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青
许多考生在考场上或多或少出现过紧张情绪,甚至因为紧张导致大脑一片空白。此时,考生的解题思路忽然停滞,表现出烦恼焦虑、无所适从、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状态。
从认知心理学看人的大脑可形象地比喻成银行,要想提取银行的东西就必须有支取密码。解题过程就是考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提取、分析、迁移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然而,考场上的“得失心”很难让考生保持平静,一旦考生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时,人在情绪表达时就会将本该用于回忆知识的神经元回路占用,回忆知识的神经联系被阻断,使原来已知的信息受到压抑,使解题线索中断。目前我们大多数教师都会给予考生这样的建议:先停下笔来,闭上眼睛,让大脑暂停工作,休息一会。可是这一方法实际应用效果不佳。考生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难以自拔。本文就如何应对考场思路阻塞给学生一些建议,供师生参考。
一、用常备线索重新启动解题思路
笔者认为,为了突破紧张焦虑情绪对解题思路的干扰,建议增加一个“启动因子”来与不良情绪抗衡。以数学考试为例:当考生碰到难题,一时间找不到解法时,与其花费时间去思考丢了这题的分数后果是多么可怕,不如让考生在草稿纸上默写一些与解题相关的公式。考生默写公式时,考生大脑的“兴奋中心”会逐渐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转到回忆公式上来。默写数学公式的同时,一些可以用于解题的信息被重新提取,从而逐步启动解题思路。在上述例子中默寫数学公式的行为就成了一种“启动因子”,而在日常学习中熟记的数学公式就成了“常备线索”。
二、紧密的知识网是最有效的常备线索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效的教学就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稳定的认知结构。要想在考场上重新启动中断的思维,我们的教师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主动为学生积累一些“常备线索”。而最有效的“常备线索”应该是一张能圈住大量的知识点的网,给学生理解加工,成为他们的认知结构。以理科为例:简单的“常备线索”可以是识记的内容,比如概念、公式、化学方程式,但这种“常备线索”的启动效果一般。较为复杂的“常备线索”可以是师生总结出解题模型(即惯用的解题套路),这种启动效果较前者要强很多。虽然考生常面对新的问题情境,但是“常备线索”与考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很大程度上能在“常备线索”的启动作用下,架构出解题思路。
三、应试心理技巧同样需要强化训练
目前,很多学校在大考前都会以讲座的形式邀请心理专业人士为学生做心理疏导以减轻应考压力。然而,现实是听讲座时候信心倍增,可以热情一过,很多实际问题又摆在考生面前。这就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所谓技巧:一是要有必要的知识作后盾,二是必须通过训练才能获得。心理应试技巧更是如此。一方面需要考生掌握一定量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停地强化训练。在平时小考过程中,考生一旦出现思维中断的现象就立即尝试用“常备线索”重启思路,久而久之,大脑也会形成惯性,碰到难题时候,积极的回忆和思考就足够抗衡不良情绪带来的思维阻断。
当前,教师教给考生的心理减压模式大多限于“积极的自我暗示”这种空洞的说教。我们教师应该从日常教学中着手,更紧贴于学科本身的特点,让心理学和学科本身紧密结合,为学生找到更具操作性、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