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赵氏孤儿》及其原著改编的得失

2017-07-04 19:32刘博韬赵洁
生活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辩证改编

刘博韬?赵洁

摘要:元杂剧《赵氏孤儿》是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电影《赵氏孤儿》在剧情上与元杂剧《赵氏孤儿》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人物形象上的塑造也有很大的不同,陈凯歌通过电影镜头的运用给予原《赵氏孤儿》新的时代内涵,好坏各有说辞。一部电影展示的不仅仅是影像画面,更重要的是电影对历史的解读和导演本身所要展示给观众的影视意愿,所以,要辩证地看待《赵氏孤儿》的成败。

关键词:古典文学名著;改编;赵氏孤儿;辩证

现如今,很多文学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现代影视作品,但并不是所有改编的影视剧都获得了好评,如陈凯歌导演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并拍摄的电影《赵氏孤儿》,观众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说拍得好,赋予了《赵氏孤儿》新的内涵;有人说不好,与纪君祥版相差太大。本文拟通过对两者的对比,一窥经典文学改编的内在规律及相关制衡条件。

一、两者主要人物之比对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缨是一个具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可以说他的经历是比死更痛苦的生,他不能像公孙杵臼那样痛痛快快的死去并且还有一个忠义的名声。承受的卖友求荣的骂名向献媚屠岸贾并得到一时的苟安。程缨是一位义士,忍平常人所不能忍,在忍辱负重中体现了自己的伟大。而电影《赵氏孤儿》里,程缨这一人物形象有着很大的变化。电影中程缨和赵氏一家没有知遇之恩,程缨只是市井中的一个普通人,会一点医术,平凡度日,在庄姬夫人请求把孩子交给公孙大人后不得以才救下赵孤。在影片中,程缨就是一个中介,只是阴差阳错,赵氏遗孤被程缨老婆交了出去,自己的孩子反倒成了“赵氏遗孤”。在阴差阳错下,程缨只能一步步向前走,处境相当被动,在影片后半部分,程缨化被动为主动,杀心式的复仇。电影中的程缨违背了元杂剧中程缨,英勇赴死,舍生取义,而现实社会中,是一个小人物的心理,为了复仇活下去。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屠岸贾是一个残害忠良,十恶不赦,凶残、冷血,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残暴形象,是为了找出赵氏遗孤,不惜杀掉全城婴儿,手段极其残忍的形象。电影《赵氏孤儿》对其反面性进行了极大的淡化,尤其是为其对赵氏灭门的行为动机做了人性化地铺垫,他在被诬陷算计中表现出来的隐忍甚至让人对其产生了一丝同情。电影的后半转而呈现出的是一位溺爱、慈祥的父亲形象。甚至在他知道程勃就是赵氏遗孤时,在程勃遭人围困时,凭着那句“干爹,救我”,毅然转身单枪匹马冲入敌群中与敌人厮杀。这样的屠岸贾没有了元杂剧中那样的凶残,反而人物形象更饱满,丰富。事实上,对于无子的屠岸贾,对赵孤十五年的朝夕相处,屠岸贾更多了一些世俗人情。

二、两者剧情安排之比对

纪君祥在杂剧的楔子中简略叙述到,赵盾是晋国文臣,其子赵朔为灵公驸马,武将屠岸贾因私心久有害赵氏之意。屠岸贾在灵公面前进谗言,杀赵氏满门良贱三百口人,赵盾在出逃时义士、勇士纷纷搭救但终难逃死亡,而屠岸贾又诈传灵公命令,逼赵朔以短刀自刎而死,死前留有遗言,若遗腹子为儿子便唤作“赵氏孤儿”。

在陳凯歌的电影中,对这一节的呈现有忠实原作也有增加或删改剧情。因为原先的杂剧只有简短的叙述,所以给电影制作者有较大想象空间。首先来看剧情的增加。为了使屠岸贾杀赵氏有充分理由,电影一开始就是赵朔出征的场景,在之前晋国一直是屠岸贾领军打仗,此时换做驸马赵朔,屠岸贾心存不满,年轻貌美的庄姬夫人送赵朔出征也令屠岸贾心生妒意。晋灵公的戏份也为屠岸贾灭赵氏全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元杂剧为了凸显人物的“忠义”将故事设置的悬念丛生,扣人心弦。剧中用三折来讲述如何保全赵孤。首先公主托孤与草泽医生程婴,程婴认为偷藏婴儿若被发现,“俺一家死了便罢,这小舍人休想是活的。”可见他一开始并不拒绝救赵孤,公主自尽后,又有武将韩厥把守宫门,他放走程婴又三次叫回,在程婴的大义说辞下,韩厥决定放走赵孤,但程婴走三次又返途,最终韩厥自刎而死,这里韩厥慷慨赴死的义士形象便展现出来。之后,程婴将赵孤带至与赵盾交厚的公孙杵臼处,并主动提出献出亲儿,从容赴死,以救赵孤与全城婴儿。公孙杵臼认为“生者难,死者易”,让程婴举报自己与程婴亲子以逃罪责。程婴举报后,公孙杵臼在拷打中与程婴演了一出双簧,才让屠岸贾相信死的是赵氏孤儿。公孙杵臼甘心殒命的大义与忠心也令人敬佩。而程婴为了赵孤牺牲了家庭,又忍辱负重二十年,更表露其忠肝义胆与慷慨悲壮。同时也从侧面刻画屠岸贾的狠毒、残忍、为个人恩怨不顾国家大局的奸臣形象。

