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梅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因此,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松》教学为例,与同仁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小学低段儿童语言储备较少,我们要帮助儿童选择优秀的语言材料,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小学低段课文中选用的古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是极佳的语言材料,如果忽略“读”,以讲解为主,学生学得无趣,还要借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读准字音,培养语感
朱熹《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对、读通是我们带领学生攀登的第一层阶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有层次的要求,如:前两遍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能力进行自学,克服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要求“第三遍读给学习伙伴听。”学生之间进行互查互纠,对自我学习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便于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有了这三遍的初读经验,达到了“读对”的要求,语感初步形成。
读出韵律,形成语感
一首诗就是一首优美的音乐,它的语言、节奏、音律都值得学生诵读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语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往往在他的文章中不自觉地引用歌词,这也是语感。语感要真正内化于心,我们就要让学习主体的“心”感知语言的“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一种美是直接的,不需要分析的,那就是韵律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在平仄的配合、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青松》一诗为五言绝句,它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笔者先后通过两次范读,先让学生听出朗读时的停顿,再感受加重、延长,并用相应的符号标出,两次不同感觉的朗读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古诗可以读得这么美。”学生根据符号,读出节奏,古诗的音律美便在心中滋养开来。古诗的读法很多,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读、唱诗的方法,让古诗不仅可以读美,还可以读得“好玩”。在朗朗上口中,语感逐渐形成。笔者还建议学生在课后玩跳橡皮筋、拍手的游戏的时候也可以用诗作词,感受这种韵律。
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形象和意蕴这两个高深的东西怎样才能有它可触摸、可言语的形象,还是通过“读”。“我们還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读。”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读的诗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时是这样做的:一个学生做青松,伸直双臂,一个学生用书本做大雪,作“压”状,边加书本边读“大雪压青松”其中“压”字读得尤为有力,做青松的学生接“青松挺且直”,读得铿锵轩昂。这样一演一读,不说诗的意蕴全在了,但青松的坚强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了,后面的记者采访环节中,学生的感悟说明了这一点。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冗长的分析,“读”便读出了青松坚强的形象,学生表达对青松的敬佩之情是发自内心,语感进一步增强。
读背古诗,加深语感
“对于古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有了前面的“读”,学生对古诗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对诗中意蕴的喜爱,此时他们迫切想要的还是“读”,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对青松的赞美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眼前的诗化成了一幅“青松傲雪”图,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了然于心。相信当他们某天再见到大雪下的青松时,必定还会吟诵起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靠老师逐字讲解古诗的意思来学古诗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教师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古诗文读出花样来,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乐趣,感悟诗词的深度,在“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语言、形成语感,可以说,这语感是“读”出来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