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最早脱胎于布鲁斯音乐,起初是底层黑人的劳动号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爵士乐在普通小旅馆里面非常流行。
在中国,专注爵士乐的小号演奏家寥若晨星,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晓川却从爵士乐中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在他的创作和演奏中可以听到一位年轻的中国当代主力爵士小号演奏家对音乐和生命的诚恳态度。
爵士本身就是離经叛道
小号不像钢琴、古筝一按就响,有的人吹了一个月才仅仅吹出声音。一开始同样从事小号专业的父亲并不愿意让儿子李晓川学习吹小号,因此没有系统地教他,李晓川却在耳濡目染中自己摸索着将小号吹出声音,但那个时候仅仅属于自娱自乐。
2001年,酷爱小号演奏的李晓川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古典小号演奏专业,可是李晓川逐渐发现古典小号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我很喜欢古典音乐,当然也喜欢古典音乐中的小号,但心里总有一种意念,似乎古典小号不是我内心最终的声音,或者说不能够完全表达我的音乐性格。”
李晓川解释道:“古典小号演奏家有严格的音律和音乐逻辑,有严谨的调式、旋律走向、和声要求以及节奏型等,其演奏也有明确的中心思想,风格华丽,音色优美,它是一种有序的音乐,或者说是属于中上流社会的音乐。而爵士小号演奏家在演奏一首乐曲时,有时自己都不知道演奏的是什么,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意识流的演奏,爵士演奏的是一种无序的音乐,它属于底层人民,更渴望自由,但它其实也有自己的走向。一开始非常鄙视和嘲弄爵士风格的学院派音乐人最终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迫于大众对爵士音乐自由风格的狂热而给出了这样的理论总结:它是以半切分节奏演绎旋律的新音乐流派。说到底,爵士就是大众的音乐!”
李晓川接着说:“我第一次听爵士乐就入迷了,然后就找来许多唱片模仿吹奏,发现爵士乐很强调音乐的表达,它的魅力就在于即兴表演上。”可在循规蹈矩的国内音乐专业教育中,爵士乐显然属于离经叛道。
80后的李晓川是新一代年轻人,个性张扬,在大学期间就组建了爵士乐队,频频出没于上海的各大商业活动,让他在圈内小有名气,还曾带领乐队在2006年和2007年上海爵士音乐节上演奏了他们自己的原创作品。
站上世界舞台的亚洲音乐家
2007年,同许多怀揣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李晓川考入了世界爵士乐最高教育学府——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学习硕士课程,作为第一个考入该专业的中国学生,李晓川用“如鱼得水”四个字来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
其实,早在面试该校时,李晓川就给专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老师觉得我的态度特别真诚,对爵士乐也有一定的理解。”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李晓川显露出音乐方面的惊人潜质,这让授课老师对这位中国学生刮目相看,他不仅顺利拿下了爵士演奏硕士学位,还获得了理查德·达尔林普尔纪念爵士小号奖学金,并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音乐家。
李晓川富有创造力的个性音乐表达使他很快成为在中国和美国最受追捧的爵士音乐家之一。2009年,他带着在美国组建的新乐队回国,在各地展开“李晓川四重奏”巡演,同期还录制了专辑《A Psalmody of Love(爱的圣赞歌)》,足迹遍布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东京、纽约、哥本哈根等城市,在世界各地推广爵士乐。
2011年,李晓川获得美国国家小号比赛爵士组决赛大奖,成为美国国家小号比赛唯一进入决赛的亚洲爵士小号演奏家。同年10月,他作为爵士贝斯大师艾迪·戈麦斯五重奏中的小号手在亚洲巡演。2012年,李晓川回国受聘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管乐系主任后,又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爵士专业。
作为当今中国最有才华的青年爵士小号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李晓川留恋于舞台与讲台,沉醉于爵士乐,他也欣喜地发现爵士乐开始在中国起步,更坚信自己孤独追求了二十年的艺术形式必定会带给自己和观众一种正能量,一种持续创新、永不气馁的精神。
爵士教学就是教即兴
李晓川在课堂上一反常规,用启发的方法来回答学生关于“爵士演奏者希望更多自我个性在音乐领域自由遐想”的问题,但是由于长期受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自我意识,学了多年乐器的学生可能还是不懂爵士中的即兴,从照搬乐谱演奏到运用音乐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作为教师的李晓川告诉学生:“一个爵士音乐家内心本质挖得越深,走的路会越远越宽。进了音乐学院就意味着你们将一辈子从事这个职业,内心要一直寻找自己的明天,如果找不到自己的明天,就将意味着失去观众。”他还说:“爵士乐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之后才会有好坏的问题,而后者可以花时间和技术来练习和弥补。”
有人曾问李晓川的音乐是什么风格,他说:“我的风格就是什么都不像,但什么都有点像。”换句话说,这就是李晓川的风格,他一直觉得爵士乐不会像古典乐那样一定要像,爵士的精神是通过音乐找到自己。从事爵士乐的人不论是歌手还是乐手,每个人的声音性格一定不同,重要的是音乐家要有自己的音乐性,每个人在演奏中都要充分表现自己。
对于爵士乐在中国的未来,李晓川很看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会过上更自在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恰恰就是听爵士乐的状态。”他最后说:“我不希望自己教出太多千篇一律的音乐演奏家,音乐应该对生活有着更多积极的意义,尤其是爵士,更需要自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