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善娥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第二条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习文言文,事实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文言文教学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对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
怎么办呢?关键是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要创设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时机与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并在课堂上“动”起来,构建动态的文言文课堂。倡导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充满人文、自主、和谐的气息,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的乐趣,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基于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就做了一些尝试。
一、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犹如一把锤,敲得恰当,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了心门,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所以我认为:设计好导语是让学生“爱”上课文的关键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如:学习《童趣》伊始,我风趣的讲述自己小时候因头发短想过把扎辫子瘾,便把毛巾盖在头上用橡皮扎好,在正午的阳光下狂跳以享受留长发之快感的趣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之余,很想了解文中趣事,也便自然地喜欢上课文。学习《口技》时,我剪辑了相声《洛桑学艺》画面,“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学生感知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学习《山市》时,我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导入,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可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难得一见的遗憾。说到此,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文,饶有兴趣地读起课文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说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直白而动情的简介,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精心創设情境,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动”起来
1.读说兼顾,使学生“口动”
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学习《石壕吏》时,我引导学生分三步朗读:先进行了解性朗读——读准字音,再进行理解性阅读,明确文章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后进行分角色朗读,体验老妇和官吏对话的内涵。并问学生: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对老妇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请学生酝酿片刻当堂交流表达。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口动”的兴趣,除了坚持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外,我常常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说话情境或请学生表演。如《孙权劝学》一课旨在激励学生重视后天学习,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有趣的环节:一是让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说话训练,吕梦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原因何在?方仲永幼年不学,一事无成,又是何故?学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你想对吕蒙、仲永、同学、自己各说些什么?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劝学名言,并以作家冰心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自然结束全文。
2.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
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让写作训练走进文言文课堂。(1)通过“收集与摘抄”,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如:学习《论语十则》《爱莲说》《三峡》《咏雪》等课文时,分别指导学生摘抄积累“如何对待学习名言”、“绘莲美文名句”、“写四季之景诗句”、“咏雪诗句名篇”等。(2)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教学《伤仲永》《陈太丘与友期》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如:学生写“我为仲永伤——读《伤仲永有感》”、“仲永泯然众人矣责任浅析”等;“陈太丘给我的启示”、“我看陈太丘”、“小议诚信”等。(3)结合文章写法练习。如:学习《孙权劝学》时,设计了以下练习: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学习《口技》后,请学生模仿文章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演出场景。(4)是根据实际进行扩写、仿写、改写、想象作文等训练。学完《木兰诗》,要求学生想象木兰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战争场面。学习《爱莲说》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咏物言志,写一篇短文。学习《观潮》后,让学生想象弄潮儿的具体表现及水军表演的壮观场面。学习《夸夫逐日》后,请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进行合理想象,扩写该故事。
3.探究问题,使学生“脑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探究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学以致用,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而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则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令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为师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变“喂食法”为“觅食法”。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采用的探究方式有:(1)围绕课文关键句探究。学习《陋室铭》时,紧紧围绕“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让学生探究“陋室”到底“陋何”?确乎陋?经过探讨,学生明白了陋室虽陋,却因德馨而不陋。执教张岱《湖心亭看雪》时,抓住篇末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引导学生体验领悟作者之“痴”于景、“痴”于行,更“痴迷”于情。(2)比较探究。《大道之行也》所倡导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同是赞美古代艺人高超技艺的《口技》和《核舟记》在写法上有无异乎?陶弘景笔下的“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与郦道元描绘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否有异曲同工之妙?(3)在文章疑问处探究。如《两小儿辩日》中,在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两个小孩的看法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孔子是古代圣人,也“不能决“,说明了什么?请你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对文中两小孩提出的问题作出解说。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启迪?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文言课堂“活”起来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为师者应以“授之以渔”为己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好“桥”,备好“船”,提供“钥匙”,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文言文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从中得到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
1.积累方法,灵活运用。如: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列出这样一系列词——之、至、致、往、如、造、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如:“都”系列词——咸、均、皆、具、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等。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2.鼓励质疑,活跃课堂。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上《夸父逐日》一文时,当讨论“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时,有学生认为夸父的行为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我不但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看法,而且表扬他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举动,然后启发学生从“神话故事”这一角度认识“夸父逐日”的积极意义所在,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理解了神话的特点。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书上有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博士”等词,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 我可要打你的屁股了。”(开玩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知识。
3.改革教法,激活思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漪老师也曾深有体会地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起来”。那么,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活”。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方法上,可以采用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看幻灯片、欣赏影碟等教学方法。如学《木兰诗》,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感受木兰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的英勇气概。这些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必定会领着学生走进学习文言文的新天地,使学生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反而“感到克服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把“学习文言文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在文言文教学中,倘若我们语文教师能走进新课程,转变自己的角色,倾听学生的声音,变讲堂为学堂,定能牢牢粘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