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上好社会实践这堂课

2017-07-03 19:04新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积极性育人内容

新灵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强调要“知行合一”,学习要重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要重视实践育人。今天,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重视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参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尽管学校都在积极推动,社会各方也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大家的积极性并没有那么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问题。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几十个孩子乃至上百个孩子离开校园到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很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学校有很大的压力。二是缺乏经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费用,对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来说,政府买单是一个问题。三是动力不足。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除了上课,还要承担很多其它的工作,而组织一次有质量、有实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四是家长的顾虑。对于一些家长来说,要么担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耽误孩子的学习,要么担心会跟孩子的课外辅导班有冲突,所以不能完全支持并配合。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集聚智慧,积极探索,想办法、出主意,让学生上好社会实践这堂课。在具体实施中,不妨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集体组织和个体参与相结合。社会实践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参加,但在组织方式上可以灵活处理,有些活动适合学校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如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有些活动适合孩子们自己去,或者和同伴去,或者由父母带着去,如参加一些特色的博物馆活动,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行安排。

二是走进社会与亲近自然相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特别广泛,既可以在博物馆、纪念馆进行,也可以到工厂企业、社区,甚至可以在田间地头、大自然里,各有各可学、可看、可做、可动手实践的内容。走进社会,感受历史文化、民情风俗是实践;走进自然,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也是实践。

三是政府保障、社会参与和家庭分担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学校课程的必修内容,也是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从课时、师资、经费、资源等方面应该予以一定的保障,但是政府的一般保障是基本需求,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则需要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参与和分担去满足。比如,费用较高且又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出国研学、游学类社会实践活动,就可以考虑由家长来分担成本。同时,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事,每个社会单位都有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便利的责任。

由此可见,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采取靈活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才能让学生上好社会实践这堂课。

编辑 _ 付江泓

猜你喜欢
积极性育人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主要内容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