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传承与创新黄梅戏

2017-07-04 03:07
黄梅戏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梅戏戏曲传统

○ 王 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习近平主席近期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也曾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要尊重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用活传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现今传承与创新的力度不够。

戏曲艺术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熔铸了千百年来无数中华百姓人生观、是非观,是培养中华儿女爱国、爱民情怀的重要文化食粮。戏曲艺术伴随我们这个民族长久生存下去,而且还会有它光辉的未来。戏曲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最具包容性的一种艺术。黄梅戏又是当今戏曲艺术林海中一朵耀眼的奇葩。它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通过数代人的接力,顽强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现如今黄梅戏是我省蕴含深厚的文化品牌、是我国的重要剧种之一,并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响黄梅戏,打好徽字牌”更是我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黄梅戏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手段,结合剧本服饰,以故事情节为核心在舞台上演绎着历史或近代的人物喜怒哀乐。黄梅戏虽然不同于京剧艺术那般流派纷呈,且各有传承。在其漫长而纷繁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不断繁荣和发展,百花争艳、交辉相映、丰富多采。以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吴琼等为代表的黄梅戏艺术家,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艺术的冲击,黄梅戏艺术的传承遇到了危机。影响最大的几所艺术院校,由于剧团改企取消原先的事业编制,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考生家长们都不愿自己孩子学习黄梅戏专业。各大学院出现招生困难,自己主动报名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每年都要派负责招生的老师提前到各个地区找生源,这就导致有先天条件的人不愿来学,条件差的或者根本不符合要求的都进校学习,另外黄梅戏表演艺术主要是以安徽省的安庆地区方言来演唱、念白,超出其地域在演唱和念白上就会增加难度,特别是安徽北方口音根本不适宜。在年龄上也没有严格把关。造成学生条件参差不齐,教学非常困难。年龄偏大韧带较硬,年龄偏小悟性差,基本功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五音不全,更令老师们头疼。黄梅戏的表演手段是以演唱为其首,不能开口唱该如何是好?难道培养出来都去跑龙套?当然,几届学生里也能遇到个别形象、个头、嗓音等条件优越的。但是受大环境影响,现在外面的干扰太多,学生们思想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有的就觉得唱戏赚不了多少钱,那些歌手没有什么艺术功底,嗓子也不是一流,唱一首歌就能走红,赚钱。我们从小练功练唱又累又苦;有的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不想学,成天待在网吧打游戏、聊天;有的家长盲目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抱着来拿个毕业证的思想;渐渐地整个班学生都会出现被动的学习态势,成绩提不上去。老师们因工资待遇不高,生活压力又特别大,教学态度也因此有所转变,由积极变为消极,部分老师在外办起了培训班、带小课,主要精力放在校外的教学上,因此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下滑,每届毕业生的质量令人堪忧。这些情况现在省内几所艺术院校都存在,这些问题极度影响到我们黄梅戏的传承。

没有传承哪来后面的创新发展?我们首先做的就应该是传承,所谓传承就是承接好传下去,我们的老艺术家能够发明创造出灿烂优秀的黄梅戏艺术,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手中传丢了。戏曲艺术总有大众化的渴望,在与当下观众的碰撞与交流中保持自己的活力。传承需要国家政府戏曲艺术大力支持,需要我们对传统优秀的黄梅戏艺术进行大力宣传,让普通人们易于接触到,才能培养普通人们对黄梅戏的兴趣。目前政府已积极采取了措施,省内各所中小学都已安排戏曲进校园活动,并筹备编辑校本教材,这是非常好的举措,对我们戏曲艺术任何剧种的传承都有着必要的帮助。

在传承与创新中,“传承”是第一位的。虽然说传承的地位如此重要,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创新。而是只有做好了传承这一工作,才能更好地创新。黄梅戏艺术的重点是符合时代规律的创新发展,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格,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坚持传统性、保证创新性、符合时代性,追求大众性,应当是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之路。如何使黄梅戏实现现代化?如果继续按黄梅戏开山之作——“老三篇”那样去创作和演出,就会有一种落后时代之感。

笔者以为:第一,注重培养戏曲传统继承人,并要对其加强保护。传统戏曲的继承人是保护戏曲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方面,要积极给予传承人鼓励与嘉奖,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这也是建立他们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继续为黄梅戏传承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还应当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责任,保证黄梅戏的传承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第二,各级政府要出台保护政策和计划。对于获得突出成绩的剧团应当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嘉奖,并要对其发展的方向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引导。第三,戏曲艺术是典型的“活态传承”,一代代黄梅戏演员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加强从前辈艺人身上学习获得艺术沿传的意识,在与观众互动中获得反馈和精进。演员们根据自身技艺与理解,才能演绎出各种表演艺术风格。有了这些特定、固有的程式和模式,才得以传承和保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戏曲的创新应顺应时代而创新,在保证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随着人们审美的角度的变化,黄梅戏的创新应调适并提升现代的审美趣味,我们可以从京昆大戏中去吸收和借鉴,但不能按那种模式去创作和演出。应从内容出发,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交汇点上走一条新路。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艺术进行慎重而积极的审视、鉴别和选择,使戏曲在人文审美上回归传统,让历史更加精炼地浮现和融合于当今社会,尤其是如何保持个性和艺术特质,让优秀作品拥有更多观众,让更多的年轻一代走进剧场。这条路需要我们去探索,必须往前走、出路和希望都在前面。

在创新的时代,黄梅戏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有历史赋予它的使命。所谓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说在新兴剧种中黄梅戏更富于进取精神,更富于变化。它在建国以后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老三篇”的时代,是黄梅戏成熟的标志和第一个高峰。进入新时期以来,黄梅戏又进入第二个高峰。呈现出大量优秀剧目如《秋千架》、《未了情》、《风雨丽人行》、《无事生非》、《逆火》、《孔雀东南飞》、《徽州女人》等展示了自己的丰硕成果,并涌现出众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优秀演员。笔者以为,黄梅戏创新必须要顺应时代,并且还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再创造经典剧目。经典剧目是戏曲领域的瑰宝,是现代戏曲发展创新的重要参考文献。所以,应当积极使用好经典剧目,在充分了解其创作的时代或者背景之后,对这些剧目进行必要的再创造升华,以提升经典剧目的生命力。第二,加强黄梅戏表演和创作人才的培养,这是保证黄梅戏具备强大发展生命之源的前提。第三,广泛吸取各民族和民间戏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在保持戏曲共性的同时,应当汲取各大剧种的优秀成分,这既是黄梅戏得以继续存在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具备可持续发展创新的必要策略。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激励黄梅戏表演艺术的传承、发扬、推广、普及;将进一步推动黄梅戏艺术文化的实践、进步与发展,同时更彰显出黄梅戏走向新的高度和新的繁荣。

归根结底黄梅戏的创新是观念的创新,它牵涉到对艺术规律的正确认识,我们要不断理清和拓宽思路,建立在回归戏剧艺术的本体之上,建立在尊重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要结合作品内容深入探索艺术形式,把现代意识与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着眼于内容,着眼于人物,以此找出适合内容与人物的特定形式,替换古典美的美学观念及表演观念,用于传承传统戏,改革传统戏,创作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使黄梅戏的创新与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戏曲的民族瑰宝绽放出魅力的光芒。从事黄梅戏表演艺术工作的我,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创新抱有极大的期望,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黄梅戏表演艺术一定能迎来它更辉煌的明天。

猜你喜欢
黄梅戏戏曲传统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