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华
公开课,无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然而,各级各类公开课的实施现状怎样呢?
笔者的观察是,校级公开课如果不是人人必上,那多半是推诿者众;如果必须人人都上,那就是应付者多。这样一来,校级公开课的教学效果、教研价值自然就不尽如人意。如果不是人人必听,观察课堂者往往寥寥;如果必须人人参与听课,常常也是心有旁骛者多。至于评课,要么是一张思考肤浅的评议卡一交了之,要么是一场无关痛痒的泛泛而谈草草收场。无趣又无味。
愿意开放片级公开课的教师倒是不少,因为局教研室会给每位上课者发一张片级公开课的开课“证明”。因为可以以之申报职称,许多并不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课竟能得到照顾,大大影响了片级公开课的教研质量。
县市级以上的公开课,开课者一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脱颖而出者,有的还是请来的外地名师,开放课堂的质量自然很高。但热闹往往只在开课者的那一边,多数听课者却是风过水无痕。要说写点反思什么的,根本没有那个习惯。
如何让各级各类公开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价值,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呢?笔者以为,除了克服上述组织不力、人情“照顾”等不正之风外,引导教师“写”出公开课的情趣是关键。
就开课者而言,可以从研读教材写起。写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人物的解读,对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的研究等。接着可以认真写一篇教学详案,写一些修改意见;开课结束后,及时回望课堂,写一写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写一写对他人评课意见的看法及今后的改进措施。通过写,使自己能对整个开课的思想流程时时回顾并揣摩之,并与同仁交流改进。“写”不仅能提高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课堂的思考也一定会更严谨、更缜密、更深入,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综观各地教坛,没有一个上课的佼佼者,不是写课的勤奋者、高产者。
笔者就常常将这类写课文字向各地报刊投稿,竟然屡有收获。有写的冲动,对参加任何级别的公开课,态度更端正,热情更高涨。因为,只有认真揣摩教材、开发教学资源,认真上课、认真反思、认真听取评课意见,才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写课素材,才能让写出的文字更有借鑒意义。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让自己在整个上课过程中,都会情趣盎然。
可以肯定地说,谁最早进入“写”课的痴迷状态,谁就会迅速步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从而成为一名有教育情趣的幸福之人!◆(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弶港农场农干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