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声
徐州,华东重要的门户城市,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众多的历史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兼得北雄南秀、富有鲜明个性的城市风格。养生学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人杰鬼雄项羽都曾在徐州留下他们的足迹。
去徐州看“汉代三绝”
说起徐州,在旅游界有这样一个共识:“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这一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虎争斗几春秋。”刘邦统一天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徐州,延续十八代,长达数百年,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在这些文化遗产中,龟山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可谓是独一无二,被称为“汉代三绝”,它们奠定了徐州在两汉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龟山汉墓位于徐州九里区西麓,为汉代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该墓的甬道、墓室全部在山体内打凿而成,东西长八十多米,几乎掏通了整个山体。最让人惊奇的当属两条五十六米长的甬道,其平行关系、内外倾斜度等误差仅为一二厘米,许多专家感叹:“这样高精度的施工即使在今天使用现代化激光定向测量技术也难以达到,可见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有多么高超!”此墓工程浩大,雕凿精细,气势雄伟,实为世界罕见。
同为汉墓,狮子山楚王陵的特点则因其雄大而让人叹为观止。据说这是刘邦侄子刘戊的陵墓,墓穴很大,直深入地下,中间是一条主通道,是由当年的劳工用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凿出来的,触摸着冰冷而又粗糙的墙壁,仿佛可以感受到当年劳工的血与泪。通道两旁依次坐落着浴室、厨房等墓室,非常讲究,也体现出主人不同凡响的排场。在通道的尽头是楚王墓室,里面存放着一口玉棺材,其中金缕玉衣十分华贵,不过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仿制品,原物早以作为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收藏。该墓劈山为陵,天井壮观,出土有金缕玉衣、玉杯、兵器等众多国家级珍贵文物,为1995年我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
走出了楚王陵,我们又来到了旁边的汉代兵马俑馆。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小,比起秦兵马俑,汉代出土的兵马俑明显小了很多, 但令人叫绝的是这里有四千件彩绘兵马俑陪葬品,是继陕西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我国考古界对秦汉兵马俑的第三次重大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在两汉王陵中的首次发现。一排排兵马俑很精致,更注重写意,更善于描述人物的表情,细节之处都刻画得很完美,栩栩如生,它们对研究我国兵制史、雕塑史和制陶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除了汉墓、汉兵马俑外,汉画像石是徐州汉文化遗产的又一绝。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葬石室上的绘画,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手法多样,风格突出,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徐州已出土千余块汉画像石,组成了一部形象生动的汉代生活“百科全书”。
在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泗水亭、项羽戏马台、拔剑泉、子房祠、歌风台等,每处景点都演绎着一段让人着迷的历史。
漫步胡琴艺术博物馆
市中心云龙公园内的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于2011年6月落成,工匠们通过增添胡琴艺术景观雕塑,改造音响系统,使博物馆自然地融入到原有的园林景观中。博物馆从设计施工到最终落成只用了一年三个月的时间,这其中凝聚了众多音乐家的智慧。
说起这座博物馆的诞生还要从中国徐州国际胡琴艺术节讲起。
“胡琴”之名起源于唐代的奚琴,最早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一种弓弦乐器。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胡琴由最初的单一乐器分化为数十种,如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坠胡、马头琴等,可谓种类繁多,形制各异。
