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磊
分享经济作为新兴经济领域创新最为活跃的部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方向、注入了新动力。面临这一新形势,企业应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窗口期”,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民生的战略需求,把握分享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主动布局和加强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经济本质是一种“创新经济”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称“共享经济”或“协同经济”。根据国家发改委《分享经济发展指南(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的描述:分享经济主要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的新型经济形态。分享经济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革新。分享经济在我国带动了“双创”发展,加速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
如何认识分享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分享经济是一类“新经济”模式。所谓“新经济”,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新经济模式对旧经济模式的替代。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形成的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相互渗透的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构成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其次,分享经济是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产物。技术经济范式是对人类经济、社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体系变革,是经济周期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综合影响的结果,代表的是新一代技术体系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对整个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体系变革,其中包括有多组渐进性创新和重大创新,并且最终可能包括若干新技术体系,实际上意味着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第三,分享经济发挥了范围经济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资源尤其是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称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2015年增长103%,在此期间共有6亿人参与了共享经济。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新动力和新模式不断壮大,既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个体、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
如何认识分享经济的特征?分享经济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逐步成为独立的生產投入要素。生产从过去的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一方面拉动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APP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供给要素的信息(数据)流动性和可获得性的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引发大规模社会分工协作方式变化。二是不断创新的社会分工形态和商业模式进一步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云网”为基础设施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降低了企业组织生产协作的成本,促进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更倾向于社会化、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小微化,大规模定制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日益成为主流制造范式,不仅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而且企业组织边界日益模糊,基于平台的共享经济和个体创新创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在资本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分享经济领域持续拓展。目前分享经济更多的是集中在大众消费和服务领域,而未来的分享要从消费资料迈向生产资料,从消费环节进入生产环节。把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的工业生产体系,并进一步支撑整个社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如何认识发展分享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赶超的新机遇?从国际看,新经济正在重塑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发达工业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利用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先发优势,不断强化其在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的高端位置,逐步形成对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替代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下压的“双端挤压”态势。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这一时期,往往技术、产业和经济会发生剧烈变革,带来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和竞争格局的重构。我国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其实质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新窗口,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抢占未来制造业变革的先机。
分享经济助推中国制造驶入快车道
分享经济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拓展新空间
目前,分享经济作为创新要素大规模加速流入经济大循环。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并成为创造、发展和延续经济增长周期的核心力量。随着知识、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加入经济循环,不断创造新需求、新市场。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以分布式能源、网络化制造与智能制造、物联网等为代表的跨产业领域和跨产业链环节的技术整合和模式创新,不仅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而且还带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现代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增长。
科技成果转化正加速转换为现实生产力。颠覆性创新的不断涌现和广泛渗透,新技术新产业厚积薄发,取代旧产业的“拐点期”变短。关键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网络信息技术、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智能制造技术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研发工具和前所未有的创新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和高新技术的孕育、转化和应用。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也因之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
科技、经济、社会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网络众包、协同设计、产业创新联盟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与产业组织形式,向开放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技术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分享经济的衍生和快速发展几乎冲击所有国家的每一个工业部门,意味着原有技术基础、产业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与变革。例如,在数字3.0时代,数字技术只控制机床等设备,而在数字4.0时代,数字技术控制的是整个产业链,甚至相关的社会活动。
制造业将成为分享经济的主战场
从历史来看,离开制造业,仅仅停留在科技发明和金融追逐而衍生出来的经济大多会成为泡沫。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指出,制造业将是分享经济的主战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如果能够把两个优势叠加起来,将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生产资料的分享能够帮助广大的制造企业打破企业界限,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生产能力,是推动智能制造的很好的助推器。当前很多中小企业虽然有着智能化转型的想法,却往往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停滞不前,如果能够培养一批示范型企业,通过分享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相关的工厂设备、解决方案、技术人才等服务,可以解决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和单位正在开展探索和实践,如海尔集团HOPE开放式创新平台、沈阳机床厂“i平台”、阿里巴巴“淘工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产业服务平台“航天云网”等为代表的一批开放平台。这些B2B、C2B模式网络分享平台,通过整合不同企业包括设备、人才、新信息基础设施等在内的闲置生产能力,实现供需双方产品高效对接。
