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鎏坤
摘 要:本文主要从广西林业石漠化的现状出发,从资金投入不够、生态与经济间的突出矛盾、相关配套机制的落后等不同层面作出详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从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多种林业经济、完善配套制度、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强化研究并做好新能源的宣傳等几个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措施,为广西林业石漠化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治理对策
被称为“地球之癌”的石漠化是阻碍广西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绊脚石,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治理,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成效,但是目前的状况仍不容乐观,我们仍然要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适合广西林业发展的治理措施,为广西林业石漠化的治理做出贡献。
一、广西林业石漠化的现状
1.广西石漠化分布及成因
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岩溶分布区人口1000多万,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5%,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00多万。据2005年开展的石漠化监测结果,广西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2,495万亩,占全区面积的35.3%。其中,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或石山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有45个,集中分布在桂中的红水河流域、柳江流域,桂西的左、右江流域,桂东北的漓江流域中下游两岸。
据科学考证,岩溶石山地区在石漠化之前,曾有过茂密的森林覆盖。这表明石漠化的形成显然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岩石的风化以溶蚀为主,在广西水热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其成土速值每年也只有10.4-26吨/平方公里,一般需要600-1500年才能溶蚀30厘米厚的岩石,积累1厘米的成土母质。而缺乏植被覆盖的石山土壤流失量却大大超过成土速值,是其成土速值的6.5-17倍,石山土壤呈现不可逆的负增长态势,生态极端脆弱。随着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垦、过度樵采、烧山放牧、乱采石矿等人为破坏活动严重,致使有限而宝贵的石山森林植被遭受破坏,许多地方千百年积累形成的石山薄土不到几年就被雨水冲刷流失殆尽,最后剩下光石一片,出现严重的石山荒漠。
2.生态与经济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石漠化引起的生态恶化加剧了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广西石漠化地区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全区28个固定贫困县中,石山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的有23个。全区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长期以来,由于石山区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不足,粮食不能自给,经济收入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许多石山地区陷入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石山区已成为广西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区。
3.治理资金来源机制单一,投入不够
目前,广西石漠化治理遇到的主要困难有:一是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广西需要治理的石漠化土地达3500多万亩,但广西地方财力有限,特别是石山地区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治理任务困难很大。
二是对石漠化治理应实行比退耕还林工程更优惠的扶持政策。造成石漠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石山坡地开垦。要实施石漠化治理,恢复森林植被,关键就是要将农民长期用来种玉米的石山坡耕地退耕还林。不解决农民的粮食和生活开支及种苗问题,石漠化治理难以实施和巩固。而石山区条件比土山区更恶劣,治理难度更大。因此,国家在制定石漠化治理政策时,应比退耕还林政策更优惠,补助标准更高,补助期限更长。
三是石山森林和林地的保护难度大。由于大部分石山过去划为非林业用地,没有发放林地权属证,因此对石山森林特别是灌木林的保护难度较大。
四是农村能源建设速度仍不够快,影响石漠化治理成果的巩固。石山区群众自有资金少,而目前政府对沼气池等农村能源建设扶持有限,导致石山区沼气建设步伐相对缓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石山区农村能源对森林植被的依赖,石山森林植被的能源性消耗还很高,消减了石山封山植树的成效。
二、广西林业石漠化的治理对策
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发展,一直是政府的美好愿望发展。为了实现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双赢局面,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解决石漠化治理工作实际问题。自治区林业厅党组将石漠化治理作为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推进,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全区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之一;出台《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的意见》,将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重点调研课题。
1.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林业经济,实现生态与经济共发展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植树造林为主,有针对性地发展多种林业经济,一、加快推进集体林改,广西活化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机制。2012年,广西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区90%以上石漠化土地已确权到户并开展配套改革,集体林改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在石山区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二、广西通过积极探索治理模式,提高治理科技含量。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混交造林模式,推广石漠化治理林业建设“六字”方针,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退耕还林)、“管”(林木管护)、“沼”(建沼气池)、“补”(生态补偿),建立了100多个治理示范点,辐射带动治理工作全面推进。三、通过发展产业、提升造血功能,帮助石漠化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降低他们对生态资源的依存度,从而达到恢复石漠化山区生态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可制定针对性的生态移民、产业扶持、低保、教育等配套政策措施,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山区扶贫攻坚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2.做好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宣传
2011年,广西启动了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对77个县(市、区)的监测显示,广西现有岩溶土地总面积8334270.9公顷,与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相比,在相同监测范围内,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19%。监测还显示,近年来广西土地石漠化程度逐年减轻,中度、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别比2005年减少14.0%、23.4%、52.5%,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比2005年增加16.9%。据统计,广西林业部门近十年来累计投入140多亿元用于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活动,目前广西森林覆盖率已由2005年的52.7%提高至60.5%,石漠化地区每年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以上。这是个非常难得的可喜的局面。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石漠化治理的监测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我们既要充分整合目前现有的设备和资源,建立起准确的监测数据库,为今后精准的预测和治理方案提供参考,又要加大对石漠化治理项目科研人才的培养,以便储蓄充足的科研后备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宣传,做好治理技术的推广工作。尤其是要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宣传,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改变他们原有的砍柴伐薪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并主动保护我们的治理成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坚持保护生态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对广西林业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甘海燕,胡宝清.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J].学术论坛.2016.07.
[2] 罗兴明,杨秀昕,杨淑惠.乐业县石漠化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 2016.03.
[3] 黄信.中国脱贫攻坚中石漠化治理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1.
[4] 郭秀芬,潘懿.广西百色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模式、效果及建议[J].绿色科技.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