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雪红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完美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喜欢语文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只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和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小学生生性好动、思维跳跃,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很容易因为课程内容枯燥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更难以激起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设备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集中在一起,非常生动有趣,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引导一步步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一课,学生们经常吃饺子,对饺子很熟悉,许多学生也见过、吃过花边饺子。在引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花边饺子的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同学们谁知道?”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花边饺子。接着,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与花边饺子之间的一些故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高涨,学生也会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爱上语文。
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探究语文
五年级的课文《火把节》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火把节流行的地区,更没有经历过火把节,从而难以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在展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语言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我们国家有一个民族,他们热情好客,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同学们想亲自去那里感受一下吗?”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中,这个时候教师再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地图,并圈出大凉山的位置,配上生动有趣的解说:“这里就是大凉山的位置,也是我们本次火把节之旅的目的地。今天,我们要跟随大凉山的彝家人一起过一次火把节。首先我们乘飞机到达西昌青山机场,然后乘坐公交车来到大凉山。看!我们到了!”接着,教师播放大凉山的美景以及彝族人过火把节的场面,再播放讲述火把节由来的纪录片。学生们看着录像中的画面,好像真的来到了大凉山一样,火把节的欢乐与美好好像就围绕在学生们的身边。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们兴致盎然,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对《火把节》的探索中来,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理解语文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直观的事物接受起来更为容易,而对于抽象的知识有时难以理解。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不仅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西风胡杨》一课时,许多学生没见过胡杨这一树种,更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认识,在学习时没有办法深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插入一段关于胡杨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胡杨的挺拔和英姿飒爽,将静态的内容变为动态,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描写胡杨时所使用的词句,理解胡杨“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这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比教师的解釋说明要形象生动得多。
四、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融入语文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与文章中的情景相融合,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教学内容为更为直观,引导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文章的意境,融入文章的感情,感悟语文的魅力。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许多学生不了解那段历史,现在的生活又十分安逸舒适,无法对那个时代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对文章中描写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感到不真实,无法激起情感上的共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好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电影的节选视频,课前先为学生播放这段视频,原本在课文中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成为了动态的影像,电影中情节的紧张激烈顿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当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时,教师按下暂停键,告诉学生日本帝国主义的恶行,并继续播放电影。屏幕中五位壮士为了保护人民、保卫祖国,义无反顾在折断武器之后跳下几十丈深的深谷……这样情景交融、影音互配的画面给学生强烈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多年以前的残酷场景,愤怒之情与爱国之情就在这样的刺激下强烈地迸发了。学生真正地融入了语文,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