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山
开设校内加工厂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尝试,肯定会面临诸多风险和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困难,如何去改善和理清这些问题呢?
一、校内实习加工厂开办初衷
这几年学校一直在强调注重内含发展,力求把工作做到实处,使理论和实际结合得更紧密。前段时间我校又组织全体老师听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讲座,是想通过改变教育方法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学得透彻,学得充实,出去之后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本科组在学生实操和就业这一块加大了力度,除了增添相关的实训设备外,还和电子相关企业进行洽谈,将一些加工项目引到学校,在校内建立了加工厂。
二、逆流勇进,克服困难,攻破难关
问题有了结症,得找根源,通过合作企业,我们了解到是学生在焊柱这一环节出了差错。对于这样的答案,难免有些纳闷——有六个接地焊盘焊柱,目的不是给来固定板的吗?六个焊盘再怎么说,也都会有一两个焊到柱呀,而且在打包這一环节,专门找学生负责检查的,虚焊、假焊也难逃法眼呀?后来,我仔细地查看了产品,发觉自己对产品理解有误,这些产品的焊接涉及到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的问题,那什么仪器能查到这一现象呢?带着问题,亲自拜访企业负责人,并将仪器抱回学校试用,通过测试,大家开朗,学生对焊接更加重视。接下来,我又在成品包装前加了一道焊接后的检测工作,确保从学校出去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合格的。
问题似乎解决了,只要学生在焊柱过程中多给柱子加热几秒钟,成功率会高很多。但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矛盾和进步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进步,矛盾势必接踵而来,改进之后的生产状况与原来对比,产量下降了很多。原来是1分钟焊1个产品,现在要1分30秒,这样做会延长出货时间的,对方是不允许的,那怎样提高产能呢?通过分析,该产品对于柱子的焊接是要柱子加热的温度达到焊锡熔点温度时,才会与焊锡产生微观的原子渗透过程,但柱子是与整个外壳相连,烙铁加热的温度会传热到外壳,因此,短时间对柱子加热是很难奏效的。如何解决这一瓶颈呢?解决方法:1. 从增大焊点的面积出发,我尝试着把烙铁嘴剪掉,让学生焊接。刚开始效果明显,但焊了一个上午,到下午就把烙铁头给烧死了。2. 换专用烙铁头,但市面上有的款数我都看过,顾此失彼,问题多多。3. 给外壳预热,这种方法虽说不上终结者,但还算行之有效,其具体做法是:制作一些可调型恒温加执板,将要焊接的产品往上面放,几秒钟即可让六七个产品同时达到焊接温度。学生焊接时如同在万能板上操作一样,又亮又圆滑,下图是学生的操作过程。
三、特殊情况需特殊对待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上面难题的解决只是工厂正常运作的一个小插曲,重头戏在于岗位培训和生产管理。作为一个厂家,对一个新员工入厂岗前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自己寻思着,第一周开厂实习,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会,各个岗位都需要老师现场指导,纪律管理乱成一锅粥。而且,即便是整个搞好了,第二周也不轻松,学生不是要求换烙铁头,修烙铁,就是要转板,换焊锡丝。每个午还要加灌风批油,完了,还要负责考勤。所有这些,都只有两个老师扛着。优化管理成了生产顺畅的必由之路,学校的运作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别人要换的工人和岗位,每次只可能是一两个,而我们,这个班实习大概六周时间,完了,换下一个班。这是整个换,一时间如何招架得住?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提前与下一个班的班主任进行沟通,从该班派几个得力干将到现场顶岗,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指导,老师只在一些安全方面作必要强调。例如:叫学生去顶浸锡岗位,老师先让新来的学生在一旁观看,然后,再让他与现在操作的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到该学生要上手操作时,老师应及时指出这项工作的危险性,要求该生戴好口罩和劳保眼镜。在第一个班快实习完时,我及时更进了这项工作,使得每个岗都有人管理,等第二批学生上来,我只是讲讲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剩下的全部由各岗位的负责人去搞定。
四、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学校还为我们请来了企业专家给我们讲解5S的基本管理要求,在实习前来讲这个指导思想,肯定是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们都知道实习是一回什么事。幸好是赶上生产阶段,大家听得很受用。作为一个生产管理者,很多方面都需要我去改进的,眼下除了清洁和清扫这两项,每天在强调外,其它几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弱,特别是整顿方面,例如烙铁的使用和保养以及摆放,不作明确规定的话,直接影响的是生产效率。而且,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经常会有领导和相关专家到这参观,做得不好,有损厚望。在这个环节中,我花了一番心思。首先,我将原来一个废弃的铁框架改装成烙铁存放架,有了它,学生不管取也好,放也好,都很方便,很美观。其次,鉴于生产前两周频换烙铁头教训,认真研读了烙铁头保养知识,规定焊接组的每一个学生,在下班前两分钟内拔掉烙铁插头,刮净烙铁头表面污垢,然后上一层锡,这项工作的监督者是焊接组的组长。最后,实在是有人烧死烙铁头或是发热芯坏了,可直接举手示意车间维修员,由他进行更换。
五、立足品质,展望未来
工厂的运作通过上述的改良和调整,使得整个局面成良性化发展,返工越来越少,工作劲头越来越大,工作态度正朝着5S管理中的“工作素养迈进”。“向质量要效益”——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运作话题,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心,目前,工厂正处于好风扬帆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工厂的运作会完全独立开来,成为一个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