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院校研究的主题领域及发展态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17-07-05 16:47饶武元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院校研究

饶武元 刘 浩

(1.南昌大学 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大学 教育系,江西 南昌 330031)

我国院校研究的主题领域及发展态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饶武元1刘 浩2

(1.南昌大学 研究生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大学 教育系,江西 南昌 330031)

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范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CNKI收录的有关“院校研究”的176篇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词频分析、社会网络、系统聚类、多维尺度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院校研究的主题领域包括院校研究的本土化发展、院校研究的多元研究方法、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院校研究与大学战略发展的关系四个方面。我国院校研究一方面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促进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多元化、从不同层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推动不同层次的院校战略研究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增强研究规范程度,拓展研究视野,更加关注院校信息数据库建设。

院校研究;知识图谱;系统聚类;研究主题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范式之一,院校研究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即有学者开始零星介绍国外的院校研究概况,尤以美国为主。[1]有学者认为,华中科技大学于2000年成立的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院校研究真正兴起的标志[2],并涌现了以刘献君教授为中心的一批中国院校研究学者群。“院校研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而言的“高等教育研究”,该研究范式是研究者基于本校情境、针对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做的应用性研究,是高等学校为改进管理决策、促进院校发展而设定的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已成为现代高等学校实施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3]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院校研究进行阶段性的综述,梳理研究主题领域的发展状况,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平台,使用高级检索方式,以“院校研究”作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将期刊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与“CSSCI”。同时,为确保相关文献既能反映我国院校研究领域的研究近况,又具有研究时序上的连续性与完整性,特选取近十年的文献作为研究数据,因此将期刊来源年限为2004年至2015年,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30日。初始期刊文章数目为314篇。第一轮筛选删除了会议文章、书评、相关通知。在第二轮筛选中,对文章进行了仔细阅读,将关键词中含有“院校研究”但研究内容与之差异较大的文章删除。①如大连理工大学林杰刊于《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9期的文章《战略管理能力:大学扩大与履行办学自主权的基础——兼论大学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的关键词分别为“大学战略管理能力”“办学自主权”“治理结构”“院校研究”“大学校长”。该文虽然包含关键词“院校研究”,但并非以校本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只是将之作为一个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较为宽泛的研究用词,与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院校研究”并非同一概念。因此,在筛选中将其删除。之后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剩余文章进行了筛选,确保所保留的文章具有专家效度。通过三轮筛选,最终保留176篇文章,共含479个关键词。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首先,使用Bibcomb 2.0软件进行词频分析。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bliographic Items Co-occurrence Matrix Builder)简称Bibcomb,最新版本为2.0版。该软件由中国医科大学开发,能够对研究文献的题录信息进行提取、归类存储与统计。[4]利用Bibcomb2.0对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的同时,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以此反映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揭示不同研究之间的异同程度。

第二步,使用SPSS 2.0与Excel 2016进行矩阵转换。由于关键词共现频次数据过大,不便于直接对比分析,因此需要将之转换为以标准系数为单位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利用SPSS 22.0中的“转换成Ochiai系数”功能将关键词共现矩阵转换为关键词相似矩阵。并将之导入Excel,进一步转换为关键词相异矩阵。具体公式为“1=相似矩阵+相异矩阵”。

第三步,使用Ucinet 6.0进行社会网络分析。Ucinet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Linton Freeman开发,并由美国肯塔基大学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学者共同维护更新的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软件。[5]42该软件可将文献关键词模拟成社会网络中的个体,通过关键词相异矩阵反映它们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使得抽象的学术研究变为直观清晰的可视化图形。将前一步得到的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Uncinet 6.0软件,利用其自带的“Net Draw”模块实现关键词社会网络的可视化分析,生成可视化图形。

最后,使用SPSS 22.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将之前生成的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 22.0,选择“系统聚类”功能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以关键词相似或相异系数作为分类指标,将性质相似或内容相近的关键词归入同一个聚类簇中,用以揭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归属情况。多维尺度分析是知识可视化分析方法的其中一种,能够使研究关键词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以点状分布,每个点的相对位置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相似性。高度相似性的关键词会聚集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类别,同时越靠近中间的关键词其地位就越核心。[6]

二、研究结果

(一)词频分析

1.高频关键词词频分析

通过Bicomb 2.0对479个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共有30个关键词的词频大于等于3,且词频累计百分比为39.223%,优于知识图谱研究规定的大于27%的要求,因此适合作为本研究的高频词。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高频关键词能较大程度反映我国院校研究这十年间的研究主题领域。

