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冲突的媒介建构

2017-07-05 11:47贺建平吕霞飞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贺建平 吕霞飞

摘要:

医患关系作为典型的社会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是社会集体思考共同问题的场域,影响大众对公共议题的认知与态度。《人民日报》呈现以责任框架为主,并将医患矛盾冲突归责于医改制度缺陷;《南方都市报》则用冲突框架,同时归责于病患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两家媒体均运用“战争”隐喻医患冲突;这种媒介话语对医患双方极易产生敌意媒体效果。我们应深入思考新闻媒体在医患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促进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医患冲突;媒介建构;《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7.02.13

医患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仅为社会冲突中的一类,但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自2009年新医改至今已逾7年,医患冲突事件频发。2016年10月3日上午,山东莱钢医院儿科医生李宝华被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离世。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焦点,《人民日报》关于该事件报道的微博评论数当日达到3万,这起暴力袭医事件再次将医患冲突推向了舆论顶点。媒体是社会集体思考共同问题的场域,影响大众对公共议题的认知与态度。

本研究以媒介建构理论视角,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检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对医患冲突的建构及其不同取向。研究发现,媒体如何报道医患冲突事件,是社会事实的客观呈现还是媒介建构,以及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一)医患关系的媒介建构与报道框架

媒介建构观点认为,大众传媒构建受众脑海中的认知图景,人们依据认知图景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1]。符号真实取代了客观的社会真实,形成人们脑海中的主观真实[2]。新闻是对社会真实的社会建构[3]。媒体常常通过议题设置和铺以“底色”为社会公众提供评价标准[4]。不同的媒体选择什么样的事实以及如何言说,最终所呈现的结果迥异[5] 。医患关系是观察医改效果的重要指标,新闻报道呈现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公众对现实社会中医患关系的认知,更有可能左右公众在医疗活动中的态度及行为[6]。医生、患者、媒体三方构成的话语主体中,媒体居于“再现疾痛”的主导者地位,新闻生产对医疗场景的介入通过媒体框架内的现实图景来创造现实[7]。尽管主流媒体对公共议题进行舆论引导,具有提出议题并扩散议题的作用,但由于医疗纠纷和医患冲突的增多使得包括非主流报纸在内的传媒对医患议题的建构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8] 。媒体往往通过选择、生产新闻,赋予医生与患者特定的形象 [9]。

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10]。媒介框架提供事件的脉络,并通过筛选、强调、建构的机制告诉读者议题的形貌,传达关于被描述对象的某些问题的定义、因果解释、道德判断以及对策建议[11] ,影响受众对社会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责任归因。大众媒体通常依据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的框架来建构医患关系。新闻如何再现医患双方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医生和病患的认知,架构了医患关系的社会真实[12] 。对于医患关系,媒体采用类型化叙事报道,包括冲突叙事、受害叙事、反思叙事[13]。有研究发现,媒体对医患冲突事件的新闻报道框架有明显倾向性,消息来源多为院方、官方,呈现出“患者失语”、“报道失衡”的状况[14]。这种“医强患弱”的新闻框架,无法实现新闻的中立客观,导致受众对医患关系产生认知不平衡与刻板印象[15]。 也有研究从报道形式、来源、倾向等分析后认为,媒体对医方倾向于采用负面的报道框架,同情患者更多[16]。可以说,不管媒体是塑造医生的正面形象還是为“悲情化”的患者“代言”,其报道框架实际上由新闻话语主体、利益主体共同决定[17]。

目前对医患关系报道的研究多集中于医生和患者的媒体形象,以及分析二者在冲突叙事框架中所处的强势或弱势位置,而对不同媒体所使用的报道框架异同、医患关系不和谐的责任归因以及效果给予的关注较少。笔者试图通过对医患冲突报道的检视,深入思考新闻媒体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促进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

(二)研究的问题

笔者将讨论以下具体问题:第一,《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是如何建构医患关系的,即通过什么样的报道框架呈现当下中国的医患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第二,在医患冲突报道中,媒体将造成医患冲突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什么?两个媒体是否存在不同的责任归因?第三,在医患冲突报道中,新闻媒体运用何种隐喻以及如何使用隐喻来界定医患关系议题的本质意义,从而体现医患冲突建构的话语功能?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内容分析通过对样本的数据统计分析检视媒体议题建构的全貌,同时对报道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和隐喻修辞分析以探究其含义。

