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筱芸
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是每位数学老师奋力追求的目标。可精彩从何而来?笔者以为应从学生的奇思妙想中来,从教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中来,从溢满浓浓情感味道的氛围中来,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汁原味中来,也就是从教师巧妙把握动态生成资源中来。
一、什么是动态生成资源
所谓“动态”是与“静态”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都是不断变化的,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复杂多变的“场域”过程。所谓“生成”,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它与预设相对应。它没有既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偶发性、不确定性、随机性等特点。所谓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里的“新问题、新情况”就是动态生成资源。
生成的核心就是创造。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创造性价值意味着对预设的规范、目标和流程的超越、拓展、补充、延伸和具体化,即意味着师生共同体的发展和生长。
二、把握动态生成资源的前提条件
1.课前精心预设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精心预设可以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平台。我们只有在教学设计阶段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敏锐地捕捉生成点。冷静地分析其对教学的价值,选择适合的应对策略,调整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感受自己“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激发更多的新思想和创意。
动态生成为精心预设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可行路径。因为我们为达到预期目标所进行的不应是唯一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是多维的、灵活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
2.营造和谐氛围
动态生成的出现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即民主和諧的教学氛围。我们在课堂上,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另类的声音;以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对孩子的疑问给予积极应答。在师生双方轻松、活跃、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意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为触发动态生成资源提供外在环境支持。
3.敏锐洞察甄别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科学而合理的倾听、判断和选择能力。因为对于动态生成的每个新问题如果都逐一详细解答,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挤掉学生潜心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们通过观察和倾听,对教学信息的适当程度和价值进行权衡:哪些信息需要通过讲解以强化认识?哪些问题可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哪些问题涉及面很广,可让学生在课外拓展?……这样通过对信息的判断、分析、比较,我们才能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准确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几项具体措施
1.善于启发,引领资源生成的方向
教学中,学生的提问常会触及知识的内核,但学生的认识并不全面。这时需要我们恰当启发,引领动态资源生成的方向,以领略数学知识的本质。
如在复习“小数读法”时,一生问:“为什么小数点后面要分开读?比如13.51为什么不读成十三点五十一?”显然,这个问题没有被预设,但又触及了知识的内核,是一个生成资源。“这应该是一种规定!”“为什么不规定读作十三点五十一?”学生非要合理解释,难能可贵!“你们说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可他们双眉紧锁,满脸迷惑,期待我的帮助。我启发道:“大家能否想想每个数位所表示的含义?举例说说。”“15.15,整数部分15表示1个十5个一,小数部分不表示1个十5个一,而是1个1/10和5个1/100。”“看来,从意义上说这样读是不妥的。”一生突然顿悟:“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部分末尾加上或去掉0,大小不变。如按整数读法模糊不清了。13.51读成十三点五十一,那么13.510就读作十三点五百一十。五十一怎能与五百一十相同呢?所以应分开读。”互动争辩后,学生恍然大悟。
这样,面对这一生成资源,教师适时启发,让学生按正确的方向寻找合理解释,数学的本质渐趋明晰。
2.耐心等待,给足资源生成的时间
教学中,当我们认为自己提供的材料符合学生认知起点,设置的问题适合学生探究,但学生还没有深入思考,这时,较好的选择就是给他们时间。
如认识三角形后,有一道题:一根铁丝,可围成一个边长6 cm的正方形。如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几cm?多数学生这样列式:6×4÷3。可有个学生这样列式:6+6÷3。所有学生都看呆了,脸上写满疑惑。可我却很高兴,因为这个同学的想法太独特了!我没放过这一生成资源:“能理解这个算式吗?”“如果不理解,同桌商量商量。”时间是智慧成长的土壤。半分钟后,有学生兴奋地说:“他是把正方形中的三条边作为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把正方形的最后一边平均分成3份,分别加在其他三条边上。”掌声雷动……
细细品味该片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交流,实现智慧共享,并通过这个生成资源,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了正方形和三角形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对应边的变化关系。看来,适当的等待和引导,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往往会起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生成的学习成果才能丰满充实。
3.善待错误,确保资源生成的空间
错误也是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如以错误为镜,可知教学得失,我们可巧妙利用错误并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为有意义的教学服务。
如教学平均数时,出示:第一组有28人,平均每人折2个纸鹤;第二组有30人,平均每人折4个纸鹤。两个班平均每人折多少个纸鹤?
学生主要有两种解法:endprint
①(28×2+30×4)÷(28+30)②(2+4)÷2
比较这两种解法,当然第一种方法是对的,但是第二种方法也有合理的成分,学生主要运用移多补少的策略。针对第2种解法,多数学生认为是错误的,那究竟错在哪里?学生也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就以这个错误资源的出现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平均数的本质。“这里的2表示什么?”“2表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折纸鹤的个数。”“也就是第一组每人折的个数都可写成2,4可看作第二组每人都折了4个纸鹤。如下图:
“看看这个表格,在一一对应互相帮助之后,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果然发现,第一组有28人,第二组有30人,在一帮一之后,第二组的29号和30号同学由于没有帮任何人,折纸鹤的个数仍是4个。也就是一帮一之后,所有人的个数并没有变得一样多。那怎样才能让所有同学折的个数都变得一样多呢?”
有的学生说:“把29号、30号同学折的个数多的再拿出来平均分给所有同学,即(4-3)×2÷(30+28),这样每个人平均折的个数就是(4-3)×2÷(30+28)+3的得數。”
这时,有学生就说:“这太麻烦了,不如把所有纸鹤个数加起来,然后除以总人数。”
“那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2+4)÷2这样的方法计算呢?”
由于表格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两部分人数相同时,两个平均数加起来除以平均数的份数是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策略。
这样,教师在学生不合理的方法中敏锐捕捉到合理成分,并顺势放大了这一内容。在这个教学细节的处理中,不仅使全班同学经历了一场关于平均数本质的思维洗礼,更重要的是,善待错误,寻找闪光点的做法,传递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耐心和自尊心的呵护。
4.顺应思维,凸显资源生成的本质
教学其实是一种合作沟通的活动,沟通方式很多。其中顺势而导、不着痕迹地沟通,让学生头脑中粗略、零散的经验整理提纯、抽象概括为数学的知识,以自然凸显教学资源的本质,应是我们普遍追求的方式。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开始让学生指角,全部都是指角的顶点。面对学生这一粗略的认识,我紧紧抓住这一资源:“你们指的角似乎是这样一个图形”,顺势在黑板上画一个点,问学生,“这是角吗?不是,那这是什么?一个点,对呀,你们刚才指角的时候,不就是指的一个点吗?”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顺势而导:“看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不仅要指这样的一点,还要指出什么?”“还要指出两条边!”这样,数学中的角的本质——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不就凸显出来了吗?
这样,通过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不是要形成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或套路,也不是引导教师掌握一些控制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而是打开一种思路,将着眼点放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带来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满足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上,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活力,让数学课堂因为精彩而成为学生真正向往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