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7-07-03 19:14张娟娟
新课程·小学 2017年5期

张娟娟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又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为例,简单阐述一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激发。小组合作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其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学习的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语文教师要发挥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并提供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平台与空间,从而真正地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学习,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通过分工合作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对于题目类似、难度相当的问题,大量重复的工作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学生可以完成其中的一小部分,然后再通过小组的汇总整理来得到完整的答案,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也有助于课堂高效教学的实现。

例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地阅读课文,了解整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然后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哪几件事?(2)课文主要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写刘老师的特点?(3)刘老师在我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通过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提出这几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自主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在文章中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再经过汇总交流,使得出的答案更加全面,也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成效。

二、讨论交流,分享成果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讨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与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发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深入,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并且,小组成员在分享自己的答案时,他们也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而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更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的内容,对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与个性特点进行描述。由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是十分紧急的状况,那么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分配角色,将课文中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从而让学生体会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使其更好地感受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找几名学生为代表回答问题,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设计接下来的教学,以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充满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

三、关注过程,有效评价

大部分教师觉得语文是一门十分简单的课程,其实不然,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也是需要下一番夫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从而真正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欲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诫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从而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对于这则寓言的内容,学生都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其象征意义,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如:“这则寓言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少年对吴王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吴王听懂了吗?……”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思考探究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关注学生的探讨进度与方向,并及时地给予指导与鼓励,从而通过教师的有效反馈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师生的交流来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手段。语文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设计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對学生进行中肯有效的评价,为其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淑文.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

[2]梁黎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品质的研究[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7).

[3]钱艳丽.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