胡琴艺术在徐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原本就是胡琴爱好者、时任徐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徐州市总工会主席的徐崇先是该博物馆发起人之一。据他介绍,徐州长期活跃着几千名胡琴业余爱好者,他们中走出了很多像燕守平这样的京胡艺术大家,八十多岁的徐州老人宋新田是我国现在唯一健在的软弓京胡制作艺人。在此基础上,两年一届的胡琴艺术节就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徐州市联合打造的一张文化名片。
在2004年首届胡琴艺术节上,一千四百九十人连续站立演奏二胡名曲,创造了现场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第二届胡琴艺术节在群众性与专家性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了创新与发展的主题;第三届胡琴艺术节重在突出国际性,四场“东方弦魂”音乐会沿着徐州—北京—维也纳的路线,向中国和世界展示了胡琴艺术的魅力;第四届胡琴艺术节推出了六场高水平的胡琴音乐会,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在此期间正式揭牌成立。
“艺术节举办以来,群众参与程度越来越深。在举办艺术节的同时,中国音协等主办单位开始探索胡琴艺术的阵地建设,组建胡琴艺术博物馆的想法也越来越成熟。”徐崇先说。为推动胡琴艺术的创新发展,保存胡琴文化艺术遗产,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云龙公园开辟一块园地用于博物馆的建设。
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筹建时间虽然不长,但馆藏内容堪称精良。截至目前,博物馆内汇集了九十二位胡琴名家的手印、八十九把名家用琴、六十二幅名家雕像和一百多部人物传记。
筹办博物馆之初,业界纷纷捐出珍贵实物和文献资料。九十二岁的老艺术家张锐将自己使用过的三把琴都捐了出来,民族音乐家甘涛的后人捐出了其生前使用的两把琴。过去有人高价收购胡琴名家鲁日融的乐器,他没有答应,后来却亲自把一把珍贵的老琴送到了徐州。杨光熊平时特别注意收藏民乐文献,博物馆筹建时,他捐出了所藏的三千多份胡琴演出节目单。
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将地址放在已有的胡琴主题公园内。建筑本身也没有追求高大洋气的风格,传统的白墙灰瓦、亭台轩榭等彰显出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这让闵惠芬等老一辈艺术家连连称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二胡教育家马友德在参观完博物馆后说:“雕塑、展馆和周围的茂林修竹、假山溪水相映成趣,别具田园风情。馆藏内容涵盖了演奏、创作、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物和资料,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重庆歌剧院院长、二胡演奏家刘光宇的手印、曾用琴、唱片、图片资料等均被博物馆珍藏陈列,其青铜浮雕头像在胡琴名人馆内展出。看到博物馆展陈的内容,刘光宇感慨地说:“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让天下的胡琴工作者有了尊严。”
在服务公众方面,该博物馆特别设立了胡琴音乐广场,供胡琴爱好者切磋技艺。在胡琴艺术节开幕当天,近万名胡琴爱好者来到这里以琴会友。在“琴韵丹青”展馆内,书画爱好者可以围绕胡琴音乐进行创作,并在这里免费展览自己的作品,中国胡琴艺术博物馆和胡琴主题公园正逐渐成为当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场所。
目前,博物馆在文献收藏方面还需要加强,凡是有关胡琴的图书、教材、乐谱、总谱、手稿、音像等仍在积极收集,以后还要逐步建立数字化的数据库,建立为胡琴写作的作曲家、理论家等专题,做一些课题研究,让博物馆真正变成研究实体和教育平台。
徐州琴书:藏在深闺无人识
一到徐州,我就向当地朋友打听晚上是否有民俗文化表演的好去处。朋友告诉我,滨湖公园新天地有一个曲艺茶馆,里面可能会有演出。我前去观看后,发现一个小时的节目多是晚会型节目,观众寥若晨星,唯独徐州琴书虽然是三个人一台小段子,仅靠一台扬琴、一把三弦和一把雷琴,加上坠子、手板等打击乐器,却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啧啧称赞。
徐州琴书旧称“丝弦”、“唱扬琴”等,源于明代小曲。明代散曲作家陈铎被教坊弟子称为“乐王”,后辞官归里,潜心于散曲的创作和演出 ,对当时小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州琴书在明嘉靖年间广为流传,也是徐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艺术之一,它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称为“江苏省三大曲种”,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合称为“中国三大琴书“。2006年6月,徐州琴书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康熙时期,有《丝弦小曲》面世,乾隆时期升平署设立,广招天下优伶,康熙三十五年又有《百戏竹枝词》成书,其间《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多》《山里梅花》等小曲刊本问世,并很快在徐州地区艺人中流行起来。
