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备受关注。一方面,高校毕业大军面临着“就业难”,高呼“心仪的工作不好找”;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面临着“招人难”,为“好用的专业人才”而心碎,这一对矛盾如何解决,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长期以来的困惑。李攀艺认为,目前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研究能力不足,操作能力不够的“夹生饭”状态,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高校如何输出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需要多方共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本文探索以实践教学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储备、培养并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使其能力螺旋式上升,提升就业竞争力,努力为社会培育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若想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为社会输出合格人才,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现发展阶段,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为客观、真实地分析此问题,本项目研究组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对东莞地区94家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8份,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62份,回收率为92.0%,有效率为95.1%。总体来看,样本分布合理,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可靠性(见表1),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表明,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看重“熟悉人力资源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独立进行日常工作的能力”“与上下级、同事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及“精通专业模块,对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计划及方案的制定能力”;表3表明,对本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人诚信”“吃苦耐劳、接受挑战及抗压能力”,及“态度认真,做事踏实,待人热情”这几方面,以上研究结果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经验不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专业知识功底不够扎实,沟通协调能力与抗压能力不足,灵活性不够。基于对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了解,在指导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校园时光,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与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储备、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进而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
表1 样本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要求
表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要求
为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需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有“用武之地”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其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实操能力,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与探索,试图构建“一二六二”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一个中心,两大核心平台,六个基础平台,两个基本点”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个中心”即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培养目标确定了特定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两大核心平台”即建立“校内实践教学仿真互动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共赢平台”互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3];“六个基础平台”即由“亲验性[4]设计平台”“综合性模拟平台”“参与性活动平台”“感观性实习平台”“体验性实践平台”和“合作性服务平台”构成;“两个基本点”是指以“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点。“一二六二”式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实现为社会输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校内实践教学仿真互动平台”是由“亲验性设计平台”+“综合性模拟平台”+“参与性活动平台”构成,“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共赢平台”是由“感观性实习平台”+“体验性实践平台”+“合作性服务平台”构成。
由此,在六个基础平台基础上的两大实践教学平台共同支撑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而每一个平台建设都是基于用人单位实际所需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并最终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创新的“一二六二”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一二六二”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型
由图1所示,“一二六二”式实践教学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保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适销对路”。六个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详见表4),通过形式多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锻炼与提升,解决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惑与难题。
表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具体形式
众所周知,大多数高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现实状况却告诉我们“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是一句“形同虚设”的“口号”而已,目前很多高校并未真正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如何使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不再只是“口号”与“摆设”,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可忽视。单纯地依靠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较难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特别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5]的观念,才能够弥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
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始终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在理论课程基础上,每个学期都要配合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理论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7],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然后再回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再通过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使知识得到深层次的领悟与升华,这样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相互交错的“知识、能力、素质”相互促进的螺旋式向上发展(见图2所示)
图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螺旋式促进发展模型
如图2所示,在大一阶段,由于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对大学及专业还比较陌生,此阶段主要注重专业认知的培养。除了理论教学的同时,配以认知实习、参观考察、座谈、报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工商模拟市场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专业知识,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知,同时认清自我、剖析人格特征,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角色进行初步定位,明确大学的发展方向。
大二阶段,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学好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人力资源协会沙龙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提前体验工作情景的机会,加深并检测所学专业知识,打好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同时养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的习惯,进一步深入了解本专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
大三阶图段,主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在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实验室模拟专业实训,以及模拟招聘会活动、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的校外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素质是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查缺补漏”,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大四阶段,主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提升。此阶段的理论课程已较少,是身份从学生向社会人转换的一个过渡期,通过聘请企业家或专业人员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座谈、社会调查、参与横向课题、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受企业家、同行精英、优秀毕业生的优秀品质的感染与熏陶,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与能力,做到讲求诚信、品行合一,为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鉴于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螺旋式促进发展模型,使本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有的放矢”,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匹配,完胜于走出大学校园所要面对的激烈的职场竞争,切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攀艺.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444-445.
[2] 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70-73.
[3] 刘铁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现状:一项文献述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141-148.
[4] 李淑娟,孙勋成.亲验式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应用探析[J].商业经济,2011(10):128-129.
[5] 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09):27-28.
[6] 柴达.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4(06):38-41.
[7] 李鹏.基于职业胜任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改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3(26):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