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也随之进入新态势,有机遇,又面临较多新挑战。尤其是在产业扶贫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对龙头企业扶持不够、产业项目与市场不衔接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的产业扶贫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扶贫开发基础等建议,力促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精准扶贫;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逐步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并持续稳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精准扶贫方式。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积极推进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已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截至2014年,全市贫困人口减少19.20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83元,较2010年增长35.21%。其中,产业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3567.30万元,惠及191个贫困村,带动8.92万人增收。
一、贵港市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开发迎来重大机遇期
(一)中央对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愈加重视。2013年初,中央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机制,支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并切实做好特色产业增收工作,重点是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深入推进科技创业行动等。
2014年5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印发《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选择最适宜的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工商资本进入产前、产后环节,把农村生产领域更多地留给贫困农户”。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尤其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等相关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明确提出要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加大对扶贫济困工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就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四个切实”,其中之一就是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
新常态下中央对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贵港市进一步加快产业扶贫开发升级坚定了信心。
(二)自治区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实施新机制作用更加凸显。2011年以来,广西重点推进“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在全区范围内建设10片以上特色优质高效、连片的种养示范基地,扶持培育100家以上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并通过示范基地和扶贫龙头企业带动1000个以上贫困村成为产业化扶贫示范村,力争“十二五”末,实现示范村贫困农户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一倍以上。在扶贫示范工程推进中,广西对扶贫专项资金分配机制进行改革,一方面注重放权,由各县(市、区)自主决策资金的使用,另一方面引入竞争,改变过去扶贫项目仓促推进、贫困村“等靠要”等局面。
随着新机制的运行,广西各地精准扶贫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进一步认识到扶贫靠产业的重要性,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扶贫产业,极大改变了全区贫困面貌。尝到甜头后,各地更加注重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扶贫示范工程提供了强大动力,为贵港市进一步加快产业扶贫升级提供了动力源。
(三)贵港市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开发基础不断稳固。2011年以来,贵港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贵港市关于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贵港市“十二五”时期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贵港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制度保障产业扶贫开发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基础不断稳固。
具体表现在:一是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贵港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903.70万元,修建贫困村屯级道路197条,共12885公里。二是金融扶持产业发展力度加大。2014年,贵港市实际争取到上级龙头企业贴息贷款1.46亿元,向龙头企业发放贷款贴息438万元,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46%。三是产业扶贫开发步伐加快。2014年,贵港市建立桂平市上湾村、平南县利道村、港北区长安村、覃塘区金沙村等11个扶贫开发与建设新农村结合示范点,并通过产业项目扶贫等,使这些示范村村容村貌大改变,大部分农户都建了新房,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巩固了农民增收基础。
二、贵港市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贵港市在产业扶贫开发升级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共性问题: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后续资金不到位;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数量少、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较弱;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不平衡,未形成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项目与市场不衔接等,以产业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
(一)经济增速放缓给产业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冲击。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多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回落。这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农民创业、就业再就业等形成较大沖击,并导致产业扶贫效果降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企业利润下降,导致社会扶贫资金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减弱。
在广西层面,据统计,2015年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7.8%,增速回落了4.1个百分点。其中,与贵港市经济密切相关的制糖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6.3%,增速回落13.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则出现逐月回落,前三个月分别为15.5%、13.8%、10.5%。
在贵港市层面,全市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较预期目标低2.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5%,较预期目标低1.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近9个百分点)。
(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产业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意味着,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正由原来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加快向以环保为核心的生态绿色产业新模式转变。近年来,贵港市产业扶贫开发主要通过推广种植优质木薯、淮山、油茶等经济作物,养殖肉猪、白鸽等家畜(禽),不断夯实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基础。据统计,2014年,全市发动贫困地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2.2万多亩,养殖家畜1900头,家禽40.9万羽,受益人数近8.8万人。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3年减少847元,同比下降12.40%。深究其因,主要是目前扶贫产业模式较单一。为适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常态,提高产业扶贫实效,切实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亟须加快构建现代有机农业、生态畜牧业、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等为核心的扶贫产业体系。
