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坚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信息资料的搜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在学习中成长。因此,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品德课大多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课前资料的搜集。事实上,大多数品德课老师都有课前搜集资料的意识,但往往有任务布置,没有过程性的指导。那么,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课前搜集和整理资料呢?笔者在此谈一谈个人观点。
明确分工,提高效率
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前,教师未作事先分工,必然会出现资料杂乱、零散、重复、遗漏等现象。因此,按学生的兴趣组织学习小组,确定组长,选择小组搜集的内容,这样每个小组所搜集的资料就不会重复。
在教《首都北京》时,笔者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了解北京,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提出可以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国际大都、名胜古迹、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一个感兴趣的内容,把选择相同内容的同学编成一个学习小组,并让大家推选出组长。这样,同学们就自然地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是知名学府调查组、国际大都调查组、名胜古迹调查组和京剧脸谱艺术调查组。这样分工合作,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了解北京,效率就比每个同学都要搜集几个内容的资料要高很多。这样有的放矢,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效率。
降低难度,便于操作
课前资料搜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操作。小学生年龄小,搜集资料的本领偏弱,尽管已经分工好,明确了资料搜集的方向,还是不能很好地找到有代表性的资料。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去搜集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料搜集活动更具质量,提高品德课堂实效。
笔者常用的方法是将“搜集内容细化为一个个问题”。在教《首都北京》一课时,笔者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工作单,要求学生根据工作纸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资料的搜集。以下是各小组的搜集内容:
“知名学府调查组”的工作单 ①北京有两所全国知名的学府?你知道是哪两所吗?它们在全国高校的排名分别是多少?这两所高校分别有什么特点?②这两所高等学府为祖国培养了哪些人才?你能找出几个我们熟悉的名人吗?他们为祖国建设做出怎样的贡献?③除了这两所高校外,北京还有很多知名的学校,你们能说出一两所学校名称吗?
“国际大都调查组”的工作单 ①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有不少现代化的建筑。鸟巢、水立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请你找出有关的图片,并了解这两座建筑采用了什么高科技的建筑方式进行建设。②除了鸟巢、水立方以外,北京还有不少现代化的建筑物,请你找出有關的图片让大家欣赏。
“京剧脸谱艺术调查组”工作单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历史。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的“国剧”。在表演中,京剧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你知道它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怎样的性格特征吗?
“名胜古迹调查组”工作单 北京的文物古迹很多,有六项古迹被世界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分别是: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周口北京人店遗址。请你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咨询长辈、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一至两处名胜古迹的情况。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的调查有了具体的方向与内容,降低了搜集资料的难度。
围绕主题,筛选提炼
其实,搜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不能直接拿来做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才完成了第一步,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二是因为“大杂烩”的资料会让学生消化不良。接下去要做的是“认真筛选”,即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材料进行重组,让观点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上《首都北京》一课时,笔者虽然已经给每个小组列出工作单,但当检查各个学习小组调查的资料时,发现学生找到的资料依然不可胜数。光是“知名学府”小组找到的从北大、清华这两所学府毕业的名人就有上百个。资料搜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向同学交流汇报自己的成果。这么多的资料,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分钟里面进行交流?经讨论,学生认为选择大家知道一些却又不够全面的,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有联系的,或是最能反映事实特点的内容来作交流。按这样的标准再次阅读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学生就懂得如何进行资料的取舍与重组了。
课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围绕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既是师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又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真正做到在学习中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邓世昌纪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