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恰当切入口成为诗意课堂的突破口

2017-07-03 16:48秦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切入点题目课文

秦峰

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出现了一种僵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表现在虽然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讨论交流的能力的提高,但是也有把课堂变成单纯的以掌握教材知识为目的的场所的倾向;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贯的明显的板块倾向——有的是师生活动的明显板块: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点拨指导、拓展延伸,层次分明,逐层推进;有的是教学设计的明显板块:整体感知、内容分析、主题探究、语言鉴赏、运用训练。这样的结构由于易于为教师掌握而较为流行。

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语文课堂的诗意,尤其是忽视了语文课堂所必需的艺术性,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熏陶的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其实,我们的教学应该追求一种流畅感,而不是一种切割感。在教学一篇课文时,要以文章的特点以及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出一个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这个切入点为重点,为主干,而蔓生出枝叶,从而有效的完成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一篇文章教学的根本任务。

在教学中尝试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章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一、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要手段来表现社会风貌的,所以毫无疑问完全可以以体会人物形象为主要线索,连缀起对情节和环境的理解来设计教学的环节。

对于《台阶》这篇文章,教参对人物形象分析比较细致,但是笔者觉得文章其实写出了一个典型的农民的形象,写出了一个尴尬的可亲可敬甚至可怜的一个农民的形象。让学生跨越时代的距离去理解一个可能和他們离得比较远的一个人物形象应该是教学的重难点。

首先,根据学生比较熟悉的农村某家造一个高出邻居的房子常常会带来不愉快的事情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台阶》中作者笔下的父亲,看看一位农民“父亲”是怎样的形象。然后让学生交流三个问题来理解父亲的形象: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他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为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其实这体现了父亲渴望有地位和受尊重的要求,这也是他毕生奋斗的目标。这里的地位应该更多的是指对这个家庭男主人的承认,父亲虽然是一个老实的人,但是他也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承认。从父亲为造新屋付出了长期艰辛的劳动,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勤劳、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人。当“我”家的台阶真的高了的时候,父亲反而无法适应整日抛头露面的生活,甚至有自卑心理,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建成新屋后,父亲很喜悦,但也很局促与不自在,其实我们也可以想象父亲不习惯处在一个显眼的位置,不习惯成为被人关注的对象,当然这个不自在中也有着目标终于完成的喜悦甚至手足无措。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从而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从这些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中国传统农民谦卑的形象特点。

重点探究完成之后,还可以继续围绕文章的细节继续学习:除了上面所说的特点之外,父亲还有没有别的形象特点呢?还有哪些细节是你感兴趣的啊?最后,可以进一步探究作者对于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所寄予的情感: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其实是以人物形象的体味为切入口,从而串起对情节和细节的感悟。也从而激起学生像作者那样对父亲这一个典型农民的发自内心的崇敬;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心理发自内心的同情。

二、以课文的题目为切入点

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起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也就能抓住核心,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悟。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是编者加的,但是这个题目也能很好的切入整个教学。首先让学生回答:有人认为本文的景物描写体现了恶劣的天气,所以把编者加的题目改成“在恶劣的天气下”,你认为好不好?让学生讨论明确,用编者的题目一方面照应了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一个时间顺序,并且这两个词语(烈日和暴雨)分别写出了天气的特点。题目点明了主人公祥子具体的生存环境,且表意明确,让读者易于感受当时的天气恶劣的情状及程度。而换了题目就太平淡,笼统,让人印象模糊。

然后顺势让学生交流探究:写景非常重要的是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分成两组来交流一下语言大师老舍是如何写出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的?学生交流老舍笔下的景物特点和写景的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接着,笔者再围绕题目发问:如果是仅仅体现了我们分析的景物的特点的话,题目就可以变成:烈日和暴雨。编者为什么要用“在烈日和暴雨下”?若将题目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该补什么?学生讨论明确,完整的题目应该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讨论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雨下拉车的矛盾心情和备受煎熬的痛苦。教师再顺势过渡:祥子痛苦不仅来自自然环境,还来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比烈日和暴雨更无情的是坐车人,顺便理解坐车人的细节描写。

