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民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少学多”。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呢?
1.以读引读,读悟结合
“以读引读”,既指由读到这一类、这一篇或这一点引发了思考,并由此联想到相关的阅读资源及生活经验,也包括由此生发想去阅读更多的文章,探究更多的问题。在阅读中,我们提倡“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联系先前的阅读经验,让知识自由链接。
单篇文章可以由某一点的深入领悟辐射开去。“以读引读”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诠释理解。例如,在教学《<论语>二则》时,一个学生对“温故而知新”有自己的理解:“毛主席为什么要把《资治通鉴》读17遍呢?从他的批注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每读一遍就生出一些新想法,所以他会不断地读。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学生课外掌握的知识在这里发挥了诠释文本内容的作用。第二,对比质疑。例如,学习《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一个学生谈到:“周瑜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马上有人反驳:“这样看人是片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看出周瑜文韬武略、气度不凡!”由此看,“以读引读”会构成冲突和碰撞,但起着深化理解、打开思维、开阔视野的作用。第三,诱发欲望。例如,学习《围魏救赵》一课,学生以此为原点,产生了多元探索的欲望:有的同学想探究马陵之战是否也用到了此計策;有的同学想把其他使用这一策略的著名战役做系统梳理……
在单篇文章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把一单元或一类文章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例如,北京版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是一组写景的文章,在3篇精读课文学完之后,我们上了一节单元梳理提升课,旨在发现观察方式与文章的写作顺序及表达内容之间存在的关联。发现与提炼一类文章的表达规律,就可以读一类,引一类。
2.读热了就写,写最热的点
“读热了就写”,这里的“热”是一种思维和情绪状态,是在读中呈现出的一种“情感喷薄、文思泉涌、欲罢不能”的状态。按照落笔时机,“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当堂落笔,直抒胸臆。在课堂中,学生经过交流与碰撞,情感达到巅峰状态时,不妨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自由挥洒。二是专项探究,个性表达。学校鼓励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兴趣以及自己的特长开展个性化阅读。渐渐地,校园里还出现了一些跨班、跨年级的文学社团。在全校浓郁的书香氛围中,学生自然由读到写,逐步走上了“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创作之路。
本文系2015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生本理念下适学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B15042)部分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