康熙三十九年,徐州知府佟国弼主持兴办了社会慈善机构育婴堂,被收容者多为盲童。学员除了被教授一定的历史知识外,主要学习演唱,学成后便沿街卖唱或进入商贾人家唱堂会,观众称之为“先生”、“瞎先生”,称其演唱为“瞎腔”。那时,无论是流散的艺人还是育婴堂的先生大都是自打、自弹、自拉、自唱,以小曲敷演故事。育婴堂艺人演唱时配以三弦,因此当时又被观众称为“三弦”。
为了表现较为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晚清艺人逐渐将原来多人组合分散为双人档、单人档演唱,时而进入角色,时而跳出角色,并互相伴奏,观众把这种演唱称为“丝弦”。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久徐州沦陷,琴书艺人们只得转向远乡僻壤之地活动。这时,很多玩友和半职业艺人变成了职业艺人,伴奏乐器由繁变简,大量的新书目特别是一些宣扬爱国的新书目产生,如《杨家将》等。
由于“唱扬琴(用扬琴伴奏的丝弦)”曲牌多,难学难唱,伴奏时乐器也较多,创作的新书目装腔难、伴奏难,于是艺人们在演出中经过长期筛选改造,将原来演唱的凤阳歌和垛子板相结合,作为演唱的主要曲调。
这一时期,徐州琴书已被听众广泛地称为“打(唱)扬琴”,标志着琴书已完成了从联曲体到板腔体的转变,形成了现在徐州琴书的板式,产生了一批为徐州琴书保留至今的长篇书目,徐州琴书正是进入成熟期。
琴书作为曲艺曲种名称出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民国三十年(1941)夏历二月初二邳县老艺人殷回昌等人在山东济宁收徒拜师、确立宗派、树立门户的族谱上:“大江左右,京都东西,剧场又添琴书一界人……”从“大江左右,京都东西”可见当时琴书已流传得非常广泛了。这时,虽然出现了琴书,但听众仍称之为“唱扬琴”。
1948年,徐州地区解放,人民政府协助部分外地艺人还乡,并为留下来的艺人演出创造条件,积极恢复、修缮、搭建了一些演出场所。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指示》(简称“五·五指示”),琴书艺人在“五·五指示”的引导下,开始了改戏、改人、改制的工作。1952年6月,徐州市文教局专门派出工作人员,组织包括琴书艺人在内的曲艺艺人建立了徐州市实验曲艺队。1952年11月正式命名为“徐州市曲艺工作队”,琴书演员崔金兰为队长。1957年9月,徐州地区文教局与徐州市文化处联合举行曲艺会演,共有十一个曲种七十一个传统与新创编的曲目参加了演出,在此次会演中,徐州扬琴正式更名为“徐州琴书”。在此时期,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兴建了一些曲艺演出场所,如1957年7月徐州市百花园的建成、1959年9月睢宁县百花园的建成,当时的琴书演出真是一派繁荣。
为了进一步发展繁荣琴书艺术,1958年徐州专区文化艺术学校成立,委托睢宁艺校代管,并招收首批徐州琴书专业学员,孙成才、朱邦侠、杨士喜等为教师,同时,一些曲艺演出团队和艺人也招收了许多学员和弟子。经过学习,魏云彩、胡景侠、彭金芝等新一代琴书演员崭露头角,他们有的成为了琴书艺术的代表性演员。
文化大革命后,徐州琴书演出团队开始恢复,1978年12月徐州曲艺团重建。1979年至1980年,徐州市文化局、丰县文化局分别举办曲艺学习班,魏云彩教授的学生张巧玲、蒋立霞成为其中的突出代表。1983年4月,徐州市戏曲学校与徐州地区戏曲学校合并,成立徐州戏曲学校,保留琴书专业。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徐州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十余次组织包含琴书的曲艺汇演及琴书专业的调演,促进了一批优秀演员和书目的产生。
1984年,徐州琴书艺术家崔金兰、孙成才、朱邦侠、崔金俠、魏云彩等应中国上海唱片社邀请,录制了中篇琴书《王天保下苏州》等唱片,一时掀起琴书热。几十万听众争相抢购唱机、唱片,徐州无线电三厂、上海川沙无线电厂等都因此摆脱了困境。
当时,徐州城乡到处可以看到人们围着唱机听徐州琴书的动人场面,许多商户将播放的港台流行歌曲换成徐州琴书,用来招徕顾客,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小贴士
文化:徐州有着超过六千年的文明史和两千六百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千年帝都”、“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这里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为“东方雅典”。
美食: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彭祖是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相传在尧之时,彭祖因擅长烹饪野鸡汤得到帝尧的赞赏而受封,在徐州一带建立了大彭氏国。徐州菜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民间工艺:徐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板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邳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沛县敬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贾汪大吴镇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农民书画之乡”,睢宁县被命名为“儿童画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