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圣
议论文强调思维的辩证、判断的准确、层次的清晰、推理的嚴密,所有这些离不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善于运用这些议论句式,能让你的议论文增添亮点,更好地表达思想。优秀的议论文在深入议论时,往往形成一些基本招式和语言表达范式。在议论文写作中,如果能够注意这些表达范式,再辅以句式的变化与灵活搭配,文章就会摇曳多姿,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2014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佳作
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我们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我们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口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需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此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紧扣“青春”“永恒”展开,完全切题。
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提出一个相当新颖、深刻的中心论点: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种概括和提炼,符合青春的本质特征。的确,青春绝非“驿站”,纯然是怀着不识愁滋味的乡愁、载欣载奔、寻求心灵家园的那种诗意、那种愿景和那种神乎其神的“状态”!在匆忙答卷的考场上,能机敏地发现和捕捉如此精彩的论点,难能可贵。
此文的又一长处,在于分解出不同视角的分论点:要保持青春的状态,必须拥有乐观开朗的心;要学会“忘记”;要多一份沉稳。这里的“学会‘忘记”,相当中肯,颇富东方智慧,估计很少有考生能提出来。
如今的高中生写议论文,多不会“分解”和“剖析”,巷子里扛木头——直通到底:除了中心论点,还是中心论点!此文可供借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
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语言的深刻与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深刻与丰富多彩的反映。想要写出深刻的议论文,就必须学会运用以下句式。
1.采用“有人说……,可是”句式,先破后立,使说理更全面。
一般来说,在提出一个正面的观点或论题后,要“反过来想想”“换个角度想想”,这样就可以借助“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如果(假如说)”列出不同乃至反面的观点,或者形象生动地虚拟我们想要予以肯定或否定的那种情形,以显而易见的假定事实辅助说理,通过分析论证或驳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议论性在说理、分析时不妨先“退一步”,可以“先肯定,再否定”,也可以“先否定,再肯定”。“退”是一种“姑且承认”,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这也就是一种以表面退让的形式为下面的进一步分析、议论打下基础、埋下伏笔。恰当地运用“即使”“如果”“固然”等表示让步的形式,采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迂回”战术,可能会使我们的说理、分析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借助这种形式先提出一个反面的观点,通过驳斥使自己正面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请看一篇名为《简单的幸福》的作文开头:
“你最想要的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恐怕都是幸福。幸福,它看不到,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它就像一捧细沙,到你用力抓住时,它却从指缝间溜走;它又像一阵风,没有先兆的吹来,即刻又不见了踪影。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
有人说,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了幸福。可是有的百万富翁锦衣玉食却惶惶不可终日,有的牧民仅能食饱穿暖却赶着牛羊唱起了悠扬的山歌。他们到底谁更幸福?
还有人说,拥有了成功就拥有了幸福。可是如果这幸福需要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拼搏来换取,要以无数次失败和苦涩的泪水为代价,又有多少人愿意得到这种沉重的幸福?
文章在第一段结尾提出“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这一问题之后,并不接着就作出回答,而是用“有人说”“还有人说”的形式列举两种观点,并且进行分析论证,在审视驳斥之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正面的观点。这是一种先驳后立、从批判走向建设的论证思路。
2.采用“不是……而是”句式,辨清易混概念,使认识更清晰。
用“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并列复句,辨析需要分析阐发的话题概念与其他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与一些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使自己的话题概念更加清楚,使认识更加深入。endprint
宽容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更不是刻意放纵自己的错误,而是面对人生保持的一种冷静与理智;是面对人生不如意的一种豁达大度,是面对人生挫折超然处之、坦然视之的一种良好心态。没有这种心态,没有这种冷静和理智,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取得成功;没有这种豁达大度,我们也很难想象他会宽容别人。(《宽容自己》)
本段文字,作者围绕“宽容”这种心态,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句式,明晰了“宽容”的真正内涵。
3.采用“对于……来说,”的句式,进行纵横向拓展,使说理更具普适性。
要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诸方面,借助“对于……来说……,对于……来说……”的句式,就可以进行多方面纵横拓展论述,从而使所讲的道理更加全面。请看一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文片段: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对于诗人来说,一粒沙子却可以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对于女词人李清照来说,早年的她生活安逸,爱情甜蜜,因此她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南渡之后的她饱受战争离乱之苦、丧夫之痛,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么?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采用了“对于……(来说)”句式先从常人到诗人,进行了横向的联系,强调了不同的主体对统一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接着又以词人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的生活与情感的变化进行纵向联系,强调即使相同的主体,在不同的境况下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最终纵横交错地论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心论点。
4.采用“诚然,……,但(然而)”句式,进行逆势转折,使说理更具辩证性。
议论既要把一个观点讲得清楚明白,又要使说理让人心悦诚服,我们就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充分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又辩证分析其不合理的一面,以“诚然,……,但(然而)”这样的句式,对前面所议的内容进行审视拷问和拨转反正,会让说理更加辩证,更具说服力。
5.采用“何尝不……”句式,逐层深入,使说理更深刻。
这是借助类比联想法使议论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请看下面这篇《天平和七弦琴》的文章
片段: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迷失双眼。这时唯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浊的未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拨开习惯和感情上依赖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轨。
“何尝不会变化呢?”“不也是如此吗?”把相对独立的联想段落有序地衔接,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形成鲜明的论证思路。
1.请根据下面这篇2015江苏高考作文的内容,采用“不是……而是”句式在原文横线上补写两个表示观点的句子。
智慧蚴境界
当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可以悠然吟出意韵深远的佳句时,我们便说他拥有了智慧;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时,我们也说他拥有了智慧。智慧作为人内心的闪光,总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缤纷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间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理的真相,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
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智慧不是学校教育中书本的内容,它与知识或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智慧到了這种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学。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了清贫安逸的闲云野鹤。古代德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庄子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一个人的心灵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时,这种糅合了静与慢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都还未来得及拨开心头的迷雾。
“什么是智慧”的争辩绵延千年,智慧的内涵无限地拓宽。今人窥古人的书卷以收获智慧,成了一种时尚捷径。殊不知这样的体悟或许只是入门。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关心灵,事关生命,瞄准的是一个圆足的灵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