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虹
摘 要: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而学习实际效果不佳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一个亟待突破的问题和瓶颈。从教师“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入手,着重分析了当前教师“教材解读”的问题所在,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重要性
“研读教材”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研读教材就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详细的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以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教师“教材解读”的重要性
1.“解读教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我们应从这几个学习领域出发,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研究,以便充分认识它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上一节课,不能单纯地就课论课,而要对小学数学知识脉络有个整体认识,做到心中有体系。
2.“解读教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教材是由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编写出来的,如果教师能将教材所蕴含的深意吃透,将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价值挖掘出来,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当地条件和学情,把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整改、补充,灵活处理教材。
3.“解读教材”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教材作为数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所以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尊重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前提下,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教学中,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完成。
二、当前教师“教材解读”存在的现状分析
我们很多教师站在如何教的角度设计教学,而没有思考学生是如何学的。如何尽快完成书本知识目标主宰着教师的备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教材解读”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不能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青年教师只知道一节课上的知识点,说不出这个知识点在本单元、本册其他单元、其他册教材中的前、后衔接联系情况,不知道更不会“立体”地读教材, 不知道一节课的知识点怎样穿成串、形成线,不知在哪条线上,不知道这条线在哪个面上,更不知这个面在哪个体上。往往就课论课,更容易偏信专家的一家解读,模仿者上。如五年级“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基礎上学习,更为后续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应用题打下重要的基础。而我们很多老师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不能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
有了一定经验的中年教师往往会受经验的影响和制约。这些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更多关注的是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视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指导, 忽视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甚至更多的教学凭着经验想当然地教学,更多的只关注了知识的现象。以前这样教没问题,但现在好像失灵了,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去深入思考数学本质。如“3的倍数特征”“年月日”的教学,我们以往只是让学生观察现象找规律,而为什么出现这些规律却从未思考过。
3.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
特别是新教师,普遍认为读教材是为了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为设计教案去理解教材,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过程作准备。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可能的学习困难、学生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如案例“三角形三边关系”:很多老师是让学生讨论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而教材主题意图是生活中几条路组成一个三角形寻找最近路线。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材解读中,主要存在整体观念的缺失、无法把握数学的本质、不能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等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上述总结出来的诸多问题,老师必须做到无遗漏地读出每页教材中呈现的所有信息,即教师要回答书上有什么;揣摩编写者安排这些信息的意图,即教师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弄清楚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思考教学设计,即教师要回答怎样做。
参考文献:
[1]孙国春.小学数学教材解读集体偏差现象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
[2]王成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16.
[3]李成芳.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的现状透视及解读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