对于媒体样本的选择,综合考虑报刊本身的代表性、权威性以及收集相关资料的便利性等要素,将目标样本确定为《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在本研究中作为官方媒体的代表,其发行量、权威性、覆盖面及影响力在中国当属第一;《南方都市报》在本研究中作为都市报的代表,是一家综合性日报,在中国社会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曾连续两年名列“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第一。

样本的获得方式为:在慧科新闻数据库中以“医患”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了无关的新闻(如广告、医疗剧宣传等)后共得到505则报道,其中《人民日报》样本数198则,《南方都市报》307则。我们

以“则”为分析单位,凡报道之新闻内容有消息来源提供,并且主题与医患关系相关,均纳入分析样本。

(二)内容分析的类目

1.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分为以下7类:(1)医患和谐,指主要报道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和睦、融洽的关系;(2)医患矛盾/纠纷,指新闻报道主要表现了医生和病患由于医疗问题产生的矛盾,包括小的分歧或大的纠纷;(3)医护人员权益,指新闻报道主要探讨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或不被侵犯的权益;(4)病患及其家属权益,如看病难、看病贵及医疗事故后家属得到的赔偿等;(5)医疗改革,主要指医疗改革政策与相关措施;(6)问题分析/解决对策,指讨论如何处理医疗纠纷、化解医患冲突、保护医患双方权益等问题;(7)其他,指不能归入上述六类的新闻报道。

2.报道中的医患分歧

本研究中的医患分歧指新闻报道中的医患双方是否就某一问题存在争议,可能是由于医院服务不周产生的问题、可能是过度医疗导致医药费偏高问题等。

3.报道中的医患纠纷

本研究中医患纠纷指新闻报道中医患双方是否就某一医疗事故可能造成患者伤残甚至死亡的重大问题存在冲突,以及暴力伤医事件。

4.报道中医患矛盾纠纷的归责

本类目主要考察针对某一医患事件媒体是否有明显的归责指向,主要分为:(1)医护人员;(2)病患及其家属;(3)医疗体制;(4)媒体;(5)其他;(6)无明显归责。

三、“责任”与“冲突”:医患关系议题的报道框架

王秀丽等学者将瑟曼特克等人归纳的通用型新闻框架类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责任框架是指将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归咎于政府、个人或团体;冲突框架即是个人、团体或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18]。 本文采用此框架类型。

(一)报道主题的框架

本研究对报道主题的统计分析表明:《人民日报》侧重于“问题分析/解决对策”的报道占53.0%,“医患和谐”和“医患矛盾/纠纷”报道分别占22.2%和12.6%,“医护人员权益”、“病患及其家属权益”、“医疗改革”为主题的新闻叠加共12%。其中属于“问题分析/解决对策”的新闻报道多为将问题与解决方案归咎于某一方。因此,根据通用型新闻框架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倾向于使用责任框架。《南方都市报》“医患矛盾/纠纷”的报道占51.8%,其次是“问题分析/解决对策”类新闻占34.5%,其后四种主题的报道叠加共13.7%。“医患矛盾/纠纷”的报道均为报道医患双方利益冲突,小到分歧,大到医疗纠纷冲突均包含在内。因而可以确定《南方都市报》使用了冲突框架。对两份报纸报道主题的皮尔森卡方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差异(X2=97.168,P<0.001)。

(二)医患分歧和纠纷

为进一步分析两家媒体在新闻报道框架上的不同,笔者对医患双方是否存在分歧、纠纷进行了卡方分析,结果表明:两家媒体在这兩个问题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是否存在分歧”中,X2=55.962,P<0.001;在“是否存在纠纷”中,X2=42.089,P<0.001。通过表2和表3可以发现,《人民日报》报道中不存在分歧的比例为55.1%,不存在纠纷的比例为67.7%。而《南方都市报》存在分歧的比例为77.5%,存在纠纷的有61.9%。

从报道的百分比可见,《人民日报》报道中尽管有分歧和纠纷,但更倾向于塑造相对和谐的医患关系认知。对其矛盾纠纷的原因和责任,从下文的文本分析中清晰可见。《人民日报》在《大夫,请多点人文关怀》(2010-08-26)中明确指出:“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医患双方互不信任,加剧了医患矛盾。”《医者行为规范要靠深化体制改革保证》(2012-07-24)提到:“在医患矛盾日益恶化的今天,医疗行业太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的行为规范了”,此处指出医患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体制不完善。正如上述报道所呈现的,《人民日报》的新闻多数是在分析造成问题的是哪一方,或解决问题是谁的责任,这些都属于责任框架下的报道。

