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个性因素的构建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且可行的。
一、个性因素构建的必要性
1.教育现状及社会因素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学生的厌学比例高达43%,且厌学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亦是如此。现代化媒体的普及,更是向语文的书本教学发起了挑战,读文学作品不如看电视,网络交流代替语文的交际等,夺走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感。另外,外语需求对语文的冲击,致使学生分配给语文的学习时间不够,精力投入不足。长此以往,语文将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尊重个性因素
语文课本所选每一篇文章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因素。对于学生而言,其个人的性格、经验、体悟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就出现了课文中作家的个性因素与学生的个性因素冲突的问题。同时,作文教学也存在教师个性因素和学生个性因素的冲突。
二、个性因素构建的可行性
1.从客观实际出发,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個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受社会共性的影响较少,这个时期学生的个性不稳定,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2.从教育史上看,个性因素构建提供了成功先例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从心理学上看,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教育需求
皮亚杰认为,儿童本身具有主动求知的倾向,有内发性和主动性,教师的职责就是保护和充分发挥儿童的倾向,尊重儿童的个性,相信学生可以在一定目标要求和监督下完成自我教育。
三、个性因素构建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个性因素,尊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呢?
1.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现代教育的方向取决于学生的“学”,先要了解学生能否学与愿学,然后才能设计如何教导学生学习。
“以学习者为中心”一直是一些教育思想家的理论核心。杜威指出:“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的集体。”因此,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的开始。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在因材施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承认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注意了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有目的的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志向。第二,个别观察。从学生言论了解学生特点是重要的,但为避免片面性,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判断还有片面性,应对其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查,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才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全面了解透彻。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中子路、冉秋提出同一个问题“闻其行诸”,孔子的回答却相反,公西华不明白原因,孔子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一具体生动的事例,表明了孔子善于区分不同人的个性,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做得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另有一番景象。
3.创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安全是心理自由的前提,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怕别人讥笑,不隐瞒、不压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是教室,而现在的教室环境统一而缺少个性,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种亲近安全的氛围。如果把教室归还于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装点自己的“学习天堂”,那将会是另一种局面。有些地方的学校正在做这样的尝试,比如个性化的班名(“励志班”“宏远班”等)取代数字划分,充分显示出班集体的个性,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和创新。
另外,营造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和力量,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比如,培养团结互助精神,学校就应有组织或自发地开展集体活动;培养民主意识,学校中师生之间、教师领导之间就应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总之,诸如此类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芙蓉.运用阅读期待 提高阅读效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5(21).
[2]陶晓丽.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