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健++董长颖
摘 要: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提高同吉林省生物产业需求对接,分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问题、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配置、修改授课内容、进行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促进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吉林省生物产业需求对接;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及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国家对高等教育战略方针进行了修订。根据学校类别,将传统的“象牙塔”式高等教育细化为“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1]。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
1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吉林省产业需求存在问题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继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之后开始招生的生命科学专业,是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教育部布的全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生化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归为到生物工程专业。由于该专业具有典型“工程”性决定其专业特征为工科专业,所以学生培养模式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它专业具有明显区别——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2]。本科毕业从事非对口工作在吉林省地方院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所开设生物工程专业中较为常见。根据学院多年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生除外)仅有1/3从事本专业,且大多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1/3毕业生从事医药销售等生命科学相关工作;1/3毕业生放弃本专业。企业普遍反映,入职毕业生实践能力滞后于理论能力,必须在“师傅”的带领下,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独立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
随着国家政策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迅速,生物产业涵盖医药、化工、检验、食品、环保等领域。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修正药业、通化东宝等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2016年1—6月,全省生物医药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3]。
此外,吉林省在生物化工,特别是“玉米化工”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已具有大成集团、吉林燃料乙醇、中粮能源生化、松原吉安生化等龙头企业,打造吉林玉米生物化工材料基地,基本建成中国玉米生物化工材料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吉林省生物质经济形态基本确立,生物质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包括玉米深加工产业),使生物质产业成为吉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主导产业[4]。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可预见未来吉林省将大量需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但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建设调整滞后、专业与产业不对接等问题,暂时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所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配置、授课内容、校企合作、教师培训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需求,促进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
2 根据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吉林省经济转型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急需大量应用型生物人才。因此生物工程系决定一改过去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生物工程专业骨干教师深入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长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并同职业研发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生物制药”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化工”部分。降低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学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及动手能力(表1)。此外增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使学生在校内所学在企业进行检验。对于新增加的“生物化工”部分,系部教师根据企业一线情况增加发酵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础技术的操作要领。
3 根据企业需求,重新规划课程配置
根据多年企业用人情况反馈显示,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但不具备毕业入厂即工作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行业新进展了解不多。因此,本专业重新规划课程配置。降低专业课理论学时,将其中“深、难”部分作为自学内容(对于考研同学,如需学习,教师可课下辅导);对于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增加前沿知识介绍(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可让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增设“生物制药”、“生物质能”等专题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工程应用进展了解;此外,在增加实验教学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整合,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实践技能,还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多课程实践技能。实验课的整合,更加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
4 提高应用能力,修改授课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需求。为此,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在重新规划课程配置基础上,修改授课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增加应用能力培养部分,即采取部分“反转课堂”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在课堂进行集体讨论,确定最佳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企业调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用技术最新动态,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摒弃过去“一本教案讲一生”的教学情况,做到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讲授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部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 增加技能培养,进行校企合作
企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场所。生物工程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本校生物工程系任课教師在进行课程理论改革的同时,于多家用人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生物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截止到2016年末,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已同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达成了校企合作。学校与地方企业以“双向制”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即用人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生源,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以提高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与我系进行科研合作,利用生物工程系专任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校实验室资源,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上述方法,不但使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实际工作,提高实践技能;而且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合做,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注重教师实践能技能积累,打造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生物工程系专任教师具有年龄轻、学历高的特点,博士研究生比例62.5%,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对于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高科研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实践技能。为了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本院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授课教师必须为“双师型”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及科研能力,还应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并掌握企业各生产环节,使教师可以深入细致的向学生传授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节能。生物工程系要求新任教师必须到企业顶岗1a,之后进行专业技术技工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专业教学。对于其他教师,要求5a内必须在企业下厂锻炼累计6~12个月。通过上诉举措,生物工程系专任教师“双师型”比率达到100%。此外,本院从企业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建设兼职教师储备库。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可进行理论课教学。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根据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进行转型,并主动与地方产业对接。该举措不但可以适应国家行业转型升级,还可以提高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更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生物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配置、修改授课内容、进行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不但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为深入进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拓展了新思路、新前景。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2]李全林.现代生物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
[3]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医药工业处.2016年1-6月全省医药产业运行情况[EB/OL].http://gxt.jl.gov.cn/gxdt1/zdgz/zdhy/201609/t20160907_2428213.html,2016-07-28.
[4]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EB/OL].http://www.chinaneast.gov.cn/2014-02/14/c_133114063.htm,2014- 02-14.
作者簡介:薛健(1979-),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