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摘 要: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大多数仍为独生子女,生活中受到过多宠爱,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打击能力等本身就比较弱,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小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现如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得不到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后果不堪设想。从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入手,探究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但大多数家长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即使家长感觉到孩子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导,却苦于不懂方法,束手无策。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学校就承担着更多心理教育方面的责任。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在城市,邻居间互相不熟,孩子从小接触的同龄人就很少,导致缺乏与同龄人沟通的技巧与经验,上小学后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所以大多数小学生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包容与谅解他人,缺乏分享与谦虚的精神。一旦小学生不能正常与人交往,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交流,开心的事情无人分享,内心的苦闷也无法宣泄,那么很容易孤僻、抑郁或患上其他心理疾病。
2.价值观与人生观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中还发现有比较严重的攀比现象。调查发现,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父母言传身教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小学生拥有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不仅是互相攀比的一个导火索,更是接收各种网络信息的工具。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又缺乏独立辨别信息的能力,所以在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偏差。
3.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虽然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但小学生的课业压力仍十分繁重。因为“早教”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在孩子两三岁就开始要求其认字、背诗、学画、学琴等,甚至开始进行双语教育。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学习素质整体提高了,在此情形下,一些教师顺势加快了学习进度,提升了学习难度,但是没有考虑到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无法适应的。这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心理压力过大,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缺乏合理的家庭教育
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家长们忙于工作、赚钱,回到家中谈论的也大多是这方面的事情,缺乏与孩子的认真交流和沟通,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而且,孩子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理能力,遇到事情不主动想办法解决,只会寻求父母帮助,产生依赖心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重视度不够,也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所以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明显缺乏的。
2.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全面
很多学校虽然很早就已经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已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一定的引导,教学生学会自尊自爱,人格独立,善于交流,但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不够,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很容易被忽视,而且学科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小学生平时细节上的表现观察不足,关注不够,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情况不够了解。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应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近期的生活学习状况,包括学习状况、交友情况等,如果沟通中发现孩子遇到学习压力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另外,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便是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孩子感觉到困惑,家长就要足够重视,并耐心、合理地引导。
2.加强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所以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各学科一线教师也需要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所以除了培养专业小学心理课程师资以外,要加强对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知识培训,使教师可以用更科学的方法观察了解学生、引导教育学生。
3.学校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
小学要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倡导团结、友爱,经常开展一些心理教育讲座和课外集体活动,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的形成,更有利于小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更是小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要通过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小学生,为祖国的花朵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彦江.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2):77.
[2]李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学周刊,2015(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