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都城的选址,定都之前,都要找很多奇人异士来观察龙脉的所在。封建王朝的皇帝很尊重上天,因为他们感激上天赐予的基业,而上天赐予的天下要能长治久安、河清海晏,就必须选好都城的位置。这是封建王朝的一套“科学”,都城就好比是龙的心脏,是王气之所在,如果王气没有了,你的朝廷也就气数将尽,离灭亡不远了。
古代长期研究《易经》的学者发现,中国的王气是在北方,而不是在南方,我们可以看一下历代王朝从秦以来的都城:秦—咸阳,西汉—长安,东汉—洛阳,三国(魏—许昌,蜀—成都,吴—南京),西晋—洛阳,东晋—南京,宋、齐、梁、陈—南京,隋—长安,唐—长安,五代忽略,宋—汴梁,元、明、清—北京。
可以看出,中国正统王朝的都城除了南京外,其余都在北方。当年朱棣定都北京时,曾诏告全国风水先生协助选址,最终选定今天的故宫,也是得了五龙汇集之地的祥瑞之意。共和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也看到了定都选址的重要性,在候选的南京、武汉和北京中,南京没被选上不用说,武汉未中是因为它固有的城市结构,武昌、汉口、汉源三座城市共同组成了武汉,而三足鼎立象征分裂,不能选,而北京得天独厚的千年王气无疑就得到了领导人的看中。
古代开国君主披荆斩棘、血洒疆场才得以建立基业,他们对后世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后辈子孙能够守住祖宗开创的基业,那就是一位称职的帝王,而这些期盼又依赖于上天的旨意,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天灾人祸,因此,他们在选择国都的时候才会特别谨慎。
安全防御
中国历代王朝的首要敌人,大多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例如秦汉期间的匈奴,隋唐期间的突厥,五代宋明期间的契丹、金和蒙古等。假设定都南邊,不利于对北方的操控不说,交兵时军力分配、物资运送都不方便。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部似乎更安全,其实不然,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及其重要,即使现代战争地形地势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靠江河作为屏障很难抵御北方的进攻。
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打仗常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原王朝从南方运粮到北方边境的花销太巨大了,而游牧民族发动战争的成本却低得离谱,长此以往,中原王朝势必会被战争拖垮。要想保住黄河流域,就必须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北移,否则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难以有效应对北方战事。
要保住中原王朝,就需要至少保住甘肃-山西-燕京-山海关长城一线,(一个例子就是唐末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整个宋朝虽然经济繁荣,但面对辽、金始终处于被动防守态势,最终被逼南迁后灭亡)为了保住这条防线,都城就不能太靠南。历史上凡是强大的王朝都是向北发展,最明显的对比就是南宋迁都杭州而朱棣却迁都北京。
便捷交通
中国南方水网密布,修路反而不便,虽然水运便利,但主要交通不能全部依赖于水运,蜀中、山西等地虽各有优势,但交通问题不利于定都。都城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周围必然人口密集,要想满足这些人口的生活需要,同时为了应付全国物资调配(战争、赈灾等)必须借助便利的漕运,所以要靠近水源,不能离水太远,但与此同时也要防范水患,如开封就是由于水患严重,宋以后就不在此定都了。
再加上北方相对于南边来说,开发较早,历史悠久,气候土地更适于生计,因此经济较兴隆,并且多个城市有建都史。从历史上看,定都于华夏中原的王朝才算得上是正统王朝,这是一个价值观念的普遍倾向。
换一个角度考虑,敌人从北方南下抵达南京,途中就已经攻占了江南的大片平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所以所谓的“长江天险”总是保护不了首都的。
经济发展
北方,特别是华夏中原,是开发最早、古时经济、文明最兴隆的地区,得华夏者得全国,故有逐鹿中原之说,因此长安洛阳两都自古都是正统王朝的标志。而南边开发较晚,虽然三国吴时有所开发,晋代过江也推进了南边打开,但南方的局势直到宋代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发展。
汉族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根在长江以北。秦以前不必多说,长江流域较为落后,所以秦、汉、唐定都关中地区,唐以后关中凋敝,资源耗尽,无法再满足定都需要,在此期间长江流域才开始发展起来。
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打通长江、淮河、黄河等水系,开始调集南方物资北运,从武后开始,经济重心逐步转向漕运便利的洛阳、开封,但南宋被赶到杭州是迫不得已,朱元璋定都南京,朱棣后来觉得不方便就又迁都到了北京,所谓“天子守国门”,清朝建都北京,更是准备江山不稳就拍拍屁股回东北。
北方地势较高,传统观念上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人杰云集,而自古作乱多自北方而始,故设都以镇之。此外,北方人由于气候、地势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身材魁梧,在陆地交兵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一统也基本上是由北向南发起的,统治者在北方的实力基础较为雄厚。再加上当朝皇帝皆为北方人,为免水土不服,所以不管是从战术上考虑,还是从战略上考虑,在北方建都都是最佳的选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