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内容摘要:网络时代,大众的阅读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碎片化,电子阅读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占主导地位,纸质书,尤其是经典读本,慢慢地在大众的生活圈淡化。当网络热词的出现,文化IP火爆网络,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于经典阅读的体验,早已是明日黄花,在浮躁环境中也很难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导致人们在欢饮鼓舞网络技术发展提供便捷的同时,把经典阅读的浪潮推到了风口尖上。反观当下,在网络时代,重提经典阅读与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时代 汉语言文学
伴随这网络时代的发展,网民群体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其也将大众的经典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面,显著的一点便是人们能够在庞大的信息库中挖掘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这一快捷化的形式,给阅读体验也带去了新的尝试,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当然,网络时代也冲击了大众对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体验,慢思考,深思考,成为网络时代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的现状
大浪淘沙,经典读本终究会如金子发光。随着时间的消逝,经典读本给大众的阅读体验也将是不同的。很多大学生,在报考专业的时候,甚至避开这一冷门的专业,或者反其道而行之,专注于网络小说的钻研,沉浸在快餐式的网络文化中。
(一)何为经典阅读
提起经典阅读,不少人便用枯燥无味,艰深莫测,古板无趣等词语来形容自己眼中的经典阅读,他们声称“不看四大名著不懂经典阅读”“不读诗词文化不懂经典阅读”,这显然是给经典阅读贴上了标签化,并延伸到自我认知上面,形成狭隘的理解和偏见。
经典阅读,可以说是古老的读本,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们经历过很多人的沉淀、深思而在新时期条件下糅合形成新的价值观,一种仍在当下适用的准则。经典阅读,是百读不厌的,每一次重读,都是对文学作品新的定义,新的补充。网络时代下,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人们应该是建立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下的。因为任何事物离开了历史,都是支离破碎的。
(二)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体验的表现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直击人们的灵魂,给予向上的力量,在文字符号的表达上,契合读者的心境,于无声中暗含深刻的蕴意。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在选择、阅读、收藏经典文学作品书目时更加具有优势。借助网络空间上的大容量,时间上的延伸性,人们接触或获得经典文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而,人们的阅读体验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网络环境虽然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但是人们并未因此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依然在思考文学作品原有的文化内涵。
二、网络时代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的利弊观
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之间是有联系的,二者既相互融合、促进,又在某些方面呈现排斥的状态。尽管网络时代塑造了一群热爱文学的人们,但是真正将汉语言文学的经典之处学到精,学到细的人少之又少。将汉语言文学投射到网络时代大背景下,有助于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经典阅读与体验的真实状态,挖掘文学需要的成长土壤,将产生的不良效应控制到最小,弘扬主流价值观。
(一)优势表现
网络改善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显得更加豐富多样。基于网络的虚拟化、共享性、廉价性等特点,大众更愿意将阅读时间花费在网络电子版的经典文学书目上,一来可以节省空间,形成专属自己的移动图书馆;二来可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必因价格过高产生其他的顾虑。电子书籍相比纸质书,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有些专门的电子阅览器,可以通过签到领取虚拟的金币购买整本书。
大众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度探究,有助于网络环境更加和谐。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精神食粮,对经典文化的学习,接收经典文化的熏陶,整个网络环境不会显得乌烟瘴气,更不会让三俗作品摇晃在大众的眼球下。重温经典作品,人们的内心变得宁静致远,良好的社会风气也能遏制浮躁风的蔓延。
(二)负面效果
网络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单纯的文字符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了,网络小说以及游戏的刺激,使得大众的情感体验偏离了原作者的主旨。网络内容鱼龙混杂,加之缺少管理,这使得大众对经典文学的深层次思考大打折扣。网络语言环境的情景化应用,导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不适应经典文化的创新。
当网络IP一瞬间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火爆,根植于这种背景下,大众很难得到汉语言文学本质的文化熏染,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极大地困扰了人们对经典阅读的系统化学习,容易停留在表面上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不对等的学习会产生负面效果,零散的信息直接分散了大众的阅读注意力。尽管汉语言文学中经典的桥段被各种形式演绎出来,比如视频,动画,图像等,但为了迎合当下的市场营销,在包装上面或诠释上面,总归是有瑕疵的,甚至误解了经典作品的原意。
三、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在网络时代所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思维方式正在转变
