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的理念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中已根深蒂固。然而,有些教师过分重视新课程新的数学活动形式,忽视新课程理念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精神实质。教学过于形式化,教法过于呆板化,问题过于细致化,练习过于单调化,而导致课堂实效不高。因此,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的有效性,学生的主动性,數学活动的体验性,练习的多样性方面入手,以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活动;有效性
一、影响数学活动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1.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致使课堂缺乏数学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起点应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而,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为了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考虑的都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认为创设了新颖的教学情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更有新意。认为只要具备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课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节好课。
2.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化,致使教师缺乏灵活处理教学生成
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分一分”,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在学生得出半个时,她让学生创造一个数字来表示时,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有■的,有■,有■……就是没有学生想到用■来表示,一直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答案,她急了害怕打乱了整个数学过程,就自己将答案给出,就继续往后讲。可以想象这节课能精彩吗?如果这位教师把眼光放宽一点,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引导,问他们为什么会创造出这些数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播放一次分的过程,指导学生再仔细观察一次并加以提示,也许学生就会想到用■来表示,实在不能想到时,也可以不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到底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学习“分一分”,教学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3.教学问题过于细致化,致使学生缺乏数学思维的过程
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按照自己的设计层层深入,一个环节扣另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进行,将一个大的问题细化成不同的小问题,学生就这样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学生在这样被动的环境下完成了学习,学生的数学主动思维过程没有了。这样的数学活动精彩吗?
4.课外练习过于单调化,致使学生缺乏知识获取的乐趣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业仍停留于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的作业模式,在这种单调的练习中,学生成了作业的工具和应试,这种作业练习让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深深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1.数学设计应从数学现实出发,让学生构建知识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一方面要基于经验的活动设计,即通过对实物学具、教具的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再加以抽象、概括。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设计这样的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进行一项比赛,老师这里有两种白色的纸发给大家,请给涂上颜色,先涂完者为胜。
生1:我不同意,因为纸的大小不一样,涂大的肯定输。
生2:我涂小的肯定会赢。
师:同学们还真有眼力,没涂色就知道输赢。那么,决定输赢的关键是什么?
生:纸张有的大有的小,大小不一样。
师:纸张的大小不同,它就是我们数学学习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面积。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我们的桌面、文具盒面、数学书的面,比较它们的大小。(感受面积的含义)
这样让学生借助活动经验形象地感知面积,使“面积”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中逐步分离出来。
基于旧知识的活动设计,即从旧知迁移到未知,再加以应用。如:小数乘法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将乘数是小数的乘法转化为乘数是整数的乘法,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在数学活动中轻松构建知识。
2.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整合学习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
我在教学“派车”一课时,教材中创设了乘车去机场的生活情境,而对我们农村班级的大部分孩子来说,对去机场这个情境比较陌生,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设计了去三溪脐橙园这一生活情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爱家乡之情,又贴近了学生生活,并利用课件分层出示,既为学生寻找发现数学信息创设了条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之中。
3.增强问题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表明,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例如,教学“3的倍数”时,我与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我让学生随便写出一个整数,我都能很快准确地判断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经过学生的验证,他们十分惊讶老师的神速。这样不但让他们产生了好奇和疑问,也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怎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强调活动数学化,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如果将数学解释为一种活动的话,那就必须通过数学化来教数学、学数学。他认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数学化,即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光注重数学形式层面的教学,而应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即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问题、去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升思维水平。
5.课外作业形式灵活,促进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他们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要形式多样,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因此,课外作业的形式应多彩多样,且有实践性、针对性、创新性,如数学小报,课外收集,课外调查,数学日记等。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虽然影响数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较多,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将有效的数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经验,与数学思考活动化,数学化,多样化等因素有序地整合,就能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