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锋
(周口市中医院肿瘤科,河南 周口466000)
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8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疗效观察①
贾 锋
(周口市中医院肿瘤科,河南 周口466000)
目的:临床观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01~2015-06收治98例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入选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消化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对照组在胸腔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行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对照组(P<0.05);且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7.5%)(P<0.05)。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主要手段。
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消化内镜
食管黏膜下肿瘤是食管黏膜层以下的一类消化道病变,临床中以平滑肌瘤、血管瘤、纤维瘤、间质瘤等较为多见,其中平滑肌瘤在食管良性肿瘤中约占60%~70%。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进食不畅、胸骨后或上腹部隐痛不适。目前,临床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以往临床多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方式,虽临床疗效满意,但该手术方式具有出血量多、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及并发症多等缺点,因而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中越来越多医生通过消化内镜下进行黏膜切除术,该术式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故本院近年来针对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并与胸腔镜下行黏膜切除术进行了对照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选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共8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平滑肌瘤,并将所有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1~74(56.7±3.2)岁;肿瘤直径0.8~3.5(1.64±0.28)cm;肿瘤位置:食管上段13例,食管中段24例,食管下段1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3~72(54.1±2.3)岁;肿瘤直径0.5~3.5(1.29±0.12)cm;肿瘤位置:食管上段10例,食管中段22例,食管下段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肿瘤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P>0.05),符合临床对照研究条件。
1.2 手术方法1.2.1 观察组:本组患者均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入手术室后,对患者采取气管插管麻醉,取患者左侧卧位,清除患者口鼻分泌物,随后给予低流量吸氧,控制在2~3L/min,并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手术过程中充CO2气体,将透明帽安装于内镜前端,进镜。肿瘤位置找到后在靠近口腔侧距离5cm位置黏膜下注射靛胭脂+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将患者隆起的黏膜用HOOK刀行纵行切开,并依次进行分离,使瘤体暴露在外。对瘤体及周边组织用HOO刀进行分离,使肿瘤被逐步剖离,并将瘤体用圈套器取出[2]。注意在手术过程中应使用止血钳钳夹较大血管后并进行电凝止血,并使用氩气刀处理小血管。
1.2.2 对照组:本组患者均行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入手术室后,对患者采取静脉全麻,取左侧卧位,给予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观察孔位置取腋中线7,8肋之间,操作孔位置取肩脚下角线第8肋间和腋前线第4,5肋之间。针对下段食管肿瘤者,观察孔位置可取腋后线6, 7肋之间,操作孔位置取腋前线6,7肋之间和腋中线7,8肋之间。放置操作器械后,于胸腔镜直视下用电凝切开纵隔胸膜,全周分离肿瘤所在部位周围的食管,并包绕纱布带进行牵引。将肿瘤包膜及肿瘤表面肌层使用电刀切开,沿切开间隙钝性将肿瘤分离并全部摘除。摘除后将水注入胸腔内,胃镜进行充气,对黏膜进行观察看是否出现破损情况。无破损的情况下,间断缝合食管肌层,并将引流管留置于腋中线第7肋间[3]。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比较;②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后,行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行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7.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食管黏膜下肿瘤在食管良性肿瘤疾病中较为常见,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表面光滑,半球状或扁平隆起,小部分呈哑铃形隆起或长条形隆起,甚至表面充血糜烂。通过内镜可观察到食管黏膜下静脉扩张,呈局限性蓝色或浅蓝色隆起。截至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往临床多采用外科开胸手术治疗,但该术式易破坏患者食管黏膜,且具有创伤大、出血量多等缺点,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黏膜切除术式的选择越来越倾向恢复快、创伤小的方式,而在消化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中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该术式能将黏膜肿瘤完整切除,并保证患者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且还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从该术式的手术过程来看,进行黏膜注射,更有利于病灶的分离,使穿孔的风险降低。同时,填充CO2气体可避免术中出现皮下气肿,促进吸收,以避免术中出现不良后果[4]。但需注意的是,术中遇有血管应及时采取预防性止血措施,防止因出血而影响到手术视野,若患者出血量大,则应及时停止手术。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后,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行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对照组(P<0.05);且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8%)明显少于对照组(17.5%)(P<0.05)。由此可见,无论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还是并发症发生情况,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均优于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综上所述,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于双,王晴雷,江泳.探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37-39
[2]张小茜,张红梅,孙秀菊,等.食管间叶瘤的内镜下切除法初探[J].临床荟萃,2010,14(13):78-80
[3]曹彬,周勇,史敏科.胃镜辅助在食管平滑肌瘤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1(5):14-17
[4]王连英,张明珠,曹春香,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 (6) :56
贾锋(1978~)男,河南周口人,本科,主治医师。
R
B
1008-0104(2017)03-0172-02
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