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悬念设置

2017-07-05 12:48王英男
电影评介 2017年9期
关键词:昌明人民的名义悬念

王英男

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悬念设置

王英男

现实反腐败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以其针砭时弊的强劲力度,扑朔迷离的情节设计,以及演员们对各自角色的细腻刻画,得到了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关注与普遍好评。同时,伴随着剧集的陆续更新,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关于人物命运与剧情走向的讨论与交流,也在不停地发酵,成为了时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毋庸置疑的是,这样一部完整具备悬疑类型元素的作品,准确地把握住了观众们的收视期待,成功地将作者希望为受众所营造的审美体验,传递到了每一位既困惑又兴奋的观众心中,让其一面拒绝各种形式的“剧透”,另一面又忍不住去翻阅文学原著来寻找最终的答案。

从当前观众群体中最直观、朴素的评价——“真实”来看,该剧带有悬疑色彩的艺术真实,成功地升华了为国内观众所熟悉的生活真实,满足了受众对于困难重重的反腐工作内容的期待与想象。笔者看来,这其中悬念的设置功不可没。就目前已经播出的剧集内容来看,从反贪局长侯亮平在副驾上若有所思地吹着口哨的那一刻开始,整场撕开汉东省腐败内幕的正义行动,就从来没有如吹口哨本身那般轻松。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者希望全方位呈现出当代中国“官场生态”与反腐败斗争复杂性的意愿,因此,不仅是从类型剧的内在要求出发,单从内容所反映的现实情况来说,也注定了剧情的走势要一波三折,同时也就决定了剧中悬念的设置与悬疑感的营造愈发地重要。

“所谓电视剧悬念,是指电视剧受众在观看电视剧时由于担忧某些剧中人物会遭遇危险而产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饱含紧张、激动和疑虑等心理活动。”[1]笔者认为,该剧悬念设置的艺术匠心,较为典型地体现在人物立场的模糊性、情节走向的突变性,以及镜头语言的意蕴性三个方面。正是这几方面内容协调一致,才为广大观众带来了这样一场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的反腐大戏,使得该剧堪称近些年来国产剧当中难得的用心之作之一。

一、人物立场的模糊性

人物立场的模糊特征,为人物塑造所要呈现的复杂性,以及阶段性情节的开放性提供了可能。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人物的欲望与诉求并不清晰,而是创作者结合具体戏剧情境,在符合艺术与生活逻辑的前提下,让人物的具体行为与情境中具体情节趋势形成对比,将人物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刻意地做出暂时性的隐藏与悬置,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同时使得当前的戏剧内容更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无论观众如何解读当前的一幕,实际并不影响整部作品对人物形象的确立与情节的开展,反而在后续情节得以交代过后,能够让观众产生“原来如此”或“竟然如此”之感。“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而是靠扣押信息,除了那些便于观众理解而绝对必须的信息。”[2]正是得益于这种模糊性的设计,让剧中的很多人物为观众所反复品味与推敲,这是该剧在艺术接受范畴内的巨大成功。

以省检察院院长季昌明这个形象为例。在第一集中,作者通过对北京和汉东两地相互呼应的抓捕行动的描绘,将整个故事的主要矛盾予以点明,故事中两股政治力量势如水火的斗争也随即展开。在陈海主导的抓捕丁义珍行动即将开始,观众们对两股势力的首次正面交锋满怀期待之时,季昌明作为省检察院的检察长,他的第一次登场,便是以一个不容置疑、心怀不满的上司形象出现的。在该场戏中,季昌明的出现导致了情节走向瞬间产生拐点,最终也因其坚持要向省委进行汇报而导致了时间上的耽搁,丁义珍得到消息迅速逃离从而致使行动失败。单在这个情境当中,季昌明是作为正义力量的对立面出现的,随着他的出现,故事的走势也跟着开始急转直下。但另一方面,季昌明坚持要领着陈海去省委汇报的举动,加之其在车上关于向省委汇报必要性的说辞(省检察院归省委领导,最高检协助调查的文件还没有落实等原因),与其省检察院一把手稳重、原则性强的身份特征也完全符合。因此,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提供给观众的前提下,一种关于人物与真相的模糊感便确立起来了,让很多观众借着对季昌明内心动机的怀疑,切实感觉到了这场斗争的复杂性,也就让这种悬疑感油然而生了。

