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瑛
[摘 要] 拓展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对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随意的、看起来热闹实际无效的拓展教学现象。为了提高音乐拓展教学的效果,须关注拓展教学的尺度、厚度及深度,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同一性及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 音乐课堂;拓展教学;有效性;同一性
拓展教学是指中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要注重跨领域的学习,拓展音乐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音乐综合运用能力。”[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有效地开发、整合教材的课内外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新课程对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2] 但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随意的、看起来热闹实际无效的拓展教学现象。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表现出盲目性、形式化及无预设性。对教学内容的盲目拓展,偏离了教学目标,弱化了教学重点、难点;拓展中追求“唱、跳、画、说、创”等多形式,忽视了教学时间是否允许、教学目标是否能完成、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是否合适;拓展教学时没有精心预设和艺术处理,导致拓展的生硬、教学的无效等。
一、关注有效性——教学拓展有“尺度”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 [3] 拓展教学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之上的拓展,拓展延伸应该围绕教学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更利于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情感体验、知识技能,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要提升拓展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得把握好拓展的“尺度”,使拓展适合、适量和适时。
1.适合是根本
在互联网时代,可供教学拓展的资源越来越丰富。音乐课的拓展教学应建立在“以音乐为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时,要“慧眼识料”,把与教学目标相符、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符的资料筛选出来,然后进行加工、设计和融入。
在设计七年级上册《辛德勒的名单》影视金曲欣赏教学时,一位教师準备了交响乐团演奏的《辛德勒的名单》视频、“我该救更多的人”的影视片段、“小女孩走在充满血腥的大街上”演唱童声合唱的影视片段、2014年索契冬奥会俄罗斯“小陀螺”花滑演绎《辛德勒的名单》视频及影片故事等资源。在教学中,设计了“倾听——讨论音乐特点——影片简介——观看影片片段——讨论 ‘音画同步、音画对位的影视音乐表现形式——欣赏索契冬奥会花滑”等主要环节。
以上的教学设计,是以“影视音乐——辛德勒的名单”欣赏为教学主线,一切的拓展都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影视音乐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影视音乐的表现形式、《辛德勒的名单》音乐的内涵及在影片中的作用。如“我该救更多的人”影视片段中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杀戮的场景跟影视主题音乐丝丝入扣,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主题音乐的深刻内涵,也明晰了“音画同步”的影视音乐表现形式;又如“索契冬奥会花滑”视频中,利普尼茨卡娅用溜冰技术动作将战争中犹太人的那种悲伤和坚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另外一个视角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辛德勒的名单》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
2.适量是基础
所谓适量,就是少而精,精而有效。曾有文章形象地描述道“文字创编过了头,音乐课成了语文课;表演活动过了头,音乐课成了表演课;注重兴趣过了头,音乐课成了游戏课;教师介绍过了头,音乐课成了历史课;学生探究过了头,音乐课成了科学课。”由此可见,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本体特有的魅力,不要盲目补充课外知识,拓展资源选择一定要适量,超越了量的界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实施七年级上册《第五(命运)交响曲》管弦乐欣赏教学时,一位教师从贝多芬生平入手,通过故事形式介绍了贝多芬一生,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贝多芬的代表作、贝多芬使用的钢琴和助听器等,并让同学们复习了歌曲《欢乐颂》,然后介绍管弦乐通常使用的乐器组分类、交响曲四个乐章组成和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最后进入倾听《第五(命运)交响曲》环节。此时,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等完整倾听乐曲一遍后,再分段赏析了呈示部主题,展开部还未开始赏析,下课铃就响了。
这位教师想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生平、拓展学生知识面、激起倾听音乐时的情感共鸣,通过复习已学的歌曲拉近学生与作曲家的距离,通过管弦乐队编制中不同乐器组的介绍以便学生倾听乐曲时更能感受到不同乐器所表现的音乐情感,通过曲式结构的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欣赏音乐的脉络、提高赏析能力。
3.适时是关键
怎样有效地发挥课堂拓展教学的优势,关键是拓展教学切入口的选择,要顺时、顺势,在教学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呈现,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九年级下册黄梅戏《对花》歌唱教学中,有位老师创设了这样的导入场景。“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师:这样的问好大家非常熟悉,今天我们用音乐来相互问好。
师:刚才我们用了五个音,即中国民族调式五声徵调式中的主干音进行问好,现在我把问好歌变得更有流动感,但主干音不变。”问好后,教师进入正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流行于安徽和湖北等地的黄梅戏,曲名叫《对花》,它的演唱特点就是像刚才我们师生问好一样,我说一句你接一句,旋律的特点也很像,现在马上来欣赏歌曲。”