其它比如《囚绿记》《幽径悲剧》《变色龙》等等文章都可以以题目作为线索去架构课堂教学的结构。

三、以文章的疑惑点为切入点

有时候学生会对一篇文章的某些说法有疑惑,而这个疑惑其实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抓住课文的疑点,能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进而带起新的思考,适时地提问,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和碰撞,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比如笔者在教学课外文言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时,就有同学提出:“我想知道董邵南到底去了河北没有?”绝大多数同学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发现学生对作者的真正用意不能做出准确的肯定判断。因此就在课堂上结合习主题进行了引导学生作者对董邵南决定去河北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让学生从作者要求让董邵南去凭吊乐毅的墓,因乐毅从燕国去赵国后,还写信给燕国说绝不攻打燕国,意思是让董“不能背叛朝廷”;从作者让董邵南带话给河北的屠狗者,也就是河北的豪侠之士来看,作者让他们到朝廷上来做官,用意很明确,既然让他们到朝廷来了,董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河北了,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作者的真实意图。

然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董邵南应该不应该去,会不会去,并让其他同学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提供机会让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和完善,使每个人在自由阅读中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课文中的疑问处,或是教师自己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思维的火花也会发出它别样的亮度。

四、以课文的文体特点为切入点

现在的教学模式下,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思路,不论什么文体的文章,教师都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忽视了这篇文章到底教什么的问题。不同的文体,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根据文体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切入口。

比如《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学习本文,可以体会作者笔下夏的特点并理解作者深蕴其中的对夏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的目标。同时,这是一篇美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抓住夏天美的特征去建构全课。首先可以提出一个主问题:读文章,不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需要有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俗话说,美文不厌百回读,作为小读者,你认为本文美在何处?(预设:这篇文章在结构、内容、语言方面有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后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展示:结合具体内容体会结构美、语言美、情感美。)

又如设计季羡林的《成功》这节课,可以紧扣议论文的特点,引导学生随同作者的观点分析,明确论证过程,掌握多种论证方法。1.让学生先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学生可能找出两个不同的答案: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可以让学生争论存疑。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你同意作者的见解么?据此理清课文的结构。2.在讨论论证方法的时候,由于引用论证是本文的一个主要论证方法,可以结合最后一节引用的古诗来讨论引用论证的作用。3.可以搜寻一些有关成功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4.最后也可以请同学们看看其他成功者的成功秘诀,然后请同学们也发表自己对成功的看法。

教学中把文体特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解决某种文体的文章阅读能力,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流畅展开。

五、以作品的风格为切入点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如果能做到以其风格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定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悟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学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的时候,对一个说法很感兴趣,就是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笔者据此以作者的这个文风作为切入点设计整节课的教学,请学生就这一评论,根据文章谈谈对此艺术风格的理解(或者明确问:你从哪里读出了淡淡的哀怨?):1.你认为本文故事围绕穷父母送不送孩子结构情节有何特点?作用怎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作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人入胜;更突出了穷父母内心的矛盾和对子女的爱。这体现了贫穷父母的无奈抉择的哀愁。)2.品细节,细体会: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细细体会。(眼含热泪、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痛哭失声这些词语体现了爱和哀愁。)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3.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这个曲折显示了人生中的无奈与面对困苦的抉择。让我们窥见的是一颗真挚的爱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泪下。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不管怎么說,好的切入点,一定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必须是和其它教学环节浑然天成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让人回味无穷的教师匠心的体现。缺乏艺术性的语文教学,就没有张力,就不能充实。语文教师应该用诗意的课堂去点燃孩子的感情,不能由于现代教育的种种急功近利消磨掉了教师们的诗意。只有艺术性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我们才能让课堂变得有诗意,有趣味。

猜你喜欢
切入点题目课文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追根求源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小切入大综合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