表1 高频关键词分析表

2.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

为使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使用Bibcomb 2.0对3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得到了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 22.0,使用Ochiai系数生成高频关键词共词相似系数矩阵。之后将相似矩阵导入Excel 2016,使用“1-相似矩阵=相异矩阵”的方法,得到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相异系数范围为0~1,越接近1,表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异度越大,相似度也就越小。

表2 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由表2可知,在选择的期刊文章中,将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一同作为关键词的概率最高,同时高等学校管理、大学管理、高等教育三个关键词的距离很接近,也说明相关研究经常一同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佐证了高频关键词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二)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使用Ucinet 6.0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每一个关键词作为一个节点,节点之间的直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两两关系,如同社会网络一般能反映出相关研究的规模、结构关系等内容,并使之可视化。

由图1可知,高等教育研究、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等处于社会网络图的核心位置,院校研究大多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研究方法、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管理等位于社会网络图的中间位置,担任连接网络核心与边缘的桥梁作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战略管理、战略规划、信息管理等处于网络图的边缘位置,意味着这些领域有成为院校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可能性。

图1 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

(三)高频关键词系统聚类分析

将之前得到的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 22.0,选择系统聚类方式进行聚类分析,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我国院校研究领域内的文献关键词大部分在区分度为20至25之间的区域产生交集,共形成了四个大聚类簇。这说明关键词聚类的效果较好,各聚类簇之间既能够保持一定区分度,又能够发掘出内在共性。借助图2,可将我国近十年的院校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大致划分为4个领域,如聚类1偏重院校研究的内涵层面,聚类2和聚类3更偏重院校研究的实践层面,聚类4则集中于与院校研究有关的各类群体。

图2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四)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使用SPSS 22.0对30个关键词组成的相异系数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探寻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在SPSS中采用Z分数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结合之前的聚类分析图,可以得到院校研究主题领域的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将这些关键词分为4个领域。

领域1代表的主要研究主题为我国院校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包含的关键词有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管理、美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校、大学。

领域2代表的主要研究主题为院校研究的多元研究方法,包含的关键词有研究方法、质的研究、自我研究、案例研究、中层理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领域3代表的主要研究主题为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包含的关键词有教育质量、制度化、美国院校研究、信息管理、高等学校、美国。

领域4代表的主要研究主题为院校研究与大学战略发展的关系,包含的关键词有大学管理、大学发展、大学校长、战略规划、战略管理、高职院校、中小型院校、发展。

图3 我国院校研究知识图谱

三、院校研究的主题领域分析

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院校研究的主题领域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包括我国院校研究的本土化发展、院校研究的多元研究方法、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院校研究与大学战略发展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对这四类研究主题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我国院校研究领域的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

自从20世纪90年代院校研究的相关资料被引入中国高教研究领域后,我国学者也在不断推动其本土化发展与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后发外生型,需要积极向高等教育先发内生型国家学习,在院校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美国作为院校研究的发源地,是我国学者主要关注的国别区域。通过对美国院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并将之引入国内,我国院校研究领域主动吸取国外院校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蔡国春发现院校研究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源于高等学校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驱动力。[7]孙小西通过对AIR会刊RHE11年间所刊文章的分析发现,当时美国的院校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生教育、学生保持和学生满意度三方面。[8]可以发现,我国院校研究领域较为关注美国院校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这对于奠定中国院校研究的相关知识基础,提高研究范式规范性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关注国外的院校研究情况只是第一步,之后需要对我国院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反思,使“外来之物”内化,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大部分学者通过对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进程进行梳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刘献君提出要在中国进行以单个院校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院校研究,并指出了我国院校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9-10]蔡国春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脱节的“老问题”仍需得到重视。[11]陈宁等从院校研究的中国特色化入手,提出加强院校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12]综上可知,中国院校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是本土化过程中不能避免更不能忽视的研究议题,相关学者对之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以此促进院校研究在中国“落地生根”。通过对国外院校研究进展与国内院校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我国院校研究的本土化程度不断加深。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院校研究,如卢晓梅认为院校研究与高教管理存在互动,现代大学管理呼唤院校研究。[13]也有学者将院校研究与其他高等教育研究议题相联系,刘献君就提出在中国开展院校研究应以抓住若干重大问题为基础以推进我国的现代大学管理的发展,并认为这是中国院校研究应坚持的原则之一。[14]由此可知,院校研究已经开始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现代大学管理提供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总的来说,院校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为我国院校研究领域的不断成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二)院校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一直存在思辨性较强,实证性较弱的软肋。这一情况既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也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有关。而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较新的研究范式,在引入与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直接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案例研究作为院校研究最常用也是最经典的研究方法,在多数文章中得到体现。刘献君提出深入开展院校研究应以案例研究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建立全国性院校研究案例库。[15]周玲则将国外大学规划机构建设特征作为案例,对大学规划机构的性质、定位和职能划分作出了规范。[16]赵炬明等通过一个案例研究,说明如何在中国的高校管理中使用院校研究方法。[17]可以看出,案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宏观至上”“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弊端,令研究视角下移至以具体高等院校为案例的微观层面,这对于院校加强自我认识,重视自身特色,避免院校建设“千校一面”而言是有助益的。