而电影《赵氏孤儿》中,武将韩厥在此并不是忠义之人,他强力夺走赵孤,“放了这孩子自己也是死路一条”,但最终在庄姬“大着肚子死了”的情况下改变主意,庄姬死前也曾告诉程婴,“等孩子长大,不许孩子报仇,忘记父母是谁”。韩厥在此没有自尽,而是被屠岸贾刺伤眼睛毁容,韩厥是保全赵孤的重要人物,但其侠义精神已大打折扣,(他后来多次和程婴商量如何告诉赵孤身世,也是有为自己报仇的意思)。此后,救出宫门的赵孤被放在程婴家中,程婴外出时,官兵来搜查,其妻子把赵孤交了出去,因为她舍不得交出自己的儿子。然而正是这一行为,却稀里糊涂的让自己的儿子替了赵孤。“全城的孩子都在屠岸贾那里,那我们的孩子又是谁的孩子?”于是程婴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让妻子带着孩子到公孙杵臼那里避难,当时公孙杵臼并不知带走的不是赵孤,直至程婴妻子坦明,公孙杵臼也说道“换了我,我也不会交出自己的孩子”。当程婴不得已招认冒牌的“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那里,是因为他当时相信公孙杵臼已带着妻儿逃出城外,孩子应该是安全的。而当孩子终于在哭声中暴露,屠岸贾告诉程婴他只是看一下孩子并不会杀他,程婴这才将孩子交到屠岸贾手中,孩子却被屠岸贾当场摔死。在电影的后半段,长大的赵氏孤儿站在屠岸贾面前,要报当年之仇时,程婴痛心说到屠岸贾当年骗了他,因为他以为屠岸贾不会摔死孩子,而屠岸贾也说程婴骗了他,他之所以相信摔死的就是赵孤是因为没有父亲会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一个摔死自己儿子的父亲,多可怕啊!”他问程婴,“程婴,你有什么权力决定你儿子的生死?”而程婴也曾在与韩厥的对话中哽咽道:“早知道出不了城,就不会带着屠岸贾去公孙大人家。”所以,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孤长大,是因为这个孩子既要为赵家报仇,也要为自己的妻儿报仇。程婴在电影中已不是一个忠肝义胆、大义灭亲的义士形象,而是一个有着人之常情的父亲、一个有血有肉的老百姓形象。

三、电影版改编的成功之处

陈凯歌改编后的《赵氏孤儿》改变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思想内涵。弱化了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所大力宣传的“忠和义”。融入了新时代的主题“亲情、感情、以人为本”强调个体意识,对生命的思考。更着重于小人物的“人性”情怀,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非元杂剧中单一的人物形象脸谱。

程凯歌的这些变动也与现在的社会息息相关,在当今现代人对传统思想中的“忠义”,“牺牲”精神越来越淡化,而更多地强调“亲情”、“爱”。纪君祥改编的《赵氏孤儿》赋予了“忠、义”的思想内涵,程凯歌赋予了《赵氏孤儿》“亲情”“爱”的内涵,让我们看到了充满情谊,充满爱的“赵氏孤儿”。所以,新的时代用新的思想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用新的技术呈献给观众,往往赋予了古典文学名著新的时代内涵,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另外,电影以其直观生动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展示给现代观众,有效地起到了传统文化普及和传播的作用。

四、电影版改编的败笔

在电影《赵氏孤儿》中,赵盾、赵朔父子虽然对国事兢兢业业,但是他们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甚至对晋灵公也是毫无尊重(即使晋灵公是大王)。对屠岸贾更是冷嘲热讽,这些导致了赵氏被灭门的重要原因。屠岸贾虽然心狠手辣,但他做的这一切仿佛是在昏庸无能的晋灵公的挑拨和对赵氏一家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下手的。整部电影中忠奸界限很模糊,尽管导演想表达的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大恶和大善,人心与人性不是一件事情就能判定的。但是对于历史题材的《赵氏孤儿》,这些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此外,電影版的叙事结构安排的不甚合理。任何故事都离不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元杂剧版的把这四个部分,描述的非常合理、完美。尤其是第三部分是惊心动魄的搜孤、救孤的经过,搜孤者步步紧逼,救孤者处处设防。纪君祥把这情节描述的扣人心弦。也正是因为这部分,把《赵氏孤儿》推向了世界悲剧之列。而电影《赵氏孤儿》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就大部分时间都在描述救孤和抚养孤儿,尤其是后半部分把充满厚重感的历史题材的《赵氏孤儿》改变成了温情片,影片在后半部分主要描写屠岸贾和程缨对赵氏遗孤的抚养,教育。影片中,屠岸贾不再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奸臣,而是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爱的伟大父亲形象。影片最后,赵氏遗孤的复仇也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影片中,观众没有体会到高潮的快感。使复仇的故事改编成了家庭剧。

古典名著之所以称为古典是因为它们都是每个时代的结晶,凝聚了当时人们的民风,思想,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象。对其的改编也是这样,每次改编都对原著本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唯有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改编,方能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显杰.《赵氏孤儿》的成功与不足:从元杂剧到电影大片[N].中国艺术报,2010-12-7.

[2]姚尧.赵氏孤儿[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2.

[3]纪君祥.赵氏孤儿[M].新世界出版社.英汉对照版.2001.1.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5]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1.

[6]陈凯歌:我的青春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猜你喜欢
辩证改编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分析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