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韩 希 图| 荣文嘉
关于伊斯坦布尔你想看它隐匿的忧伤 还是明媚的光
Istanbul: You Tend to See Its Hiding Sadness Or Brightness?
◇ 文 | 韩 希 图| 荣文嘉
导演Ceyda Torun出生于伊斯坦布尔,11岁时与家人离开那里,因为无法忘记陪伴她度过童年的小猫们,于是回到故土,在2016年拍摄了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它们不是流浪猫,也不是家养的宠物——“猫象征着伊斯坦布尔难以形容的复杂和独一无二的文化。”
今年3月,伊斯坦布尔与重庆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将我们的视线再次引到这个色彩浓郁、神情深邃的“东方”世界。无论你是否去过伊斯坦布尔,提起它,定会像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只不过有人浅尝辄止,有人望眼欲穿,欲罢不能。
在伊斯坦布尔,每天早晨,座落在七座大山山顶的七座清真寺的广播祷告声会从近到远,依次传开。祷告声模糊沙哑,却能渗入每一个奥斯曼帝国建筑的角落,精准地传导到每一位信徒的耳边,响彻整个伊斯坦布尔,覆盖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左边的欧洲,传到了右边的亚洲。
六世纪中叶,为摆脱大唐帝国追击,西突厥人一路退到了欧洲与亚洲的交界点,在14世纪初建立了奥斯曼帝国,一路凯歌,向外扩张。至1683年,奥斯曼已经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国,疆域达到1200万平方公里。17~18世纪,奥斯曼帝国盛极而衰,走向消亡。至1918帝国崩溃时,领土仅余78平方公里。
其后拯救这个国家的,是“现代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和他全面西化的政治制度。曾经的帝国荣耀,在现代文明城市进程中,如博斯普鲁斯的海水激起的泡沫,流转湮灭。
如果说土耳其有哪个城市最能够体现这种变化,那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拿破仑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惟一一座跨亚欧两洲的城市,是连接欧亚两洲的枢纽要道。这里曾是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和工业、运输、经济、贸易、文化中心,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工业、金融业、渔业、畜牧业、园艺业发达。
建于1973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是欧洲第一大吊桥,把欧亚两洲连接在一起,阿塔图尔克机场是土耳其最大的国际机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之一。
当我们谈论土耳其兴衰的时候,有一个“网红”不能绕过。他是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即使你对土耳其国土的历史烂熟于心,也得等到看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后,才算真的找到对土耳其的一种情绪依附。
书中有段广为流传的话:“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帕慕克生于1952年,那时二战已经结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寿终正寝,一个世俗化的土耳其正在努力向欧洲国家靠拢。在帕慕克眼中,那些美丽的宫殿,秘密的僧侣,古老的别墅,以及在过往数世纪里被艺术家在细密画上一再表现的华丽和宁静也和这城市一样走向了末日。
全书的题眼是“呼愁”,这个词是土耳其语“忧伤”的音译,中文译者借用了宋诗元曲,算是兼顾其义。如何理解“呼愁”呢?不妨开启穿越剧模式,想象日正当头,站在北京景山公园的最高点万春亭上,俯瞰中轴线上的紫禁城,脑补出恢弘的帝国盛景,然后再到三里屯太古里,看饮食男女走在时髦的尖端。只要有足够的代入感,多少能察觉到一种“帝国斜阳的忧伤”。“呼愁”正是作者面对深爱的城市处在东西方夹缝中时的真实心态。
“呼愁”可以成为今后探访伊斯坦布尔,或回溯在那里游历时的情感线索。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帕慕克看到了“呼愁”麻痹的一面,但他也认为“呼愁”在贫困之时教人忍耐,并鼓励我们逆向阅读城市的生活与历史,让伊斯坦布尔人不把挫败与贫穷看作历史终点,而是早在他们出生前便已选定的光荣起点。
相比帕慕克的游离,作家艾丽芙·沙法克笔下是一个更加市井气的伊斯坦布尔,在她的一本书中这样描写伊斯坦布尔的贝伊奥卢区:
“‘花道’附近的小酒馆是欢乐又时尚的地方。他们刚一坐下,两位服务生就端上一大盘子前菜meze,葡萄叶卷米饭、泡菜、芝士茄子、鹰嘴豆糊、油渍朝鲜蓟。”
在时代的车轮下,尽管城内的老人还在坚守着一些古老的传统,年轻人已经逐渐接受了现代化。他们身着西式服装,女孩子们把很多时间,都花在化妆和瑜伽上。
顺流而行就代表舍弃过去吗?或许我们不用急于患上帕慕克的忧伤。
朋友姜静去年带队去往伊斯坦布尔,她眼中的伊斯坦布尔并不繁华,没有CBD的高楼,反着金光的大厦。传统而有韵味的老房子,是街道的主体。“你能看到电单车的轨迹遍布城市中心,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足迹。斑驳的老城墙依旧在原地,很有厚重感。是的,这个城市没有忘记过去。它在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祥和中,平和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