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7-05 08:19马文玲
甘肃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马文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53—01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如何采用最佳的途径和方式启动学生智能,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创造性学习

由于数学科学具备抽象性、严谨性和统一性等特点,使得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心理学家认为:“興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寓学习於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二、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1.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具备创造能力的前提,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其中包括对发散思维的培养。

2.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必须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推导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从而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学习。教师除了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机会外,还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并解答,从而揭示生活中的一些规律。

三、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1. 创设悬念,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期待效应。教师用这种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可以在教学中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一般的悬念设置大都伴随提问,因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强烈的针对性。

开门见山。教师在上课时直接宣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目的,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这也是很常用的一种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本节课的难点、重点,思维上能够集中认真听讲。

2. 自学为主,发散探索。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研究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推理性提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数学题中没有直接告诉的比较密切的数量关系推导出来。例如,两步应用题中的中间问题,在解答两步应用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教学点,培养学生推导问题的能力。

3. 操作运用,概括总结。在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课后练习的设计既要体现巩固新知识的需要,也不能是简单的模仿。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类比性的练习。

4. 及时互动,及时评价。课堂不过是一种语言的信息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能及时矫正、调控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互动中建立良好的信息通道,促成有效的信息交流,使教学内容形成信息流。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后,对教学行为的调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信息的反馈,教师可以找出学生存在差距的原因和关键所在;学生也可从教师处理的反馈信息中,进行自身学习行为有效的修正。

四、鼓励课后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课后探索活动是数学课堂教育的延续、补充。数学课后活动是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有益拓展与提高,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设立数学课后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针对低学段的学生,一些健康益智的游戏也可以作为课后活动形式。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