,or one whose meaning cannot be predicted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parts”。这两部词典给熟语下的定义均包含如下要点:熟语是一个固定的词组,语法上的异常搭配,其意义跟其组成成分的总和不同。如rain cats and dogs(瓢泼大雨)就不能改为rain dogs and cats,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的)也不能改为blue and black,“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等等。熟语的特殊意义通常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通过字面意思直接推导,而需通过熟语的字面义与隐喻义之间所建立的映射关系来分析。认知语言学认为,熟语的隐喻义深藏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通过分析和了解隐喻的认知机制,可以更好地揭示和解释熟语的内在含义。

三、汉英熟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一)隐喻的本质

“metaphor”(隐喻)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 across”,即“由此及彼”之意。传统的隐喻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自从20世纪80年开始,隐喻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修辞形式,而被当做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它使人们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莱考夫)与Mark Johnson(约翰逊)(1980)阐述了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它使人们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2]隐喻有两个域构成:始源域和目标域,其实质就是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projection)或映射(mapping)。我国学者王文斌和林波对隐喻映射做了进一步的说明:“隐喻是一种心理映射,是人们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隐喻的心理映射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也可能牵涉到两者兼而有之的关系。”[3]

(二)汉英熟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们在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首先认识了身边的事物,随着所接触事物的范畴不断扩大,人类的思维发展认识到: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即我们可以将抽象、模糊的思想、情感或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和有形的实体的过程。通过人的认知和推理,找到事物间的联系与相似点,从而使词汇获得了隐喻性的意义。隐喻已经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隐喻理解也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或结构。正如Lakoff所说,“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图示或概念相互作用。而不是两个词的相互作用。这种观点对于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4]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般隐喻表达的概括和总结(即指用隐喻的形式来表达的概念)如Knowledge is power,儿童是祖国的花朵。Lakoff和Johnson认为:“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5]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是体验哲学,他们认为理解隐喻依靠的是经验,隐喻之所以能作为认知工具,正是因为其经验,如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构造来形容客观的事物,因此产生了半山腰、河口、针眼、桌腿儿、瓶颈等词语。

有研究者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下对350条英语谚语进行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英语谚语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和转喻。[6]还有研究结合对外汉语的需要选取了308条成语,分析了成语与其背后的认知基础,提出相当一部分成语建立在概念隐喻基础上,为成语提供了一定的认知理据。[7]研究表明,汉英熟语中均存在大量的熟语,但熟语的意义一般不能通过其字面意义直接推导,“而需通过概念隐喻在习语的字面意与隐喻义之间建立映射关系”[8],概念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和经验,因此,它对汉英熟语背后的理据性有很强的解释力,帮助人们构建了一个概念系统,分析隐喻意义形成的过程和方式,如在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概念隐喻中,人们把与战争有关的概念都映射到“争论”中,与之相关的成语有:“唇枪舌剑”、“言辞锋锐”、“正中要害”、“不攻自破”等。因为“争论”涉及到的是两方的辩驳,有胜有败,人们依据有关“战争”的概念隐喻知识,即对“战争是对抗双方的较量,是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的认识来解读上述成语的喻义。类似的概念隐喻还有“人生是旅途”、“快乐是上升,悲伤是下降”、“人体是容器”、“人类是动、植物”,等等。

四、汉英熟语的翻译

熟语的翻译难点在于其隐喻性,因为隐喻不仅根植于语言和思维,更是根植于文化,这使得隐喻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本社会的文化烙印,隐喻的规约性和文化性使译者必须在保留原语形象、转换原语形象或者舍弃原语形象而只传达喻义这三者之间做出选择,给汉英熟语的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翻译原则解读

Alexander Fraser Tytler在其代表作《论翻译的原则》(1790)中说到:“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dis⁃tinctly apprehen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9](好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原作的价值完全融入到了另一种语言中,能为说这种语言的国民所清楚地理解、强烈地感受,就像原作之于说原作语言的人一样。)Tytler所提出的翻译原则堪称翻译理论中的经典,我国的翻译家也曾提出“信、达、雅”、“化境说”等这些原则都是要求译文要全方位地靠近原文,传递原文所要表达的精髓,同时尽量译出原文的“韵味”。熟语的特殊性在于其常常借助直观鲜明的形象表达一定的喻义,因此,译者除了忠实传达熟语的意义之外,还应尽量保持其形象鲜明、韵律和谐。