有趣的是,随着故事的进行,观众逐渐发现不仅仅是季昌明一个人的身份存疑,而是几乎除了侯亮平所领导的检察院的办案人员之外的全部主要角色,都呈现出了这种身份上的模糊,并体现为一种“坏人说好话,好人办错事”的状态。与季昌明类似,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这个角色,在商议抓捕丁义珍的省委紧急会议上的表现,既可以理解为与腐败犯罪分子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如其所言关系到京州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进展。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动机,是通过同一种固定的人物行为进行表现。因此,当“抓贪官”这个主要冲突焦点作为核心矛盾的前提下,季昌明与李达康的初始状态,与真正的腐败分子高育良与祁同伟的状态相比,是更为人所怀疑的,也就为后来两人真实动机的流露,做好了预先的隐藏,为后来的转折与拔高留足了余地。创作者借助这种有选择性的讲述方式,将整个事件疑团重重、利益纠葛牵涉颇深的官场状态,形象地呈示到了观众们的眼前,并吸引着观众继续追问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后续内容产生新的审美期待。“正是因为结果的不明确,因而吸引了观众产生好奇的欲望,同时,由于紧张的对峙,不明的结果,观众又生发出一种关切心。”[3]

果不其然,随着观众们看到了季昌明顶住来自高育良的压力,为侯亮平争夺办案时间,以及李达康在妻子欧阳菁面前的那句“京州市委书记绝不与任何商人做交易”铿锵有力地说出之后,这种藉由人物立场的模糊性逐渐散去所带来的戏剧效果,是让所有观众都印象深刻、拍手叫绝的。

二、情节走向的突变性

情节走向的突变,在这里指的是通过一段相对稳定的叙事节奏,提供给观众一个暗含指向性的信息基础,并在适当的时刻予以偏移、打破或是颠覆之前的信息指向,从而制造悬念的方式。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没有前置的信息铺垫,单纯地在叙事段落的结尾处给予突变性的处理,这种悬念的效果是不可能形成的,反而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唐突、荒诞之感。同时,前置性信息中或多或少要包含一些与后续转折相关的叙事元素,既可让叙事内容更加丰满,也为转折创造了可供发挥的依据。这种前置性信息提供地愈发详实,愈发具有包容性,则后面转折的效果也就跟着愈发理想。

在该剧第24集结尾处的一场戏,可以充分说明上述观点。该场戏中,吴慧芬在夜幕时分走到阳台上,劝说正在抽烟的高育良早些进屋休息,而两人的对话内容也有些分散,看似就是中年夫妻之间针对近期的生活内容进行一次再普通不过的睡前交流。首先从陈清泉嫖娼被抓谈起,而后讲到了侯亮平的不顾情面,随后又将话题从侯亮平转移到两人在美国的女儿芳芳身上。创作者在这场戏中,巧妙地借助两人讨论生活的契机,为观众创造出了一对既为女儿操心(讨论女儿的入籍问题,感情问题)、而又心系对方(催促对方早点休息)的典型“伴侣”形象:两人都穿着睡衣,一副家居打扮;吴慧芬提醒高育良要认清形势,不要引火烧身,俨然是一个为“丈夫”出谋划策的“贤妻”;高育良最后提醒吴慧芬时候不早,主动拉着“妻子”回房休息等等。同时,这段叙事内容也已为最后的突变,预先安插了一些暗示性的元素:两人谈及侯亮平的理想主义、不通人情时,分别说了一句“幸亏没成你女婿”,第一句是从高育良口中说出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夫妻间正常的调侃,但当吴慧芬又将同样的一句话说出之后,调侃就已经不再是调侃,而似乎是一种针锋相对,使得本来相对轻松的氛围,顿时就显得有些诡异了。果不其然的是,两人结束谈话回到屋中,沉默良久后互道晚安,竟然分别走向了不同的房间,这时观众恍然大悟:看似温馨的“阳台夜话”,只是这对貌合神离的假夫妻的虚伪面具,同时,也将一个“为何如此”的问题抛给了所有的观众,以“平地起惊雷”的方式制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悬念。

