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勇军
在论及课堂学习时,许多人通常只片面强调学生主体,忽略或抹杀教师“教”的主导效能。其实主体概念应一分为二,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教的主体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习目标达成的主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则指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实现学习目标从而成为学习目标的领悟者和应用者。教学虽有教学相长的功用,但教师并不直接表现为教学效果的直接被检验者,故而教师只能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一、教师主导
教师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应考虑到备课准备、课堂引导、课后检查等环节,几个环节工作的好坏最终决定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
1.备课准备。可分为可控预设和随机预设两块,可控预设是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结合学情分析在问题设置、时间预算、教法选择、组织方式等方面做出的可以控制的预先设计。这其中,问题设置解决的是阅读基本目标达成的问题。随机预设正是从课堂实际需要出发,教师提前下功夫考虑课堂临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对相关文本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并辅以个人阅读心得。
2.课堂引导。课堂引导是在备课准备环节充分的情况下,教师有效利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手段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而言,其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步骤:导入——目标确定——问题设置——学生阅读——思考答疑——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释疑——师生互评——总结归纳。
3.课后检查。再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离不开课后检验,布置精要的练习,尤其是开放性的练习,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素养。如,《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还有两全之策吗?试改一个喜剧结尾与原文比较,思考其优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认识文学作品的严肃阅读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二、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容器,他们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仅仅表现为接受,接受固有知识只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一部分,更多的应体现为学习过程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语文学习的方法,发展语文的思维,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达到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提升。必须排除一种观念,即一谈学生主体就不见教师的作用,排斥教师的作用,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理解为随意性或绝对自由。
三、互动的形成
互动是以教师的有效组织开始的,现在新教法、新理念层出不穷,如不独立思考,极易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传统阅读欣赏,弄清“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这三个层次是阅读之本,尽管有人嗤之以鼻,但学生读懂的表现可以较好地反映在这三个问题上。当然,并不是说每一篇文字都必须千篇一律地对照实施,要因材施教,这得看文字的难易与目标的设定,一旦设定,那么师生互动才有围绕的中心。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就是教师如何围绕设定目标组织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四、互动的条件、困难与原则
既然通过互动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职能,那么考慮互动的条件、困难与原则也十分必要,从实践过程来看,主要有以下这些:
1.条件。新课改评价方式渐变的推动。新课改观念中对课堂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成绩与学生成绩评定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倡导,虽然不能一下子改变现状,但有了推动课堂改革的政策基础。
2.困难。学生阅读基础较差,语言基础薄弱,表达能力差。绝大多数学生缺乏高中生应有的识字能力和词汇积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较差,严重制约了课堂上的讨论与表达。
3.原则。难易适度,合理估计学情,保证教学效率。如,对学生、文本认识不透彻,估计错误,从预设第一步即已出问题,后面进展可想而知。因此,难易适度、合理估计学情是第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