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摘 要:“音乐欣赏”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但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欣赏的音乐作品和内容体例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当下占尽音乐舞台大半江山的流行音乐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将结合近几年课堂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对音乐欣赏的作品及内容体例进行探讨研究,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体例编排及音乐作品。
关键词:欣赏 体例 作品
《音乐欣赏》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但各高校欣赏教材的體例编排却不尽相同,所欣赏的作品内容、风格流派等也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展现当今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不能全面呈现各个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经典,这与当前飞速发展、变化纷繁的艺术世界有所不符与滞后。究竟以怎样的体例编排才能更好地使《音乐欣赏》这门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体例编排与作品
1.综合性体例目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声乐作品与器乐作品;二级类民歌与艺术歌、大型声乐作品与歌、流行歌、民族器乐作、器乐独奏与管弦乐作、大型器乐作品。
2.专科性体例。根据不同专业,按音乐体裁划分,即歌剧与音乐剧赏析、交响曲赏析等;按乐器种类划分,即钢琴作品赏析、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赏析等。
3.以年代为序,按时期划分,即古典时期音乐、浪漫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等。
4.以作曲家为序,即莫扎特音乐作品赏析、舒伯特音乐作品赏析等。
首先是声乐作品以民歌与艺术歌曲、大型声乐作品与歌剧、流行歌曲三大类别为序: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民歌都是反映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等,古今中外的音乐家都很重视民歌。中国近代歌曲创作始于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出现。流传于陕北民间的一首赞美黄河的颂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它以其宏伟的气势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丰碑。以问答的形式,唱出了黄河的外貌与内涵,是劳动人民的心灵赞歌。这首民歌欣赏三个版本,首先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演唱;其次是龚琳娜用她近年对民族、戏曲、流行等技巧融合在一起的二度演绎;第三是在民族管弦乐队及威风锣鼓衬托下的领唱与众人齐唱,把这首民歌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每名学生记住这首民歌,甚至唱出这首民歌。产生于云南弥渡的《小河淌水》,充满诗情画意,唱出了思念远方阿哥的深厚情意;富有哲理意味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广博含蓄之意;赋予浪漫主义色彩的《我像雪花天上来》,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把自己和雪花、秋叶融为一体,表达对爱情纯真炽热的渴望与追求,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外国作品如,俄罗斯民歌《三套车》、舒伯特的《鳟鱼》和门德尔的松《乘着歌声的翅膀》等都是必选曲目。每首作品都代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气质与精神,都可以反映我国百余年歌曲艺术的发展概貌与世界艺术歌曲的精华。
其次是大型声乐作品与歌剧。声乐作品还有一类结构庞大、规模宏伟,各自独立、情节上有一定联系的单乐章或多乐章大型声乐作品。欣赏首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它是中国合唱作品的经典,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征组歌》成功地再现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它以雄伟庄严的气魄、辉煌合唱的效果歌颂长征的胜利,将长征举世无双的壮举永载史册;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具有很高的技术训练价值和艺术性,至今仍在音乐会和声乐教学中广泛使用。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我国“五四”运动以来,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1945年问世的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其中《北风吹》,旋律亲切流畅,表现过年时喜儿的喜悦心情;歌剧《江姐》,其中《红梅赞》,把江姐坚定沉着、勇敢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比才的《卡门》,其中《斗牛士之歌》,表现主人公自豪的心情和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每部作品都是表现重大历史或社会性题材,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最后是流行歌曲。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流行音乐发展不过百余年,如今它的影响力势如破竹,不可估量。中国流行音乐20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于上海,发展至今有近百年历史。其间有过曾经的辉煌,也遭遇过曾经的尴尬,一路坎坷,如今终于得到社会认可,并步入产业化发展轨道。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的《毛毛雨》,黎锦晖于1927年创作,掀开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序幕。