自我研究(self-study)也是院校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对于处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中国院校而言具有重要价值。荣光宗认为院校研究是大学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大学的自我维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18]童康发现自我研究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开展院系评估的一种基本且成熟的实践形态,反映了西方大学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学术自由十分重视的传统。[19]院校研究主要是针对院校自身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虽然存在较多以典型院校为对象的院校研究,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自身,自我研究正是与该研究目的相呼应的重要研究方法。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的自我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其办学与治学的自我意识,帮助其在发展转型期科学把握自身定位,避免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中层理论能帮助将院校研究中发现的各类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程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20]周光礼认为院校研究与中层理论十分切合,可将中层理论作为中介联结院校变革的政策过程分析。[21]魏曙光通过对伯顿·克拉克的研究发现其晚年注重案例研究与中层理论建构之间的互动具有院校研究的某些特征。[22]我国学者对中层理论拥有研究兴趣,反映出实践与理论这对矛盾体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不能绕开的研究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正视的研究议题,中层理论研究方法则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一条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研究路径。

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认可度逐渐提高,院校研究也需要对院校各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挖掘与解释,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增强与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对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追问和反思,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和院校研究可说是“天作之合”。徐敏通过对院校研究性质和特点的探讨,结合质的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运用,力图为院校研究提供一个突破实证主义束缚的新视角。[23]孙平[24]、余东升[25]探讨了质的研究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性与范围。苏永健将中层理论与质的研究相结合,扩宽了院校研究的基本路径。[26]刘献君则提出要处理好院校研究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关系,并将两者互相补充。[27]正是因为质的研究着重关注研究主客体之间的相互构建,从双向阐释的角度探讨研究问题,因此其在院校研究领域内的应用能够避免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限定在定量或量化研究的“数字困境”,使院校研究在提高高等院校自主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可知,院校研究较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而对各种研究方法的本土化改造与实践应用也体现出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与学者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高等教育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从自发走向自为。

(三)院校研究从不同层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国学者开展院校研究的目的也是为案例院校或某一类院校提高自身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部分学者关注院校研究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深层联系。如李志峰从价值论视角切入,认为学术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28]威廉姆·耐特则主要关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他提出院校研究在保障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9]此类研究着重探寻院校研究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关联性,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也有部分学者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通过院校研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王建华指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求我国学界将院校研究制度化、对象化。[30-31]屈琼斐分析了院校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化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机制。[32]国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的院校研究经验也值得我国参考。蔡国春从高等教育问责制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院校研究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认为院校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33]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较为关注院校研究在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模式层面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的作用。

与上述宏观层面研究相对应,微观层面的院校研究具体表现为建设高等院校信息数据库的相关研究。屈琼斐认为信息管理作为现代院校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应引起学界的重视。[34]张晓冬通过分析美国院校研究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历史,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院校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35]林曾以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院校研究的案例研究为切入点,发现美国大学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的是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将为高校管理提供有效可靠的信息依据作为院校研究的核心,这对我国的院校研究有重要的启示。[36]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建立院校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客观条件。而院校研究是关于高校自身的研究,各类院校如若能掌握自身教学、管理等各类详实的信息数据,对于院校自我提升与外部交流都是有帮助的。因此,建设院校信息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既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条件,也是一种与宏观制度建设互为补充的微观层面研究。