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合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10]。随着翻译的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之中,使人们看到认知与翻译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翻译实际上又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要求译者在熟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义之间做出选择和权衡,国外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三种熟语处理模式,分别为字面义优先假设(literal first hypothesis)、同时处理假设(simulta⁃neous processing hypothesis)及比喻义优先处理假设(figurative processing hypothesis)。[11]熟语的隐喻性要求喻义必须是第一位的,形象(即字面指称意义)是第二位的。保证了喻义的传译,才能达到交际的根本目的。当然并不是说熟语的形象就不重要,熟语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使用,是因为它短小精悍,脍炙人口,且含义深刻,但只要有可能,译者就应该设法传递原语的形象,或代之以译语读者较能接受的另一个形象。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熟语的喻义和形象不能两全时,译者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形象,保喻义,而不应死译原语的字面意义,造成喻义的丢失。

(二)隐喻认知视角下的熟语翻译策略

汉英熟语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源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和自然环境,但共同的一点是熟语的隐喻性都是基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这使得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熟语既有互通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一点也是熟语可译性的基础。以下根据不同的情况,从隐喻认知的角度、以传统的翻译方法为基础来讨论在汉英熟语翻译中的策略:

1.直译法

汉英语民族所共有的体验基础和人类认知的共性,使得某事物或形象和喻义的结合在原语和译语中是共同的,或者原语形象所承载的喻义不难被译语读者看出,即从译入语的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方式与原语中的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方式相同或相似,这时译者应采用直译法。

例1

Joe,a clumsy and timid horseman,did not look to advantage in the saddle,“look at him,Amelia dear,driving into the parlour window.Such a bull in china-shop I never saw.

译文:乔胆小,骑术又拙,骑在鞍子上老不像样。“爱米丽亚,亲爱的,快看,他骑到人家客厅的窗子里去了。我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真是大公牛闯到瓷器店去了。”[12]

在这句话中,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到Joe is a bull(乔是闯入瓷器店的公牛),这里存在的概念隐喻为“人类是动物”,即用动物的特点和行为来理解人类的特点和行为,使乔和公牛之间建立起隐喻的原因是二者之间有相同的性质—莽撞和笨拙,译者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让读者形象地想到乔当时的样子。

例2

I had no intention of rubbing salt into a friend’s wounds,so all I said was that I did not give inter⁃views.

译文:我不想在朋友伤口上撒盐,所以我只能说我不接受采访。[13]

英语熟语rub salt into/in someone’s wounds与汉语“在伤口上撒盐”对等,此熟语喻义为“对他人造成更大的痛苦”,因为人类有相同的认知体验,在翻译时就可以把相同的意象结果直译出来。此类熟语有很多,如火上浇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等等。

2.换喻法

原语词语形象所承载的喻义在译语里习惯上由另外一个形象承载,而这个形象与原语文化之间如果没有抵触的话,可以根据上下文采用归化手段,用译语文化中普遍接受的形象替换原语的隐喻形象。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等。

例3

只是一层,后天交易所开市,你如果想干,就得快!卖出或买进,先下手为强!

译文:There is one thing,though:the Exchange opens again the day after tomorrow,and you‘ll have to look sharp about it if you’re thinking of going in again.Whether you’re buying or selling,remember 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14]

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本意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与汉语里的“先下手为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熟语常常以动物来喻人,在翻译时考虑到译语文化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保留原语的喻义而改变其形象。

3.意译法

当原语形象和喻义的结合关系对译语来说很陌生,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合适的喻体或原语形象在上下文里不太重要时,译文在忠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舍弃目标语的形象和原喻体,而以非比喻的形式来传递原隐喻的深层蕴意。如as cool as a cucumber(极为冷静),a wet blanket(令人扫兴的人)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不称职的人)等。

例4

I am going to give Joyce the cold shoulder for her rude words.

译文:我打算不理乔伊斯了,因为她说话太无礼了。

孙毅、朱文静通过汉英“冷”(cold)习语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习语意义的概念隐喻理据性,“冷”本意为冻、凉、寒,而在概念隐喻中“态度不友好或恶劣是冷”,汉语中也有“冷言冷语”、“冷若冰霜”等熟语来表示“不理睬”、“态度恶劣”之意。[15]因此,give somebody the cold shoulder按照汉语的习惯,译为“不理某人”。

例5

In order to get more benefit from the job,he started to dance to the woman’s tune.