我国正在加速“分享制造”布局。2016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打破企业界限,分享技术、设备和服务,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随着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制造能力分享平台将不断涌现,制造业将成为分享经济的下一片“蓝海”。新的“生产要素分享”“分享制造”等模式的逐渐兴起,将改变传统依靠投资和扩张带动制造业增长的思路,通过互联网平台,工厂分享生产线空闲档期、科研机构分享闲置科研仪器,并且延伸到科研人才和实验服务领域,以实现企业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我国发展分享经济的优势条件
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我国围绕“分享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发挥有诸多优势,主要包括:(1)创新要素的积累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生产要素集中集聚、产业间关联效应明显。(2)经济新动能的提升优势。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机器人、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并且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互联网对消费端的改造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但对供应链、生产端的改造才刚刚开始。分工深化对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也正不断体现。(3)要素配置的空间优势。通过创新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改善部门内和部门间要素配置,全要素生产率仍能保持平稳增长,并为有效的资本积累打开空间。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和积极“走出去”,中国将更加深入融入全球分工,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流动将更加充分,配置更加合理。(4)深化改革的制度优势。随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会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制度改革红利。
分享经济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新方向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艰难转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繁重,分享经济模式下制造业创新发展蕴藏着更大的能量和潜力。根据《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报告(2016)》的观点,相对传统制造,“分享制造”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分享创新资源。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制造资源在线聚集为资源池、专利池、标准池,形成网络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研发设计模式。(2)分享生产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按需租用设备、厂房甚至空闲员工等闲置的生产能力,通过以租代买、按时付费等方式,形成设备租赁、厂房分享等新型生产制造模式,从而实现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最优组合。例如沈阳机床厂以“i5智能机床控制系统”为基础打造出“i平台”,探索按产品工件、使用时间等付费,开展机床租赁和回收再制造业务,实现了从“购买机床”向“购买机床加工能力”,从“拥有机床所有权”向“拥有机床使用权”的转变。(3)分享库存。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构建信息分享、数据协同的柔性供应链和智慧供应链体系,形成了零库存、无工厂等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链主”的库存转化成了供应商的库存或精准配送的能力,也提升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效益。(4)市场转向:从C2C转向B2B。企业端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B2B(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分享平台。
综上所述,未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新亮點将出现在生产领域,生产能力的分享将对未来经济产生根本性影响,将有可能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其一,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分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在对传统制造业造成颠覆性、革命性冲击。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化分析和决策,使智能化生产、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未来的制造业将建立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动平台之上,将更多的生产要素更为科学地整合,变得更加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而生产制造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常态。这种生产制造的灵活程度无疑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预示着全球制造行业将迎来技术升级的激烈竞争。
其二,弱化传统“微笑曲线”的分工模式。在传统“微笑曲线”的分工模式下,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提供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想要摆脱传统制造业的低附加值困境,就必须向“微笑曲线”的研发和服务这两端延伸,通过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制造业周边服务业是必经之路。而“分享制造”模式下,企业、客户及各利益方通过互联网,广泛、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等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分享制造”不仅仅是“信息共享”,还将广泛地开展“物理共享”,从而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和分享模式,价值链中各个环节将共同创造、共同传递、共同分享价值。
其三,有影响力的一体化产能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虽然生产能力领域的分享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分享型平台仍是少数,但未来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大规模一体化的生产能力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对接“云计算+制造业工厂”,让中小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分享创新资源。
五大建议促进分析经济发展
综合分享经济的整体发展环境及市场需求,对我国发展共享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率先在全球建设强大智能经济体与泛在智能社会。促进人工智能与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社会领域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共享互信。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第二,以智能制造为先导重构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注重跨行业跨领域技术融合创新,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质量升级。鼓励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高精尖”产业集聚区,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转化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等领域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协同性,产业政策着力点从结构性产业政策更多向功能性政策转变,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带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集群效应和积极布局全球产业链。
第三,打造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的战略支撑力量,为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广泛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升级,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塑造传统行业的竞争新优势。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任务的重大创新载体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打造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和平台,引导一批高水平科研事业单位瞄准产业和民生重大需求,提供持续有效的系统性技术供给。加快大科学装置、大型基因库、大型数据库等的建设。
第四,加大投资面向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建设新设施,为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依靠传统投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减弱。面对新技术革命和分享经济发展需求,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主要投入方向应从传统基础设施行业转向信息通信等新型基礎设施,加快建设新型现代化通用基础设施,重点加快构建高速低费、泛在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各种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弥补我国智能基础设施发展的“短板”。
第五,推进新一轮高水平改革开放,把我国打造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的高地。顺应创新全球化趋势,政府应更加鼓励世界各类主体在我国开展创新活动,由过去关注制造向关注创新转变,从打造制造平台向打造创新平台转变,由集聚全球产业向改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转变,打造全球创新的新高地,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来培育和转换经济发展新动能上走在世界前列。要特别注重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全球创新布局,推动卫星、通信、高铁、核能、超级计算机等我国先进技术和装备走出去。
中国工业评论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