《南方都市报》作为最早市场化的媒体,更多地在冲突框架下建构医患关系,其大多数报道都凸显出医患间的分歧或纠纷。该报的新闻标题更倾向于指向医患之间的激烈冲突。还有一些报道更是通过引述等方式,凸显医患之间的对立,报道通过引述律师所言来暗示医生和病患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

四、“制度缺陷”与“医患同责”:医患关系冲突的责任归因

医患关系的多数新闻仅为陈述事件的基本事实,应该没有明显倾向。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

发现:两家媒体的主要归责对象有显著差异,皮尔森卡方检验结果为X2=21.550,P<0.05。具体而言,两报除无明显归责比例较高外,《人民日报》更多地将医患矛盾的责任归咎于医疗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29.9%),其次是医护人员(23.4%)和病患及其家属(14.3%),归责于媒体(4.1%)和其他(1.2%)比例最低;而《南方都市报》归责比例最高的是病患及其家属(22.2%)与医护人员(22%),将医患矛盾的责任归咎于医疗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16.2%),同样归责于媒体(2.6%)和其他(1.4%)的最少,总体来看《南方都市报》认为医患双方都有责任。(见表4)

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家媒体的归责倾向的差异。《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医者行为规范要靠深化体制改革保证》(2012-07-24)明确指出:医护人员责任感弱甚至存在医德医风滑坡只不过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源于医院越来越偏离公益性质、患者对医院期望偏高、医疗领域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医患不和谐的根源主要在于医疗政策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最终导致医生和患者的权益都得不到保护,进而引起矛盾冲突,甚至出现杀医行凶这类震惊社会的事件。《人民日报》将医患关系不和谐甚至冲突的根源明确地归责于医疗改革和法律不健全。

与之不同的是,《南方都市报》则更多地归责于病患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从新闻标题略见一斑。归责于病患及其家属的诸如:《上海医患纠纷,六医生遇刺重伤,四名刺人凶手被拘留》(2011-02-02)、《患者提刀砍医护 院方公布事发录像》(2012-09-05)、《江苏一患者刺死医生,逃跑途中遇交警投案,对包皮手术效果和治疗费用不满,已被刑拘》(2014-04-10)《广西“医患纠纷”:患者报复行凶 医生被泼汽油》(2015-06-18);归责于医护人员的诸如:《小手术致死,主刀医生已停职》(2010-05-19)、《新生儿被拐卖,院方责任不容忽视》(2013-08-04)。通过文章的标题和使用的话语,读者能清晰判断在某一事件中医患双方冲突的起因以及是非与责任。

五、“战争”:医患冲突的隐喻

莱考夫等认为,在概念的认知层面上,以隐喻为基础的概念系统帮助我们界定现实。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隐喻的话语功能是通过其蕴涵的信息来凸显我们经验的某些方面并使之连贯,并且可以成为未来行动的指南。因为重要的不是隐喻的真假,而在于伴随隐喻而来的认知和推理,以及隐喻所批准的行为(正当化):即作出推论,设定目标,作出承诺,实施计划[19]。说到底,就是影响对这一事物的认知和行为。

医患之间原本应该是治疗与接受治疗这样简单的关系,然而在媒体的报道中医患双方俨然已成为对抗阵营,虽然不乏医患和谐的报道,但两家媒体也常用“战争”来隐喻医患冲突。

首先,新闻报道对医患双方的僵持以“战争”隐喻进行动态描述,如报道中以“为什么医患要‘战呢?谁是谁的敌人呢?”[20]、“‘医患关系已到剑拔弩张的地步、‘长期剑拔弩张”[21]以及“医院成为‘战场,在中国,医生成了高危职业!”[22]等语句来隐喻医患冲突的高度紧张程度。“一千起医患冲突,有一千个导火索。”[23] 媒体将这样的战争极度紧张状态描述为“一点就着”的状况。

其次,新闻报道中构建了医患冲突的战争用计隐喻。在媒体看来,医患是战争,除了明战,还有“暗战”;除了文战,还有武战。“省妇幼医患‘暗战,信任危机升级,病患家属‘句句录音,而医生‘步步签字,以备冲突爆发后对己方有利”[24]。 甚至有可能为下一次恶性冲突提供诱因。此外,“策划公司参与医疗纠纷,用‘软暴力逼迫医院花钱平事”[25]。不管是文闹还是武闹,始终是医闹,这种步步紧逼的趋势导致了院方从防备为上到以“武力”防御病患一方的暴力,将这“暗战”多日的“闷战”公开化。在媒体构建的医患关系中,医患冲突导致了“医而忧则武”[26]。用这样的隐喻描述,带来的只能是医患双方更加隔阂、对立,敌意加深。