此曲是一首中国民族音乐手法和西洋音乐元素相结合的作品,歌曲打破了封建礼仪的束缚,写出了男女之间的淳朴爱情,受到广大平民听众的喜爱;具有爵士风格的流行歌曲《夜上海》,是对那个时代灯红酒绿奢靡生活的揭示,几十年来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来,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复兴期的《让世界充满爱》,唱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外国作品,英国“披头士”的标志性歌曲《昨天》、《嘿!朱迪》等20首流行经典为此类欣赏范曲。流行音乐纳入音乐欣赏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以往各类欣赏类教材书籍,流行音乐几乎从未涉及。流行音乐加入音乐欣赏的一大类别是几年前既产生的想法。近十年流行音乐几乎占据我国音乐艺术舞台的大半江山。一些大型演唱会、各类选秀节目、直至国家主流文艺晚会等,流行音乐几乎都是占据主导地位,少数美声、民族演员的演唱也只是点缀,有时直接跨界演唱流行歌曲,起初是尝试,如今已成为必然与时尚。近几年我在教授音乐欣赏课的同时,还担任《流行音乐概论》课程的教授,无论是管弦、民乐、美声、音教等专业的学生,他们接触最多的都是流行音乐,并且非常喜欢,他们中学接触的音乐就是听听歌,而且都是流行歌曲。所以非常有必要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各类流行音乐的经典,让青年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历史、发展、风格、特征等,丰富我们的专业教学、充实我们的专业队伍,使流行音乐艺术走向正规专业化的发展轨道,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与时俱进,永铸经典。如今众多歌颂祖国、弘扬正能量的歌曲创作都是用流行音乐的形式创作并演唱的。当下,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文艺晚会上的一首《不忘初心》,朱海词,舒楠曲,由谭维维、韩磊演唱,已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宣传展示频率最高的一首流行歌曲,该曲同样是以流行音乐的创作表演技法演绎的,更加充分证明流行音乐已成为当下音乐艺术的主流与传播方式。流行音乐虽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其中不乏永恒的经典,具有超时代的普遍性和永久性艺术价值。
二、器乐作品形式划分
按着乐器种类及器乐作品,可分为三大类:民族器乐作品、器乐独奏与管弦乐作品、大型器乐作品。小至一首民歌,大至一部交响曲,每一部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精致的技术结构,都是经得起時间考验的经典音乐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将成为音乐欣赏者的范曲与模板。
首先是民族器乐作品。中国早期的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其中“乐”处于从属地位。而器乐作为独立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是近代的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民族器乐有了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收集、整理、创新了一批又一批民族器乐曲,使我们的音乐舞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以我国民族器乐独奏与合奏曲为例,首选赞美其质洁骨坚、迎风傲雪气质的古琴曲《梅花三弄》,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南派曲笛代表作《姑苏行》,此曲柔和、细致、典雅,表现了人们游览姑苏风光时的喜悦之情;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富有南国情调。
其次器乐独奏与管弦乐作品。西洋乐在我国的发展是20世纪的事,建国后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出现了一些艺术质量较高的器乐独奏和管弦乐作品。此类选取中外器乐独奏曲与单乐章管弦乐作品,包括钢琴、小提琴曲、序曲、交响诗、音乐小品等。我国近代音乐中具有创作性范例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它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感情豪爽乐观,具有鲜明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反映了解放后新疆人民欢欣鼓舞的生活情趣;交响诗《嘎达梅林》表现了嘎达梅林率领牧民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军失败,英雄壮烈牺牲的历史事件;外国作品,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春之声》、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等20首作品为欣赏范曲。
最后是大型器乐作品。大型器乐套曲,即由几个乐章组成的器乐作品,音乐体裁包括:奏鸣曲、室内乐、组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奏鸣曲是钢琴演奏的乐曲或其他乐器与钢琴共同演奏的器乐曲。贝多芬共作有32首钢琴奏鸣曲,选取《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为欣赏范曲;室内乐专指由少数人演奏的,每个声部由一件乐器独立担任的各种重奏曲,选取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我国已首演了半个多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等20部作品为欣赏范曲。
总之,音乐欣赏无论怎样的体例编排、无论欣赏什么风格的作品,都要与时俱进,都要适应现代社会的主旋律,适应当前教学的主导思想,适合当代青年学生的需求。无论民歌与艺术歌曲、大型声乐作品与歌剧、亦或流行音乐,每部作品都是各国文化历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音乐艺术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它始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它的发展与各个时期社会的大文化融为一体,它永远伴随时代的步伐前行,深深地镌刻下时代的烙印。
参考文献:
[1]音乐欣赏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2]王安国.从四份音乐欣赏教学素材谈音乐分析学的普及应用[M].中国音乐学,2015.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