(四)院校研究推动不同层次的大学战略研究发展

发展战略的制定对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学校自身定位等方面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从国外高校的战略管理经验中进行借鉴是第一步。魏海苓[37]对美国高校战略管理与规划的经验进行了分析。孙长青[38]则系统梳理了美国高等教育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原因及发展轨迹。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发展进行经验与历史层面的分析梳理,对于阐明院校研究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发展理路而言是必须的。此外,使用院校研究的方法进行战略规划,是一个新思路。袁洪志认为院校研究保证战略规划的实施并能为战略评价提供依据。[39]孟倩等通过美国洛杉矶城市学院的个案分析说明了将院校研究应用到大学战略规划的具体过程。[40]徐海涛则将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通过院校研究联结起来,指出院校研究是高校实现战略思想转变的关键所在。[41]此类研究在第一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院校研究在高校战略研究中的实践功效。这说明院校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院校自身在办学、治学、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水平。

另外,院校研究推动了高等教育院校战略研究层次的多元化。在高职教育层次,韩冰发现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已初步具备。[42]姬玉明等指出高职院校在战略规划层次引进院校研究理论的迫切性。[43]在本科教育层次,中小型高校的院校研究也不再被忽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之一,中小型普通院校在我国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李忆华通过对东莞理工学院的分析,指出院校研究能帮助其进行战略规划,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并可通过战略合作提升中小型高校共生力,拓宽与地方共生的空间。[44-45]以上研究反映出院校研究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我国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研究。也说明院校研究能够运用于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是一种充满研究活力与灵活性的高等教育研究范式。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院校研究主题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有助于从整体视角俯瞰我国院校研究的现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我国院校研究的未来。

(一)研究规范程度有待加强

院校研究作为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范式之一,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并且中国学者对院校研究本土化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现阶段我国关于院校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依然有一定程度上的“舶来品”味道,例如在研究内容上,一些研究采取案例研究的思路对国外某个院校的资料进行翻译整理,而没有深挖其与中国本土院校的异同点,忽视了院校研究的真正意义。还有一些研究对研究方法是否规范不够重视。例如,一些研究偏重于介绍院校自身的某些成功经验,而没有追问其“如何成功”“为什么成功”,也没有将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这类较为缺乏规范性的研究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院校研究,而更像是“经验交流读本”。可以看出,我国院校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照搬痕迹,且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研究规范程度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转型期,国家相继提出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改革新政策,这必然会使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出现新变化。面对现实环境复杂性提升的局面,我国院校研究的研究学者应该加强在研究规范程度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院校研究的作用,也能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认可度。

(二)研究视野需继续扩展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变革加快,我国院校研究的研究视野呈现出扩展趋势。在研究方法方面,当前院校研究已经突破单一的定量研究框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质的研究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更加适合院校研究这一领域。今后,院校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方法会更加多样化,这与院校研究自身的灵活性特征是一致的。在研究对象方面,针对国外的院校研究,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情况已有所改变,东欧、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院校逐渐进入我国院校研究者的视野。通过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或高等教育后发外生型国家的院校进行院校研究,能够较大扩展我国院校研究的研究视野,促进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针对国内的院校研究,目前已有以中小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一些知名院校或综合型大学。因为院校研究对校本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有助于各类院校发掘自身优势,明晰自身定位。开展院校研究的高等院校呈现多元化趋势,意味着不论何种类型与何种层次的高等院校,都能借助院校研究办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这有助于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层次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应更加关注院校信息数据库建设

院校信息管理是美国院校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美国借助长期且成熟的院校研究,结合发达的院校信息管理系统,在院校研究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也为美国提高自身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很大帮助。目前已有国内学者注意到院校研究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性,但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对象大部分为美国院校的信息数据库建设情况,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其建设过程及经验的介绍,较少有学者探讨其是否适合中国院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至于如何将之改造为适配中国院校建设信息数据库的实践研究则更加罕见。这也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因此,加强对高等院校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研究,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院校研究领域必须重视的问题。可喜的是,我国一些院校已经开始建设院校信息数据库,如苏州大学于2016年11月7日正式启动“苏州大学‘方塔发布’平台”(网址为http://report.suda.edu.cn/),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壁垒,避免信息传播的失真和碎片化,以便让全校师生员工、兄弟高校、社会各界全面真实了解苏大、认识苏大,并且帮助指导苏大的改革与发展。[46]这说明我国建设院校信息数据库已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后续应推动更多的院校与学者投入院校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中来。

[1]程星,周川. 美国院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张应强. 我国院校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前景[J]. 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3]蔡国春.“院校研究”是什么,不是什么——解读美国“院校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1).