再次,媒体在报道中呈现出医患战争的“双输”结局。医患冲突走到最后会遭遇医生害怕患者,患者也害怕医生,双方互相戒备、互相防范,可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7]的境况。报道也常常在标题中直接定性《医患纠纷这场“战争”没赢家》(《南方都市报(全国版)》,2014-12-30)、《法治不彰,医生患者都是最终的输家》(《南方都市报(全国版)》,2012-05-03),这是“医患悲剧链下的双输博弈”[28];“从效果考察,无论是刀刃相见的‘明战,还是现在步步录音的‘暗战,都将加剧双方的情绪性对立,相互提防的结果显然只能是双输而已。”[29]

以“战争”隐喻医患冲突,离不开敌人、进攻、防守、用计、暗战、休战等相关词语,将其视为敌对双方的明争暗斗,不可调解。尽管媒体初衷是试图通过“战争”隐喻强调医患关系恶化的严峻性,并展开对医改制度的省思。然而,“战争”隐喻的采用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是将医患冲突喻以“战争”,读者会据此定性医患为敌对双方,或多或少会影响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尤其是对于患者更容易形成认同,毋庸置疑会加重医患矛盾而不利于缓解更不要说消除其紧张关系。二是极有可能产生敌意媒体效果,即对某个议题持相反意见的双方都会认为媒体报道对自己一方是带有敌意的,从而产生带有偏见的心理和认知[30] 。医患双方都容易认为媒体偏袒对方,报道不利于己。如前所统计的患者家属的施害行为报道,以及对医疗事故的责任归因,都不可避免地会使医患双方产生媒体袒护对方的印象,从而产生对媒体的不信任。在一次对医护人员的调查中,当医护人员被问及“媒体热衷于报道医疗负面事件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时,86%的受访者选择“能提高收视率”,而赞同“医疗事件性命攸关,值得关注”的只有7%。对医疗事件报道,半数医生认为常有不实之词是“蓄意为之、哗众取宠”,另有37%认为是因“缺乏专业把关”[31]。甚至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两个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媒體不够准确的报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2] 。

六、结论与讨论

笔者试图解析不同媒体如何利用文字“符号”来建构“医患冲突”,并呈现其“媒介真实”图像,发现样本媒体对“医患冲突”建构的话语功能。

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作用早已成为共识,这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对于医患关系报道对民众的认知和态度有非常密切的影响。不同媒体使用不同的报道策略赋予、建构新闻事件意义的各种版本往往会带给民众迥异的认知。从本研究的分析可知,报纸中对医患关系议题的呈现方式与该媒体的新闻框架息息相关。《人民日报》倾向于发挥其舆论引导的喉舌功能,因而通过责任框架督促政府积极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民众“病有所医”,同时也倡导医患两个群体增进互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南方都市报》作为市场化媒体先锋,以冲突框架凸显医患双方的紧张关系,也可以视为当下医疗改革制度后不同群体利益相争的再现。

在医患矛盾和纠纷的责任归因方面,《人民日报》大多归责于医疗改革政策或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由于相应的制度存在缺陷,因此医患之间冲突不断、矛盾频频,因此,当相应的政策得到落实,法律法规得到健全完善,医患之间的对立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南方都市报》则将医患冲突的问题多归责于病患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在不同的事件中,该报对两个群体的归责倾向往往非常明晰。另外,近几年来,《南方都市报》对医患纠纷的责任归于医生一方的报道数量在减少,而归责于病患一方的报道数量在增加。新闻媒体对医患纠纷的责任归因、道德判断以及处理的建构,或多或少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医患关系矛盾冲突产生和责任的倾向性认知,医患冲突透过媒体呈现出经过选择引用的医方与患方的认知落差。

当新闻用一种隐喻“讲故事”并建构一个想要达成的结构和内容时,其被报道的事件和对象就易产生刻板印象。新闻媒体运用“战争”隐喻医患冲突,将医生和病患视为战争中的敌对阵营,这种隐喻会造成“媒介环境的环境化”,受众长期暴露在这种媒介环境中,其认知会被媒介左右,即医生群体极易夸大病患群体的残暴无理,而病患群体则视医生为不负责任、见利忘义之人。基于这样的认知,两个群体在现实接触时很可能会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一个细节都会引发两者冲突。当将医患关系隐喻为“战争”时,战争概念中的其他方面如和谈、妥协等则被遮蔽,而凸显其武力对抗、消灭对方等战斗性意义,这种呈现方式不仅无助于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反易激化社会矛盾。可见,隐喻作为一个框定机制,发挥着媒介话语策略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媒体话语中的隐喻来发现媒体如何影响公众舆论。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9-18.