网络文学诞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目前为止来看,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是迅速的,抢占了一大部分市场。网络用词铺天盖地的使用,恰当与否,不再是作为文学审美的标准了,大都向庸俗化靠拢,不得不说,这些网络用词不规范的出现限制了经典文学的成长。生动活泼的形式,幽默化的表达,人们的思维方式出现裂变,甚至有人把这种想象化为“代沟”。早期,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十年一代沟”,而在网络催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尤其是玄幻类型的,几个月的年龄差都被网友调侃成有代沟了,出现了一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
在很早以前,《从莎草纸到互联网2000年》就出现了“点赞”的说法,可见互联网环境下,还是会追本溯源,回到原本上去。不懂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常识,细谈互联网下如何提高阅读水平,显然是不见成效的。一昧地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忽略内在的核心价值观,追赶泛娱乐化的阅读体验寻求放松,这是无法真正将深思考深入灵魂里的,无法将文化内核表现出来的,简单的浏览和走马观花似得学习,会逐渐削减大众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
(二)经典阅读方式正在转变
目前,电视节目比较火的《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再次让受众燃起对经典阅读的学习。可见,经典阅读体验依然在受众眼里受欢迎。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更在社会上刮起了诗歌热、汉语言文学热。不同的阅读方式,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但坚守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进行经典阅读,都是能够得到大众的肯定和支持的。
(三)经典文学价值观正在转变
经典文学价值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社会功能上。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文学的主流,担当着教人育人的责任,内容上更加侧重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上更加注重人们内在品质的提升。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在一定范围里会影响更多的人投入到经典文学的写作上面来,但因受限于娱乐功能,而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四、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原因探析及出路
经典阅读,在重塑大众三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人要是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流中容易迷失自己,丢掉方向。一个人热衷对经典的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体验,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摆脱汉语言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困境,依然是需要多方共同攻坚作战的。
(一)在学校层面
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日后在社会上立足的行为。从出生开始,踏进了学校的大门,学生身份便一直影响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能力等。而且,学生在学校里生活的时间较长,大部分都是在学校环境下成长并完善个人魅力的。
学校的老师便自然的承担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尤其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老师在课上或课下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比如大学的开课模式,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逐步地引导他们学习钻研经典文学,利用现代技术,挖掘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以多种表现形式去调动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将阅读课堂。
扩建图书馆规模,增加经典读本数量,设置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日,开展学术讲座等,这些都可看成是学校重视经典阅读的方向。
(二)在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中孩子对经典阅读的缺失是需要父母警惕的。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会渐渐转变成自己的思考方式。一旦家长沉浸在网络信息中,缺少严谨逻辑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孩子在判断是非面前的判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网络IP火爆之后,随着跟来的网络游戏盛行一时,孩子真正去接触文学性本质的东西,注重对汉语言文学的调研,深究是有必要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父母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带动孩子进行相关的学习,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社会层面
市场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典阅读化到小众化群体中。读不懂,看不懂,等成为了大众逃避对经典阅读的借口。故事性,奇幻性,戲剧化等成了网络文学蔓延的种子,大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从而在市场环境中有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说网络文学的本质不好,而是在大力发展网络文学同时,作者应该不忘初心的去创作,以优质的内容去服务大众,将经典阅读的本质最大化的传递出去。
经典文本,是不断解构和重塑意义的过程,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科学性去融合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体验,是亟待解决的事情。学校也应该扩建图书馆规模,增加经典读本数量,设置学校经典文化读书日,开展学术讲座等,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水平。还原经典文学的真实,让大众在经典阅读体验中去感受文化的内涵,中国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樊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语文建设,2013,(23):15-16.
[2]陆丽霞.浅谈网络文学对传统的解构[J].改革与开放,2010,(7).50-70.
[3]王瑜.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J].安徽文学,2010,(7).28-30.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