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人生经历与作品研究

2017-07-05 16:11孟庆佼
智富时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

孟庆佼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乔治奥威尔是当代著名英国作家,又是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一九八四》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政治讽刺小说。由他衍生的通用词汇“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频繁地出现于国际新闻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可见奥威尔在世界文坛的影响之广、之深远。本文通过对奥威尔生平经历的研究,分析该经历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反乌托邦;人道主义;一九八四

一、乔治奥威尔--“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乔治奥威尔是当代著名英国作家,同时又是战地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也被称为是“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用一生致力于给后人呈现一个真实历史。他用平直而冷峻的语言记录一个时代。他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为了体验底层人的生活,他放弃公务员的工作开始流浪生涯。他是一个反乌托邦主义者,他的作品《1984》成为了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一。

奥威尔可以说是一个内敛而深沉的作家。就如《动物农场》,作者用动物的世界来反应极权的现实社会,从而达成反极权主义的目的。奥威尔也是严肃的。他对自己在巴黎伦敦流浪的描述里从来没有要病痛呻吟的意思,他只是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来描述自己活生生经历过的贫困生活。他在书中写到:

“我的出发点总是由于我有一种倾向性,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意识。我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一个谎言要揭露,我有一个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来听我说话的机会。”

二、奥威尔的个人经历与其反极权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一)《我為何而写作》--历史方面的冲动和政治方面的目的

政治似乎是奥威尔写作的主题,可其实他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也并不会不加个人思考的效忠于某个当局。在“缅甸岁月”和在英国当流浪汉,以及无数次的参加志愿军去到战地前线的经历之后,奥威尔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观。”

而随后奥威尔也一直遵循了他的写作的政治和历史目的。实际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记录真实的历史为目的,同时又表达了他的反极权主义与反乌托邦主义的思想。

(二)《缅甸岁月》--向权威说不

1903年在印度总督府的鸦片局工作的一个下级公务员,迎来了他的儿子—-奥威尔。他出生于当时的英属印度比哈尔省,当时家境并不宽裕。

1905年奥威尔的母亲带他和他的兄妹回到了英国牛津郡,而他的父亲仍任职于印度。1911年,奥威尔去了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圣塞浦里安学校。1917年,奥威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进入英国富于盛名的伊顿公学,这样平凡普通家庭背景让他在名晓中备受歧视。然而,他早年在海外居住和在学校经历启蒙了奥威尔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

到了1921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家庭状况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在家人的鼓励下与期望下,他只能选择报考了公务员,成为了一名警察。因此他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监禁和绞死囚犯。这一经历也让他能更加直接地观察到了关于人性残暴的一面。在缅甸的经历导致了他选择离开了殖民警察部队。

(三)《巴黎伦敦落魄记》--反极权主义的升华

他放弃了年薪百磅的英国政府工作,身无分文地跑到了欧洲大陆的中心伦敦和巴黎,开始了赤贫的流浪生活。

在巴黎,他成为了一名洗碗工,他生动地描述了法国餐馆的不看内幕和底层生活的贫穷之苦。

如果说在巴黎的日子仅仅只是贫困和身体上的劳饿之苦,而在伦敦的流浪生涯是对自由的残酷掠夺和心灵的折磨。所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在奥威尔来到伦敦之后的描述中,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叛思想渐渐体现出来。也就造就出了书中这样的句子:“只要你坚持自己,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无论贫穷或者富裕,你可以凭借知识与思想坚持你自己,你只要对自己说,‘我的思想是自由的。”

在一切的贫困体验里,他都是冷静而深沉的。尽管如此落魄不堪,他的语言从未有过任何的痛苦呻吟。他只用冷峻而深沉的笔锋,描述给我们有一个客观的奥威尔式的真相。他告诉了我们二十世界二十年代,流浪汉们为什么要每天行走在路上,并且不被允许在路边的公共椅子上休息,必须保持每天从一个收容所走到另一个收容所。

正如我们所知的,极权主义意味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 而在《巴黎伦敦落魄记》的描述中,伦敦的流浪汉几乎是没有自由可言的。所以最后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反抗得到了升华,同时也滋生了他对“平等”和“自由”的呼唤。

是什么让他愿意使自己身无分文置身于残酷的贫穷里而坚持下去?我想大概不可能是公子哥想要体验一下贫苦的生活。让他愿意长期地体验这极度贫困的生活的原因是出于他的人道主义。他关心下层人的生活,所以愿意体验那些在常人看来“只是贫困而已”的生活。他想通过这种体验,去了解什么才是所谓的贫苦?贫苦的人在经历些什么?贫苦源于什么?贫苦带走了什么?贫苦给予了我们什么?他想把这种超越常规的、常人所不能真切了解的体验记录下来,告诉大家一个可靠的真相。他想让更多人从他的记录里体会到贫苦人的生活,从而心存善意地去愿意帮助贫苦之人。我们在《巴黎伦敦落魄记》里可以看到奥威尔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三、《一九八四》中的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通过乌托邦这个原始性的概念而形成,某种概念上可以说成是乌托邦的副本。反乌托邦通过对乌托邦的实际性的具体描写和分析,反应出乌托邦的弊端性和乌托邦中理想国的不可靠性。通过对乌托邦的极端描述,突出个体差异所存在的合理性。

在乌托邦文学出现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文书作品中所描写的乌托邦世界在面对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失望后的人们开始转向反乌托邦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而《一九八四》正好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在《一九八四》中,出现了暗藏的监视器和监听器,为的是达成大家的隐私都是公开的和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目的。而为了制造出一个完美的空想主义世界,一些不光彩的内幕必须被覆盖,所以出现了小说中主人公销毁证据、篡改历史的这一工作。而我们都知道,理想国是不存在的,若要强硬的实现这个空想的国度,必须通过欺骗的手段来完成。而小说中所要描述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这使得清醒的人看出乌托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若要一味的追求乌托邦,只会使人们被迫生活在被压制和欺骗的生活中。小说通过对乌托邦社会的极端描述,达到了反乌托邦的目的。

四、结语

乔治奥威尔不仅仅是一个作家、一个辞藻堆积者。他是“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正如李峰所说的:“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奥威尔,他或许说不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等玄奥的话,但他会用平直的语言,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的真实本性。”

【参考文献】

[1]乔治奥威尔 巴黎伦敦落魄记 [M]胡仁鹏,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乔治奥威尔 一九八四1984 [M]董乐山,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乔治奥威尔 我为什么要写作 [M]董乐山,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谢江平 反面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2006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外交:内涵、特点及挑战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救援无国界,志愿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跟踪导练(一)5
近十年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研究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2014-2017战略计划
当代文学研究之人道主义维度的建构努力
——评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