借助新的悬念的形成,不仅是高育良、吴慧芬“形式夫妻”的原因让人好奇,而之前剧集中的许多内容,也具有了可作重新解读的含义。在第9集的省委常委会议上,在常委们激烈讨论当前汉东部分问题干部的作风问题时,高育良提及的问题内容,大部分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关,而且发表意见时严肃决绝,神态自若,侃侃而谈。这种设计在新的悬念产生之后,让观众对高育良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这种差异性而产生了新的内涵。那个稳重正派、温文尔雅、书生气甚浓的省委副书记,已绝不再如之前那般让人信服了。

三、镜头语言的意蕴性

长久以来,国产电视剧的艺术构思,较多地体现在剧作与表演层面,对于目前大部分的国内作品来说,视听语言对电视剧叙事的参与程度,以及视听语言能够起到的修辞作用,仍是十分有限的。笔者以为,在一个强调“呼唤优质内容”的时代,电视剧创作也绝对不能因对“好剧本”的依赖,就将优秀电视剧作品的标准,完全等同于文学性的标准,而是在剧作过硬的同时,发挥其独立艺术特征、遵循其特殊创作规律的影视艺术门类。在这其中,镜头语言更是所有影视艺术得以确立自身地位的基因所在。在《人民的名义》当中,很多带有意蕴性、修辞性的镜头,而部分镜头通过构图、色彩与内外部的调度,为悬念的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第42集的结尾处,负责调查侯亮平涉嫌“受贿”的反贪局副局长吕梁,机缘巧合地看到了被人故意放在侯亮平门口的举报信,他顾虑甚多,犹豫再三之后,还是走到自己的办公室中打开了信封,而这一集的内容在这一刻也就戛然而止了,落幅定格在一个自下而上的仰拍视角:镜头位置在办公桌下,近景是处在画面右下方、插放在办公桌下面的椅子腿,而远景是处在画面左上方紧皱着眉头,不知在看向何处的吕梁的脸;近景部分因是桌底的缘故使得亮度很低,而远景处则在锐度极高的白光映射之下,一明一暗形成了画面上的鲜明对照。这种构图与色彩的设计,对此刻吕梁的内心状态,以及其对剧情走势可能产生的影响,都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处在亮处的吕梁成为了此刻剧情的焦点,他接下来的选择与行动,很可能将左右侯亮平和这封举报信指向对象的命运;但画面上通过对角布局所营造的距离感,结合之前他与侯亮平不太愉快的私人关系,似乎又在告诉我们,事件的发展可能会对侯亮平不利,或者说不太会如观众所愿,对观众的心理状态起到了刺激作用。这样,通过积极地使用镜头语言,创作者将此部分的叙事作用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关于“人物作何选择”的悬念也就得以形成,让观众们更加期待下一集的内容。

结语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高收视与高关注度,不仅是因其准确地捕捉到了市场的潜在需求,也不是全部依赖政策性倾向所提供的时代机缘,而是靠着实实在在的艺术构思与创作,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意象世界,使观众获得艺术美的体验与享受。而其作为一部充满着悬疑元素的类型剧,也可看出在悬疑感的营造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这部现象级的反腐题材巨制,无论是类型剧必要元素的运用水平,亦或是作为创作者必要素质的工匠精神,对于国产剧未来的创作与制作,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

[1]金洪申,解立群.电视剧悬念营造的基本原则[J].现代传播,2011(3):145.

[2]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391.

[3]曹正文.关于三种营造悬念方式的辨析[J].戏剧文学,2007(3):79.

王英男,男,吉林四平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昌明人民的名义悬念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人民的名义》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新作《人民的名义》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完形填空两则
同步阅读三则
完形填空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