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摘 要:传统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存在种种弊端,阻碍了教学的发展。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重构新型师生关系。即通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与学生一起学习,承认错误,与学生用“心”交流;说“对不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的方式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后现代主義;打破权威;民主平等
后现代主义是在反思、批判近现代文化、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多元,主张开放、创造,否定中心、等级等理念,为审视当前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主义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理解融合的关系,这样教师和学生最终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达到生命的完整,这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共识。而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除了教育管理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必须作出一些改变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崇拜。
这里的权威主要指教师的权威,不少孩子从入学前就从家长那里形成一种观念,老师是很厉害的,要听老师的话。在一些学生眼里,老师就是“超人”。记得我教一年级时,有一次和几个孩子一起上厕所,学生竟然很惊讶,原来老师也要上厕所。因为有了对教师权威的崇拜,学生在学校中体会更多的是服从,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模仿、学习,在其内心中便很难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而一旦打破这种盲目的崇拜,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创造性就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他们面前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
一、鼓励学生质疑,与学生一起学习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应该以单一的先知后知关系、授受关系、主导主体关系等存在,而应该是互为因果、教学相长的互惠关系。打破崇拜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也是人,也可能犯错误。教师要主动引领学生去打破这种崇拜和迷信,而不是默认甚至利用这种盲目的崇拜。对一些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要求教师有一种胸怀、气度和境界。
二、承认错误,与学生用“心”交流
在后现代主义教育家看来,师生之间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教师就必须具有宽容精神,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日复一日地面对同样的简单枯燥,面对顽皮学生的“大错”“小错”,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种种矛盾,难免会出错误,会急躁。但如果能在冷静下来之后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教师“要面子”,学生也“要面子”,主动向学生道歉,并不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是更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
三、增加感召力,强化“魅力权威”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师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教师的威信来自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
现代社会新旧知识的更替日益加快,新知识、新理论、新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陈旧的、落伍的知识与观念不断被扬弃,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适应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教师更需要学习,更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同时,畅游在虚拟网络世界里的学生也需要教育者较高的感召权威,需要教育者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充满魅力的个性去打动学生,达到学生心灵认同的目的,并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趋向性,从而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现在经常有同事问我:“也没感觉你那么凶,你们班学生怎么那么听你的话,你到底是怎么治学生的?”我总是笑一笑,对他们说:“因为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我和他们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他们感觉到了,所以也尊重我。”
是的,把真诚表达出来,打破对权威的崇拜,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需要威信,一个在学生心中没有威信的教师是失败的教师,教师的威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形成。树立教师威信与提倡师生民主平等并不矛盾。
“在小学里,教师的威信更多来自于教师的人格和爱心。”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的威信不是来源于他的绝对权威,而是来自于教师的爱心,对待学生的态度。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处理师生关系中,教师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2]高芳.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大东方,2015(10).
[3]朱艳,张雳.构建新课改下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