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颖东
摘 要:打造历史学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要求。打造历史学的课堂,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关键词:自主学习;引领课堂;大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58-1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传递给学生的通常是陈述性知识,通过课堂,通过言语信息传递给学生,而更为重要的程序性知识,还有策略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是无法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来获得。而且,学术性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能够使学生成功进入社会,学生还必须知道如何评判,协作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开创出与众不同的新路来。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等待的耐心”,更需要教师“慧心的引导”,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我就想办法让学生识读理解课本上的《春秋争霸形势图》(第6课)与《战国形势图》,我先对春秋和战国的时间以及背景做了介绍,但理论的讲解毕竟是空洞乏力的,大部分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此时,我话题一转:“请同学们在课本《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同。此时,课堂沸腾了。“找不同谁不会呀?”我听到学生窃窃私语,学生开始分组行动。十分钟后,各小组开始展示讨论结果,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让我没想到的是入学成绩考倒数第一的学生也举手喊“老师,我,我,我”。我叫了其中的一位,回答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有晋国,战国时期这无晋国;春秋时期无长城,战国时期有长城。”他的回答令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他的好朋友,也是年级倒数第二的学生说;“老師,我还有补充。”此时,得意的我,赶紧让他来回答。他的问题也切中要害:“老师,战国时期匈奴南下。”他的回答又令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两次掌声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和鼓励,因为在以往的课堂中两人总是沉默寡言或上课走神。这两次掌声也让这两位同学找到了自信与学习历史的兴趣。
运用历史谜语来打造历史“学的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奇趣、巧趣和思趣。我在教《陈胜吴广起义》一节时,先给学生出了两个谜语——“捷报”、“江苏原野”——让他们猜。学生一听说猜谜语,主动性积极性全都调动起来了:有的在沉思,有的在询问,有的在纸上写、画,但谁也不知谜底是什么。这时我进一步引导:“用来陈述胜利,叫“捷报”,古吴地原野美丽而宽广。”我的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齐声回答:“陈胜、吴广!”同学们急于了解陈胜吴广是什么朝代人,他们有什么业绩,我叫他们打开课本,相互讲述,这样每个同学对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经过、结果及意义都有了明确认识,牢记在心,经久不忘。司马迁,司马炎,司马睿,司马光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对初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却很难区分清楚。我编了两个谜语——“晋室东迁”、“晋室火烧”——让同学们猜。同学们一看都有“晋室”,就不假思索地纷纷猜出是“司马炎”“司马睿”。我引导说,同学们猜得有一定道理,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他们都是晋室之人,但是“晋室东迁”不是司马炎,“晋室火烧”不是司马睿。猜谜语不能单看字面,还必须透过字面进行深一层思考。“晋室东迁”,谜底应该是司马迁,他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所著《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晋室火烧”,谜底应是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后世统治者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一开始,同学们对这样的谜底半信半疑,后来想了一想,都会心地笑了。这样,同学们不仅饶有兴趣地搞清楚了“四司马”的称谓和业绩,而且深一层次地扩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正是历史教学高效课堂所应有的特征。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意思是说:一只筐或篓无论你之前编的多么好,倘若“收口”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对于一节历史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即便你的新课导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你的教学流程跌宕起伏,自然顺畅,但如果在课堂收尾时缺少了精当简要,能够画龙点睛的小结升华,草草收场,就会明显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甚至导致整节课功亏一篑。可见,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小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课堂小结的内容和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以求达到最优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靓丽的点。比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这样小结方式,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数字化”长征,一次会议:遵义会议,两年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四渡赤水:长征途中经典战例,五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伤亡重大,被迫长征。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既能加强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喜爱。通过总结,既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要点,又构建了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学习,掌握提供了范例。
总之,打造历史“学的课堂”,需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覃剑.初中历史教学案.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6.endprint