译文: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他变得对这个女人唯命是从了。

熟语dance to somebody’s tune(听某人的指挥,唯命是从)里存在一个概念隐喻即“人生如演戏”(Life Is A Play),此隐喻机制下的熟语还有很多,如汉语中的“拿手戏”字面意思是the play that an actor dose best,可翻译为something that some⁃body is good at;“唱对台戏”可译为to challenge someone with opposite views;“逢场作戏”一词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六卷:“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原指卖艺的人遇到适当的地方就开场表演,喻义为在一定的场合下随意应酬而并非认真对待,可译为to join in the fun whenever there is a chance—do not take something seriously。

4.归译法

归译是指“在译文中把源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标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目标语中相应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16]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翻译要有“异国情调”。如What you lose on the swings,you get back on the roundabouts(失之东隅,收之桑榆),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萝卜青菜,各有所爱),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等,之类的熟语不胜枚举。“归译”能够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理解熟语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在汉语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隐喻:“天气是情形”(见下表),古代人类劳作与日常活动与大自然的天气变化休戚相关,因此人们用感受到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表示抽象的“情形”,如成语“满城风雨”讲的是宋朝有个叫潘大临的穷诗人,很有才气。一次,他躺在床上听着秋风吹打树叶,起身在墙上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的诗,正在诗兴大发时就有人来催租,把诗兴给搅没了。这个成语原意指秋天的风雨,后喻指事情被沸沸扬扬地到处传播。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这种情况下只有了解了该词的隐喻理据,充分考虑它们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结合语境选择适切的词语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见表1。

表1 “天气是情形”概念隐喻熟语举例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直译、意译和归译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石二鸟”是直译;译为“一箭双雕”是归译;译为“做一件事,同时得到两种好处”是意译。[17]所以汉英熟语的翻译过程也是译者的隐喻认知和选择过程。

五、汉英熟语翻译中的困难

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提出,在翻译中“陷阱是不少的。……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18]汉英熟语多出自历史掌故、寓言故事或文学作品,此类熟语不仅仅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国人宗族意识和家庭观念强,受伦理等级观念影响,崇尚儒家思想的老幼尊卑、忠孝悌信,在这方面的熟语颇多,如门当户对、高不可攀、赤胆忠心、赴汤蹈火、情同手足、光耀门楣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少有这样的熟语。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思想,讲究顺其自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在英语熟语中更多表现出来的则是人不能甘于命运使然,而需不断奋斗和努力,如As you sow,you sha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iscontent is the first step in progress(不满足是进步的开始)等。此外,中西文化发源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使得汉英熟语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两个民族对于相同的动植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中国文化中松、竹、梅代表坚贞、高洁、正直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松筠之节”“松柏寒盟”等,而英民族爱狗敬狗,以狗喻人,以狗构成的熟语多为褒义或中性,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big dog(大人物),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受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熟语就更多了,汉语中来自佛教和道教的熟语超过两百多个[19],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枯木逢春”等;英语里的许多熟语皆出自《圣经》,如The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观其行知其人),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别好坏,分清良莠),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明珠暗投)等。熟语所反映出的汉英两个民族在道德标准、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是巨大的文化冰山隐藏于水下的那一部分,正如杨仕章所说到的,“表层文化(如物质文化)的开放程度高”,容易进入他民族文化;而“深层文化(如精神文化)的开放程度最低”[20]难以被另一民族文化认同和接受。

熟语是隐喻生长的沃土,尽管并非所有的熟语都是隐喻,但是在汉语和英语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熟语都含有隐喻性。对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要想正确的理解和翻译熟语,须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掌握熟语的隐喻机制,方能在准确传达基本意义的同时,使对熟语的翻译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跳出‘技巧’的范畴而变成一种艺术”。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熟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是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了解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熟语的使用“在参与构建文化观念及塑造民族精神方面”[21]有独特的价值。隐喻是理解熟语的钥匙,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通过隐喻这一基础性的认知机制”[22]人们对熟语会有更透彻和清晰的理解。汉英熟语的互译实际上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求语言学习者和译者在传统的翻译方法基础上,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挖掘深层次文化,使一个民族语言中的熟语能够更容易地被另一民族所接受和认同。通过熟语这一媒介使中国文化“走出去”,让西方文化“引进来”,使熟语成为传递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实现翻译研究的价值。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04).

[4]Lakoff,G.Woma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张蕾.英语谚语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7]刘婷.成语的隐喻认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8]陈观瑜.从汉英熟语的对译看翻译的可接受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9]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13]候敏.认知视阈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1]隋晓蕾.从隐喻角度理解汉语四字成语[J].辽宁工业大学报,2008,(6).

[12][1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孙毅,朱文静.习语的认知隐喻学机理解读——基于“冷”语料的汉英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

[16][17]杨仕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18]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19]张维友.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0][21]杨仕章.文化关键词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1).

[2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H059

A

1671-6469(2017)-04-0070-06

2017-04-05

贾玉凤(1980-),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警察学院语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范祖奎(1969-),男,山东青岛人,新疆警察学院语言系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喻义熟语原语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商场现代化(2017年4期)2017-03-28 20:59:32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01:56
“狗”喻义探究
现代语文(2016年5期)2016-06-21 08:20:08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天津教育(2012年10期)2012-08-17 09:01:18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
天津教育(2012年4期)2012-08-17 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