(三)贫困地区适应产业扶贫开发带来的新变化挑战较大。作为区域发展引擎,产业发展是精准减贫的主要动力,且在适应经济新常态中进行了转换,即构建环保为核心的生态绿色产业动力体系,进而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减贫路径和方式,使得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就业结构和方式等都发生了新变化,这将影响减贫效应。具体看,收入来源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外出务工人员正在减少。据统计,贵港市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89元,其中家庭纯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126、3423元,分别占总收入的50.38%、41.80%。同时,家庭纯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自2011年以来持续增长,但两者差距也持续扩大,2011~2013年差距分别为669、698、707元。此外,随着新产业动力体系的逐步形成,就业结构和方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三、新常态下加快产业扶贫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开发升级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扶贫开发基础。从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产业扶贫开发的瓶颈。因此,贵港市要优先推进贫困地区(贫困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充分依托目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等,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贫困地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夯实产业扶贫开发基础。
具体建议包括:一是加快实施旧危房改造工程。严格按照《贵港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贵政办〔2014〕13号)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认定、申请、审核、审批及建设行为,优先支持和保障各贫困村危房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二是持续推进“美丽贵港·清洁家园”等系列活动。按照《“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0—2020)》相关要求,进一步做好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工作。各贫困村要在继续加强环境卫生治理的基础上,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并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合力推进“清洁家园”活动深入开展。三是加快村屯道路提质上档的同时,着力加大贫困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力度。充分利用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继续新建完善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网、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垃圾中转站等,进一步确保贫困村农民的饮水安全,解决好村庄污水横流、垃圾满地尤其是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发展重点特色产业,拓宽贫困农民增收途径。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强则经济强。实践证明,产业扶贫开发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最重要的途径。换言之,无论是完成减贫任务、加快区域发展,还是增加创业、就业再就业机会,都离不开产业支撑。因此,建议贵港市要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宽贫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途径。
具体建议包括:一是精心编制贵港市产业扶贫专项规划,确立本市优势和特色产业类别及扶持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扶贫效应。重点是继续发展木薯、淮山、油茶、马铃薯等优质种植业和肉猪、白鸽、“三黄鸡”等高效养殖业;依托“荷城”建设,在原有特色农家旅游基础上,优先在高铁沿线和沿江贫困村发展“荷”主题旅游产业。二是狠抓产业扶贫项目开发,开拓贫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各县(市、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研究储备一批产业扶贫新项目,确保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尽快让储备项目落地。三是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以建立稳固长效的增收机制。重点是坚持以农村综合改革推动产业扶贫:在积极推进水田“以小并大”土地流转及土地确权登记基础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股份化扶贫模式等。
(三)倡导“互联网+绿色”思维,构建现代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绿色经济,是构建现代扶贫产业体系的重要实现途径。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贵港市,由于农产品尤其是安全生态农产品的产销链条建设滞后,导致可追溯农产品供应系统建设滞后,使得生态产业始终无法做大做强。因此,建议贵港市积极倡导“互联网+绿色”思维,兼顾互联网与绿色经济发展,构建现代扶贫产业体系。
一方面,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重点是发展绿色种养业同时,充分挖掘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努力发展“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等生态旅游,进而实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依托“荷城电商”计划,鼓励互联网企业在贫困地区推行电商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安全生态农产品,发展互联网经济。
(四)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破除产业扶贫资金障碍。鉴于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后续资金不到位等系列问题,贵港市要加快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有效破除产业扶贫资金障碍。
具体建议包括:一是加快清理、归并整合扶贫及相关涉农资金。推进简政放权,给予桂平、平南等贫困村集中的县(市)更加灵活的项目资金调配权,以有效整合中央、自治区有明确项目投向规定外的扶贫相关涉农资金,优先扶持最贫困地区特色重点产业,帮助这些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进一步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性、产业扶贫的精准性。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县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2014年6月,广西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贫困开发的实施意见》(贵政发〔2014〕33号),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支持县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为此,贵港市要积极探索建立县级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选择部分产业发展基础好的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风险担保基金试点。此外,还要积极拓展农村质押物范围,鼓励保险公司提供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保障服务。三是加快完善资金监管机制。重点完善产业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加强对贵港市产业扶贫开发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同时,完善审计、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与社会的监督机制,即继续扩大扶贫政务公开,并引入社会力量对产业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进行监督。此外,对于挪用、占用产业扶贫资金的行为绝不手软,严查重惩,保住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致富钱”。
参考文献
[1]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新扶贫新理念[EB/OL].(2015-01-11)[2015-06-15].http://ccprr.bnu.edu.cn/news/areport/2015-01-11/275.html?phpMyAdmin=35208fe8e71298fcb5e58278c02cf059.
[3]莫小莎.進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N].广西日报,2014-08-19.
[4]苏少珍.贵港市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脱贫19万人[J].贵港日报,2014-12-15.
[5]黄楚程.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N].贵港日报,2014-01-27.
[6]张琦,任航,罗拓.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1).
[7]张成利.电商扶贫模式可推广 引领农民发展互联网经济[N].经济日报,2014-11-26.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