这位老师就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在课堂一开始通过“自创问好歌”的拓展教学,在融洽的师生问好歌中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对花”,并且用音乐性的、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开门见山地引出本课重点,即“一问一答”的演唱特点和黄梅戏的旋律特点。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同时在歌唱学习前就明晰了歌曲的演唱特点和旋律特点,为后面的歌唱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保持同一性——教学拓展呈“厚度”
一节好的音乐课的拓展材料不是单一、零散、孤立的,不是各内容的简单混合,也不是唱、跳、奏、编、演的大杂烩,而是目标统一、相互联系、前后呼应的一个整体,它们犹如一条丝线串起的珍珠,紧紧相依,光彩迷人。因此,拓展教学要保持教学主题的同一性,使教学拓展呈厚度。
一位教师在设计七年级下册《青春舞曲》歌唱教学时,搜集了新疆人文资料、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新疆手鼓节奏及《青春舞曲》不同版本的演唱音像,然后对相关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课前,教师把王洛宾改编的多首新疆民歌剪辑制作好音乐,再拍摄好有手鼓伴奏、有舞蹈表演的视频。导入课时,让学生欣赏视频、学习舞步、演奏手鼓节奏,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感受到新疆民歌和舞蹈的韵味、手鼓节奏的特色,紧接着进入《青春舞曲》的歌唱学习。在学生学会歌曲演唱后,教师提供了两个版本的《青春舞曲》音像(一个是具有民族韵味的合唱版本,一个是青春、时尚的表演版本),同时把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表现的方式。同学们通过欣赏、讨论、准备,在展示中,有的小组用声势表现手鼓节奏边伴奏边演唱;有的小组为歌曲创编了新疆舞蹈动作边唱边舞;有的小组把“美丽小鸟……”放慢速度和放柔声音、“别的那样哟”改成轮唱进行演绎……最后,教师推出王洛宾这位中国民族音乐家、“西部歌王”简介,引导学生课后更深入地了解他、欣赏他的作品。
以上课例中,王洛宾生平、民族舞蹈、典型手鼓节奏、不同版本歌唱音像的学习,都紧紧围绕《青春舞曲》歌唱学习主线。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了解、感受、表现、创作”等过程,充分展示了拓展内容的同一性,使课堂内涵显厚度。它就如一篇优美的诗作,首尾呼应,气韵贯通;又如一首美妙的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
三、把握“以音樂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拓展见“深度”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音乐基本教学理念。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4] 所以,拓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时机的切入、拓展内容的呈现方式等都要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的目标,使教学拓展更有“深度”。
1.“形”中见“神”
音乐课堂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即有拓展的材料,更要有内在的“神”,即通过拓展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课堂获得最大效益。
在《第五(命运)交响曲》欣赏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回顾奏鸣曲式结构,然后进行呈示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欣赏。教师从音乐本位出发,让学生在“听、唱、画、动”等实践中体验两个主题的不同特征及相互联系。其中主部主题教学设计为:直接引出“命运动机主题”,通过“画旋律、唱旋律、动作表现”等手法深刻体验悲剧命运来临的情感,接着让学生完整倾听主部主题。在讨论主部主题音乐特征时,教师提问道:“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前就已经患了耳疾,他已经感觉到不幸的命运加快脚步向他走来。贝多芬是怎么说的呢?”紧接着教师出示主题谱让学生再次倾听音乐,此时教师通过指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以贝多芬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向它屈服”结束主部主题的教学。在展开部的教学中,重点关注音乐力度的变化。教师边让学生听音乐边用指挥手势帮助学生明晰音乐力度的变化,然后出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四个小节的总谱,从音符标记中再次看到贝多芬作品强烈和丰富的力度变化,从而告诉学生,是贝多芬最先把“戏剧性”融入交响乐的创作中。
以上案例,所选的拓展材料很简洁,分别为奏鸣曲式结构知识、贝多芬失聪病体描述、贝多芬的一句名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四个小节的总谱。这些内容通过巧妙的呈现方式适时地点缀在教学各环节,学生们在实践中感知、体验、表现音乐,在讨论中深化情感体验,在“节奏、旋律、力度、声部、曲式结构”等音乐本真的学习中升华审美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电影,美感中显深度。
2.“平”中见“奇”
看似平常的拓展教学,只要教师恰当引导,就会使课堂活力四射,这就是平中见奇、凸现深度。
还是以黄梅戏《对花》歌唱教学为例。执教教师通过“师生用黄梅戏音调问好——倾听《对花》音响并观看戏曲表演——了解黄梅戏发源地及黄梅戏有特色的吐字发音——演唱歌曲”进行教学。而后进入拓展延伸环节,执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在你脑海中,还有你熟悉的黄梅戏唱段吗?于是,《天仙配》《牛郎织女》的电影名就从学生口中流出。教师紧接着唱出《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第一句,学生马上接唱第二句。在接唱中,老师提示学生在吐字上注重黄梅戏的方言,行腔关注起拍明朗收尾轻柔。最后建议就用这个旋律来唱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于是出现了以下师生对唱:
本堂课在学生自发的掌声中结束。
这节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教师仅仅用了一个问题铺设,不仅从理论上重温了今天的学习重点,而且燃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表现欲望,通过自创的歌词用黄梅戏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歌唱教学由先期的唱会歌奇迹般地上升到唱好歌、会唱歌、爱唱歌,达到了歌唱教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华.音乐课堂拓展教学研究[J].教育评论,2016,(4).
[3]宋江帆.找回迷失的音乐课[J].中国音乐教育,2007,(7).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