[2] Adoni,H. & S. Mane. Media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4,11(3): 323-340

[3]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82-183.

[4] Iyengar,S.,& Adam,S. News coverage of the Gulf crisis and public opinion: A study of aenda-setting, priming, and framing.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3, 20(3): 365-383.

[5]江根源.媒介建构观: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J].当代传播,2012(3):32-35.

[6]刘虹,李展.和谐中见危机:《健康报》建构的医患关系[J].东南传播,2015(7):84-86.

[7]陈欣钢.身份、关系、角色:医疗改革媒介话语中的医患建构[J].现代传播,2015(5):46-50.

[8]张晗.论公共议题新闻报道中的媒体建构 ——以我国的医疗改革为例 [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0-24.

[9]江山,刘新.媒介建构下的“医生”形象——以《新京报》“医生”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4):56-57.

[10] E. Goffman. 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4:21.

[11] R.M.Entman.Framing: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3(45): 51-68.

[12] 邱玉蝉.医病形象的媒体建构——医疗纠纷抬棺抗议新闻分析[J].新闻学研究,2007(93):41-81.

[13] 刘双庆.中国报纸对医患形象的再现研究——基于四起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叙事分析[J].当代传播,2016(3):40-44.

[14]李嘉新,郑伟康,李盈.边缘的行走:传统媒体医患关系报道——以2013年《中国青年报》为例[J]. 中国报业,2014(10):41-42.

[15] 闫新辉.“拟态环境”背后媒体报道误区分析——以西安手术室自拍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 16): 282.

[16] 庞慧敏.论媒体在平衡社会身份与社会公正中的作用——以“医患报道”为视角”[J].现代传播,2012(4):151-152.

[17] 陈欣钢.医疗改革报道的新闻采编框架——基于框架理论的研究[J].编辑学刊,2015(4):89-94.

[18] 王秀丽,韩纲,帕梅拉·J·休梅克.《新闻调查》1996~2005:一种框架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1(12):80.

[19]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42-144.

[20] 廖新波.医生治病到底该听谁的?[N].南方都市报,2011-11-01(AⅡ02).

[21] 邢晓雯.重拾医道尊严,医生在行动[N].南方都市报,2014-03-03(AIV03).

[22]白剑峰.医患何以“两头害怕”[N].人民日报,2010-10-28(19).

[23]柴辣.從医有风险,患者更“要命”[N].南方都市报, 2013-10-24(A02)

[24]薛冰妮,王道斌.省妇幼医患暗战 家长句句录音 医生步步签字[N].南方都市报,2011-10-31(A0).

[25]白剑峰.警惕另一种“医闹”[N].人民日报,2011-04-07(19).

[26]朱四倍.上海医生“习武”防身,“医而忧则武”:看见了“武”,消除不了“忧”[N].南方都市报, 2013-11-07(A30).

[27]白剑峰.“医生防暴”与“患者录音”[N].人民日报,2011-11-17(19).

[28]刘晓忠.长安医院恶性事件 医患不对称的博弈[N].南方都市报,2011-09-26(AII03).

[29]短评.让患者看到比录音更值得信任的东西[N].南方都市报,2011-11-02(A02).

[30]魏然,周树华,罗文辉.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2.

[31]左志英.医者险境[N].南方都市报,2011-01-12(AIII08).

[32]王道斌,刘凡.委员拟举牌为医生正名,有省政协委员鼓励医生多发微博,改善医患关系[N].南方都市报,2012-01-12(A13).

Abstract:

Media Construction of DoctorPatient Conflict:

As a typical social problem,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has always been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media.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media construction, this analysis scrutinizes the media construction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diverse orientation of Peoples Daily and Nanfang Metropolis Daily. It is found that Peoples Daily mainly uses responsibility framework and attribut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o the defect of healthcare reform system while Nanfang Metropolis Daily uses conflict framework and attributes the conflict to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medical workers. Both media use “war” to symbolize the doctorpatient conflict, such kind of media discourse easily contributes the rise of hostile media effect from both doctors and patients.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conflict; media construction; Peoples Daily; Nanfang Metropolis Daily

本文责任编辑:李晓锋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新浪微博的“语—图”互文分析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