[4]崔雷,刘伟,闫雷,等. 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

[5]刘军. 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张晗,王晓瑜,崔雷.共词分析法与文献被引次数结合研究专题领域的发展态势[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

[7]蔡国春.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院校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8]孙小西. 院校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风向标——对RHE文章(1991—2001)的检索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5,(8).

[9]刘献君. 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5,(4).

[10]刘献君. 关于院校研究的几个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

[11]蔡国春.“院校研究”:国内研究进展与文献述评[J]. 高等教育研究,2004,(5).

[12]陈宁,李化树. 中国特色院校研究的发展取向[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3]卢晓梅. 院校研究:现代大学管理的呼唤[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14]刘献君. 大力加强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J]. 高等教育研究,2005,(1).

[15]刘献君. 努力将中国院校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J]. 高等教育研究,2007,(9).

[16]周玲. 美英澳加著名大学规划机构建设特征的案例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

[17]赵炬明,徐海涛. 一个战略的诞生——在中国应用院校研究方法的一个案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

[18]荣光宗. 大学自我维持与院校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19]童康. 自我研究:西方高校内部院系评估的传统[J]. 教师教育研究,2013,(5).

[20]张庆辉. 中层理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 高教探索,2008,(1).

[21]周光礼. 政策分析与院校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22]魏署光. 论伯顿·克拉克晚年的案例研究与中层理论建构[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3]徐敏. 质的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运用[J]. 教育评论,2005,(3).

[24]孙平. 院校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转换的可能选择[J]. 辽宁教育研究,2006,(3) .

[25]余东升. 质的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其范围[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26]苏永建. 浅论院校研究的理论建构[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刘献君. 论院校研究中的若干关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9,(2).

[28]李志峰. 院校研究:概念分析与价值取向[J]. 江苏高教,2007,(2).

[29]威廉姆·耐特,刘智勇. 院校研究与质量保证—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2008,(8).

[30]王建华. 院校研究与“院校研究”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7,(8).

[31]王建华. 论我国院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J]. 高教探索,2007,(3).

[32]屈琼斐. 院校研究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本土化机制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3,(9).

[33]蔡国春. 美国院校研究的质量旨趣——基于高等教育问责制背景的历史考察[J]. 教育研究,2013,(12).

[34]屈琼斐. 信息管理与我国大学开展院校研究的实践环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35]张晓冬. 基于信息数据库的美国院校研究:进程、现状与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11,(9).

[36]林曾. 信息与决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院校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

[37]魏海苓. 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历史演进及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5) .

[38]孙长青,张秋立. 美国高等教育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原因及发展轨迹[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9]袁洪志,周衍安. 院校研究理论与高等学校战略规划[J]. 江苏高教,2010,(1).

[40]孟倩,许晓东. 院校研究:大学战略规划之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41]徐海涛. 从战略规划走向战略管理——院校研究的作用[J]. 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42]韩冰. 高职教育发展需要院校研究[J]. 职教论坛,2012,(13).

[43]姬玉明,管德明. 院校研究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44]李忆华. 中小型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 高校教育管理,2014,(3).

[45]李忆华,陈海利. 论中小型高校的共生发展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2014,(11).

[46]苏州大学“方塔发布”平台正式启动[EB/OL].(2016-11-07)[2016-12-01]. http://www.suda.edu.cn/suda_news/ sdyw/201611/f6f9648b-3130-4fa1-8355-2ce60fbfdd8b.jsp.

[责任编辑:罗雯瑶]

Topic Domains and Development in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A Visualized Analysis by Knowledge Mapping

RAO Wu-yuan1LIU Hao2
( 1.Graduate School,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s,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China )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paradigm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The paper chose 176 papers which issued on the core journals and CSSCI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conducted a visualized analysis by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system cluster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n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topic domains of Chines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have focused o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nativist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about institutional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research about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ional research. On the one hand, the nativist degre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is deeper, the research methods about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are more divers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aspects is enhanced and the strategic research about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levels is promoted by institutional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heightening the research normative degree, broadening research vis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information database.

institutional research; knowledge mapping; system cluster analysis; research topic

饶武元(1968— ),男,江西临川人,博士,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副部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高校校际优势学科联盟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XYJG-2013-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9.2

A

2095-7068(2017)02-0069-09

2016-09-22

10.19563/j.cnki.sdjk.2017.02.007

猜你喜欢
院校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